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5·3-1)

(2022-03-24 17:29:12)

5·3-1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

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

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

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

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解说

这一章有八百多字,我分两节作解说,这是前一节,按三自然段依次讲解。

1、第一段:藤文公就是上两章说的“世子”,他继任藤国国君后就向孟子请教“为国”之道:这个“为”字相当于“治”。孟子的回答可归结为他说的头一句话:“民事”是指关系到老百姓生死存亡的事,也即今天所谓的“民生问题”;“不可缓也”是极为重要、不能怠慢的意思。从5·1章末孟子对当时还是“世子”的文公说过 “(藤国)犹可以为善国”,可知这话是针对藤国此时“很不善”,行的是苛政,以致老百姓生活极为艰难而发。——孟子下面向文公说的会是些什么内容,应该想得到了,据此可以把孟子主张的治国之道概括为“民生主义”。此段在文字方面要注意的是:

征引的《诗经》上的四句诗,有人翻译为:“白天割取茅草,晚上绞成绳索,赶紧修缮房屋,到时播种五谷。”——在说了“民事不可缓也”之后紧接着征引这四句诗,无疑是借来说明“民生之多艰”,多么“不易”,暗示了什么,可想而知。

承上文说下来,“民之为道也”句显是警告滕文公说:所以关于“民”的问题,你要明白的基本道理是……。道理的内容是揭示客观规律,所以后两句是指出:民众对“居上位者”也即统治者的拥戴程度,或者说“忠心度”,乃取决于后者对民众的“产权”的态度,亦即“保护程度”,而且这是一条规律。这两句和接下七句在1·7-8中出现过(只有几个字不同),就不必解释了,只予说明:“民之为道也”句中的 “之”字是起提顿作用,同时带有“如果”的意味,所以此句说白了是:民众,如果其行为表现也遵循某个“道”的话,那就是……”。

“阳虎”是古代鲁国的一个苛吏,征引他的话是作为反例,警告滕文公不可学他的样。

2、第二段:全是讲的“税法”,故是承接上一段的意思,具体申说该怎样正确对待民众的产权。先介绍夏、商、周三代的税制,分别叫贡法、助法、彻法,税率都是十分之一,并借古代贤人龙子的活,说明助法最好,贡法最差,还分别作了简要的说明。这些自是研究古代经济思想史的好资料,但我们作为“非专业人士”,可以“不予细抠,不加追究”,只需注意“为民父母”以后几句,那才是“孟子思想”。——其中的“盻盻”是“劳累”义;“终岁”即“整年”;“称贷”即“举债”;“益之”是说补足租税;“恶在”其实是该句的谓语,提到主语前面了。足见孟子也推崇助法,是因为助法的要点在于设有“公田”,实为井田制:孟子是主张井田制的。

3、末一段的大意是:“民生问题”基本上不成问题了,就要办学校,对民众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文化素质。头句是总领,接着交代庠、校、序三类学校的宗旨和区别,末了说,“学”是夏、殷、周三代共有的,是要让大众明白关于人伦的道理,即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这在1·3章也曾经提及过。——孟子讲这些,重在告诉滕文公:上层领导人都懂人伦,讲道德,下层的老百姓自然就会彼此和睦相处,团结一致,那时候,如果其他国家也产生了希望有所作为的君主,他们将前来学习仿效您的做法,这样,您就堪称他们的老师了。他征引《诗经》上赞颂周文王的两句诗,也意在声明:您如果像我讲的这样努力去做,也一定会使您的国家面貌为之一新的(“其命维新”)。

4、这里我想顺便说个意思:孟子的“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这个说法,以及上一章说的“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从深处讲,是他的人性理论的必然结论,从直接渊源看,则明显是根据孔子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喻示的那条道德发展规律;这条规律,通俗地说就是:在道德上,下层人总是向上层人看齐的。真有这条规律吗?有个时期,谁要这样说,是一定会被批评为“轻视和污蔑劳动人民的”,这个批评的理论根据是:劳动最伟大,劳动人民的道德品质也就最高尚。——我要说的是这两点:一,先撇开上述“说法”有无理论根据的问题,它“所说”符合事实,亦即道出了社会道德发展的实际,当是无法否认的,而且证据就在每个人自己手中:谁都相信大概还说过“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这话换个说法,不就是“下面的人”总是向“上面的人”看齐吗?这“看齐”难道不是从道德上说的?二,承认和宣传这条规律,无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最大的好处是:“社会”一旦发现自己的道德风气在“滑坡”,就将不是说什么“忽视了对人民的教育”,而是赶忙申查“社会精英”们在道德上出了什么问题:这才是治理“道德滑坡”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辩析

1、第一段末,用“是故”领起的两句,《杨著》翻译为:“所以贤明之君一定认真办事、节省用度、有礼貌地对待臣下,尤其是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制度。”——明显误解了“恭俭礼下”四字,更曲解了后句的“制”字:孟子不是说“要有制度”,而是说“不能没有限度”啊!

2、“民之为道也”句,《傅解》给出的译文是:“百姓走在人生正途上”。——我真想不出译者是怎样体认这段话的。

 

【译文】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如何治国。孟子回答说:“民生问题是首要的问题。《诗经》上说:‘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搓成绳索;及时修整房屋,播种不敢耽误。’(这是民众生存状况的写照。)所以关于民众,你最需要明白的道理是:民众有固定产业才会恒常地保持对君主的忠心,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会长久地保有对君主的忠心。换言之,民众失去了对君主的忠心,就会行为放纵,胡作非为,敢做坏事,而又不知收敛,并且只顾谋取私利,不问其他。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按刑法惩治之,那就像是设下网罗构陷民众了。但哪有仁爱的人坐了朝廷却做出陷害民众之事的呢?因此,贤明的君主必是恭行、节俭,尊礼、谦下的,在向民众收取税赋时一定有所节制(不会学阳虎的样)。阳虎说的是:‘想富就别行仁义,施行仁义就富不起来。’

“(关于税赋制度,历代的情况大致是:)夏代用贡法(每家授田五十亩),殷商用助法(每家授田七十亩),周代用彻法(每家授田一百亩):税率都是十征一。“彻”就是通(意谓那是对不同情况作通盘考虑而贯彻十一税率的);‘助’是借助的意思(意谓要借助于民众的劳力来耕种公有土地)。古代一位贤者龙子说:‘收取地税,最好的是助法,最不好的是贡法。’所谓贡法,就是把连续几年的平均产量作为固定年产量,这样就会:年成好,粮食到处堆放,多收一些也不算暴虐时却征收得少;遇到灾年,收成还不够第二年肥田的费用,也还是要按那固定产量标准征满规定的数量。作为百姓父母的人,逼得百姓只能对之怒目而视,一年到头辛勤劳动也不足赡养父母,还要靠借贷来凑足税赋,以致迫使老人小孩饿死,抛尸沟渠山谷,还怎能称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呢?贵族世代享受俸禄的制度,滕国是一直执行的。《诗经》上说:‘好雨先降落到公田里,随即也下在我私田里。’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看来,周代是实施助法的。

“(民众的生存问题解决了,)就要开办庠、序、学、校,对民众实施教育。庠,就是培养;校,就是教导;序是陈列的意思(陈列实物进行实物教学)。(地方学校,)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至于大学,三代都叫‘学’。所教的内容,三代是一样的,都是让民众懂得人伦关系。居上位者懂得人伦关系了,下面的民众就会相亲相爱。这时要是有圣明君主出现,必是仿效这一做法。因此,像这样做的君主可称为王者之师。《诗经》上说:‘岐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国运却充满着新气象。’这明显是赞美周文王。你也努力这样做吧,争取你的国家也气象一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