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5·2)
(2022-03-23 18:05:28)5·2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斋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解说】
这一章主要是叙事,介绍的内容多有“知识性”,“思想”不多。
1、读懂前三段(“然友反命”句之前),需要知道:
2、接下两段(“然友复之”句之前)则须知道: “宗国”指同宗的诸侯国:周公辈分高,封地在鲁国境内,所以其他同姓诸侯国都以鲁国为宗国。 两个“莫之行”是“并未践行(这个规矩)的意思”。 “《志》曰”的《志》是古代记载国家大事的一部书;“丧祭”是“丧礼”和“祭礼”的合称。后面“曰”字领出的一句是交代作前句说的那种规定的理由,其中“受”字是继承义。“吾他日未尝学问”句中的“他日”相当于“从前”;“未尝学问”是说“不曾研究学问”。“不我足也”是说“对我不满意”(“足”是满意义,“我”是宾语,因是代词,提前了)。——后句中的“其”字,我以为是自称代词,相当于“我”,或是“予”字或“吾”字之误。
3、余下部分要注意的是:“冢宰”是指辅助国君的人,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歠粥”即喝粥(“歠”,喝也);“先之也”句的“先”字是“领先”义,用作及物动,就相当于“给……做出表率,榜样”了。“君子之德”领起的几句,到“必偃”句为止,也是借用孔子的话(见《论语·颜渊》篇),其中“尚”通“上”,“偃”是倒伏义;“之风”等于说“起风”。“是在世子”句是说:这(事会怎样发展)完全取决于世子的决定、表现。末段头两句是以“世子”为主语:“五月居庐”是说他决定不行“三年之丧”了,改按礼制的规定,只是在丧庐住了五个月(君主要去世后五个月才下葬);“未有命戒”是说这期间不发布命令和指示;后句中的“可”字是赞同义,“谓曰知”的“知”是借作“智”。——最后五句的意思,应能“有把握”地“领会到”了。
4、现在我要说了:这一章中显得“有思想、有主张”的文句,多是孟子征引来的孔子的言论;因此就要说,此章只在显示:孟子曰“孔子是吾师”,所以听孟子的话,没有错。这样,对于研究孟子的思想,就只在追溯其来源方面具有“资料价值”,没有太大的“直接的意义”了。
【辩析】
1、头段第三、四两句,意思不够显豁,《杨著》的译文是:“过去在宋国,孟子给我谈了许多,我心里一直不曾忘记。”这译文明显不妥:意思也不明确,前句的“谈了许多”在原文中没有根据,后句则同下文接不上,还似乎把“一直不曾忘记”当作派然友去“问于孟子”的缘由了,这哪里说得过去。——因此,我想另寻他解,最后认定:前句中的“言”字不是“言说”义,而是“和敬貌”(《礼记·玉藻》:“二爵而言言斯。”郑玄注:“言言,和敬貌。”)按此解,世子说这两句话就是告诉然友,他曾经在宋国同孟子有过友好的、彼此甚为相得的交往,接着说后面三句话就很自然了,无须交代他想派然友去向孟子请教的根据了。至于他相信孟子一定精通办丧事的礼节、规矩,那不待言,然友也一定知道的。
2、世子第二次派然友去“问孟子”时说的“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两句,《杨著》翻译为:“今日我要实行三年之丧,父老们官吏们都对我不满,恐怕这一丧礼不能够使我尽情竭心”。——显是认为后句中的“其”字是指代“三年之丧”,这同我的理解不一样。你选取谁的理解,自便吧。
3、最后一段中的“百官族人可,谓曰知”两句,《杨著》的译文是:“官吏们同族们都很赞成,认为知礼。”——承上文读来,译文中“赞成”的宾语就是前两句说的作为,而不是世子其人,这怕不是原文的意思:“百官族人”乃是针对世子不行“三年之丧”礼、愿意改从“五月居庐”礼而对世子表示赞许的,所以后句“谓曰知”也一定不是“认为知礼”的意思,而是表彰他“明智”。
【译文】
藤定公死了,世子对他的师傅然友说:“我曾经在宋国与孟子有过非常友好的交往,至今心中一直不忘。现在我不幸遭遇父丧,我想派您去就如何办理父亲丧礼的事请教一下孟子,然后(根据孟子的意见)办理。”
于是然友去了邹国,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太子这样重视父亲的丧礼,真是不错。在父母的丧礼上,人一定会极其放纵地表达哀伤之情的。曾子说过:‘父母在世时,依礼侍奉;去世时,依礼安葬并依礼举办祭祀活动,就是尽孝了’。诸侯的丧礼,我没有专门学过,尽管如此,还是听说过的,一般都是采用三年之丧,即孝子要服丧三年,服丧期间只穿粗布缉边的孝服,只喝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国复命了,世子便决定实行三年之丧的丧礼。但是滕国的百官及同族尊长都不同意。他们说:“我们的宗国鲁国历代君主都不曾实行过这种丧礼,我们自己的历代祖先也没有实行过,到了您这一代便改变祖先的做法,这不应该。而且《志》上说:‘丧礼祭礼都要遵行祖先的规矩。’还说:‘这道理就在我们要有所继承。’”。
世子对然友说:“我以前不曾做过什么学问,只喜欢跑马舞剑。现在父老百官都对我实行三年之丧的丧礼不满,担心我不能办好丧事,煩请您再去替我问问孟子吧!”
然友就再次去邹国问孟子,孟子回答说:“哦。可这是不能够求助于别人的。孔子说过:‘君主死了,太子应把政务交由冢宰处理,自己只是每天喝稀粥,哀愁满面地跪在孝子位上哭泣;世子如此表现,大小官吏没有谁敢不悲哀的,因为这等于为他们带了个头。’(要知道,)居上位者若有所好,下面的人一定会表现得更强烈(这乃是一般规律)。故而可以说,官员的道德面貌像是风,老百姓的道德状况像是草,草上起了风,草就往风吹的那边倒。因此,这件事会怎样发展,完全取决于太子本人的表现。”
然友回国复命了。太子说:“是啊,这件事的最终结果确实完全取决于我。”
于是,太子(改变服丧方式,)只是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期间不颁发任何命令或禁令。官员们和族人果然都表示赞同,说这是明智的表现;到举行葬礼的时候,四方的人都来观礼,世子悲戚的面容和哀痛的哭泣声,使所有前来吊丧的人都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