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5·1)
(2022-03-22 17:41:13)
5·1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解说】
1、头一段要注意:“为”字相当于“还是”,“世子”就是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故“为世子”是说“还在做太子的时候”;“言必称尧舜”句不是对孟子的言谈作一般性评论,而是说那次孟子“道性善”的过程中老以尧舜为例说事。——此段是为后文作铺垫。
2、第二段要知道:成覸是齐王的臣子,以勇力出名;公明仪是曾子的学生,很有成就。“世子疑吾言乎”句说的“吾言”,当是指孟子上次见世子时向他说过的意思、道理。“夫道一而已也”是说:天下的真理就一个。“文王我师也”句是援引周公的话,即前面略去了“周公曰”三字,故后句的意思应是:周公的话一定可信(“哉”字可作表示肯定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啊”)。 “绝长补短”的“绝”相当于“截”;“瞑眩是头晕眼花的意思;“厥疾不瘳”等于说“那病好不了”(“厥”相当于“那”,“瘳”是病愈义)。——孟子说这番话,显是勉励太子自信自强,争取将来把藤国建成一个施行仁政的好国家,进而成就王业。
【辩析】
1、颜渊说的末一句,《杨著》和《傅著》都翻译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译者忽略了这是直接引语,“他”应改作“我”。
2、公明仪说的后一句话,《杨著》译作“周公也是应该信赖的”,《傅著》翻译为“周公这话难道会欺骗我吗?”。这两个译文的意思都明显同前句接不上,说明译者未能读懂原文,即不知前句是援引周公的话。——从成覸和颜渊两人说的都是“豪言”看,公明仪这句话的意思一定是:我向周公学习,也一定不会比任何人差。如此理解,三人的说法就“在方向上”一致了,且都是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人能我亦能)作理论根据;排序则有讲究:三人追求的分别是勇力、德性、治国本领不弱于人。这样,三人的表现作为归纳证明的论据,就更具全面性了。
4、声明一句:我说公明仪说的话中略去了“周公曰”三字,是以朱熹的这个注释为依据的:“‘文王我师也’,盖周公之言。”
【译文】
藤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到楚国去,路过宋国时曾顺便去会见孟子。孟子向他宣讲人性本善的道理,谈话中不断提及尧舜。
作为太子的滕文公在回国途中再次会见孟子。孟子对他说:“太子对我上次向你说的话有怀疑吗?天下的真理可只有我向你讲的那一个。成覸曾经对齐景公说:‘他,是个男子汉,我,也是个男子汉;我为什么要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就是什么样的人。凡是有作为的人,都会像我这样说。’公明仪说:‘(周公曾说)‘周文王是我师’,因此,我向周公学习一定不会比任何人差。’现今的藤国,如果将国土截长补短,拼成一个正方形,每边的长度将近五十里,故而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好国家的。《书经》上说:‘如果哪种药不能让你头昏目眩,那就不能把你的病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