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4·14)
(2022-03-21 17:15:30)4·14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曰:“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解说】
1、这是《公孙丑》篇最后一章,只是补说一个情节。有几处需要解释:“居休”的“休”和“于祟”的“祟”都是地名。“古之道乎”是问“这合于古之道吗?”在问话人看来一定是“不合”的,故发此问。孟子答以“非也”(不合)之后说的话,全是解释他却坚持“仕而不受禄”的原因,据此可知:他在齐国期间是被人认作“有官职”的人的,他只是未接受俸禄,并非齐王不给他报酬。“退而有去志”当是说,他在祟地初见齐王时就看出齐王不是他理想的“辅佐对象”,已经初步做出“不受俸禄以便随时离去”的决定:可见这个“退”字必是“从与齐王会面的房间退出来”的意思,“去”则是特指“离开齐王他去”。所以,接下说的“不欲变”是说“不打算改变上述决定”,后两句则是说明但并未马上就“去”的原因:“继而有师命”的“继而”相当于“随后”、“接着”;“有师命”是指“发生了(齐伐燕的)战事”,“不可以请”是说此情况下请求离去不厚道,就多待了些时间。
2、读懂了全文,就知这一章是对4·12章记载的尹士对孟子做的前一(推测性)指摘(“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的回应,申明孟子其实初次见到齐王后就看出了齐王不是他理想的人君,是“不可以为汤武”的,同时又显示了孟子的胸怀:实在是一个极具知人之明又深明大义的人。
【辩析】
孟子的话,《杨著》翻译为:“ 不;在崇,我看到了齐王,回来便有离开的意思,不想改变,所以不接受俸禄。不久,齐国有战事,不可以申请离开。长久地留在齐国,不是我的心愿。”——“退而”句的“退”字,《傅著》也翻译为“回来(后)”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到达家乡邹地之前,在休那地方停留了一下,期间,学生公孙丑针对孟子在齐国为官这些日子却并未领取齐王准备送给的俸禄,提问道:“做官却不接受俸禄,这是古代的规矩吗?”
孟子回答说:不是的。在崇地的时候,我就跟齐王会见过一次,从跟他谈话的房间一出来,我就萌发了离开他的想法,并且不打算改变了,所以也就决定不接受他的俸禄。后来,因为齐国发生了战事,我自然不好请求离开。长久地留在齐国,这不是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