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4·12)
(2022-03-19 23:48:45)4·12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解说】
1、头一段要注意:“不识”可能就是“不知道”的意思,但这里是评论孟子的“识人能力”,且“识”字本有识别义,所以这个“不识”的准确翻译应是“看不出”。 “干禄”的“干”不是简体字,是“谋求”义。“泽”指“恩泽”,“干泽”自是说谋求官职和俸禄,也即“富贵”。“遇”还是“投契”义,这里的“不遇”当是指同齐王政见不合,故而未得齐王信任。“濡滞”是联合结构的合词,“稽留不动”的意思。——末句“士则兹不悦”中的“兹不悦”必是“不悦兹”的倒装;“不悦”在这里应是“不明白、不懂得”的意思。
2、孟子说的话,到“浩然有归志”为止,是说明他“三宿而出昼”的原因和当时的心态,要注意:“是予所欲”和“岂予所欲”的“欲”字最准确的翻译是“自愿”。“予不得已也”句中的“不得已”,和今天说的“不得已”很是接近了,但无疑是说:我曾努力说服自己不要离去,但总是同时冒出“应该离去了”的想法,而且理由似乎更充分,我压也压不住,终于只好服从之。所以这个“已”字其实还是“停止”义;宾语是“那个想法”,不言自明,就略而不说了。“于予心犹以为速”句的主语是整个前一句(头上可加复指词“是”),故句义是:那在我还觉得离开得太快了呢(“犹”相当于“还”)。故后两句是说:因为我还在想,齐王也许会改变态度的,如果……(“庶几”是表示希冀的副词)。“夫出昼”句头上的“夫”字是“句首助词”,起提示作用,带有“只因为”的情味。“浩然”本是形容水势大,阻挡不住,故“浩然有归志”是说:直到这时候“归志”才最后决定下来,无可阻挡了。——以后的话,是又回头说他对齐王的看法,也要注意:“予虽然”是“我虽然知道齐王比不上商汤王、周武王”的压缩表达。“王由足用为善”句是说:但(我认为)齐王还是能够行善政的(“由”通“犹”,“足用”相当于“足以”,“为善”是指“行善政”)。“则岂徙齐民为安”句中的“徙”字不好理解,但从后句说“举安”,而这“举”字显是“全”义,可以推断“徙”字必是借作“止”(“徙”字 中有个“止”字)。“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句中的“是”字,相当于“那样的”。“悻悻然”是恼怒的样子,“见于其面”的“见”通“现”
3、这一章的主旨意思何在?似乎是告诉人们:孟子只求实现理想,亦即他的仁政、王道政治主张能被某位君主真心采纳,从而让人民得享太平和幸福,为此目的,他决不计较个人的任何得失、恩怨。——对本章主旨,历来注家都是这样领会的,例如朱熹就说:“此章见圣贤行道济时,汲汲之本心;爱君泽民,惓惓之余意。”《傅著》也说:“孟子一番话,把委婉曲折的心思说清楚,充分显示儒家的入世情怀。他的……豪情壮志令人肃然起敬。”我则认为,这样说是把孟子理想化、抽象化了,历史上那个现实的孟子既然有4·2章所描述的那种“骨气”,或者说“豪气”,还有“说大人则藐之”的傲气,哪会在齐王“不遇”,自己又承认是“不得已”而去时,还一点都不“悻悻然”。因此,与其说这一章是描述孟子的伟大人格,不如说是突出孟子的善于辞令、长于应对的才能。我倒不是说孟子答尹士的这番话乃是虚伪的矫饰之辞,而是说,他是在“按需要”作回应,未必是介绍他的真实的内心世界,考考虑的是:我这话要是传到了齐王那里,“效果”将是怎样?比之于其他说法,是更有利于实现我的理想,还是会起一些不好的作用?——这,我们都不难想的,孟子会想不到吗?
【辩析】
1、孟子说的“夫出昼”以下五句,《杨著》的译文是:“我离开昼县,王还没有追回我,我才无所留恋地有回乡的念头。纵是这样,我难道肯抛弃齐王吗?”——这译文明显有“瑕疵”,是吧?对“予虽然”句的理解,该书的理解则同我的理解大不一样,是不是我理解错了?
2、“王由足用为善”句,《杨著》只是注释说“由,同‘犹’”,翻译为:“齐王〔虽然不能做商汤、周武,〕也还可以好好地干一番。”——我读不懂这译文,更不知为什么这样翻译。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后,齐国一个名叫尹士的人对别人说:“孟子要是看不出齐王不可能成为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明君,则说明他其实是糊涂人;要是他看出来了,但还是来齐国,那就说明他是来求取富贵的。他千里迢迢地前来见齐王,得不到齐王信任就又弃王而去,却又在齐国边境的昼县住了三天才最后离去(故意慢腾腾的),那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尹士就不懂了。
孟子的学生把尹士这话告诉孟子,孟子就说:“那尹士哪能了解我啊!我千里迢迢地跑来见齐王,那是我自愿的,我得不到齐王的信任就又弃他而去,难道也是我自愿的吗?我这是不得已呀!我在昼县住了三天才最后离开齐国,在我心里其实是觉得离开得太快了呢,因为我还在想,齐王也许会改变态度的,他要是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派人来请我回去的。直到我离开昼县时,我都没有发现齐王派人来追我会去,我才下定了回归故里的决心。我虽然知道齐王比不上商汤王、周武王,难道因此就要舍弃齐王吗?(我认为)齐王其实还是能够行仁政的,他如果起用我,那岂止是齐国人民将获得安宁,全天下的人民都会获得安宁的。齐王也许会改变态度,我更是天天盼望着他改变。我难道会像那种小家子气男人,向君主进了几次言没有得到君主采纳,就生气起来,显出满脸的不高兴,而一旦离去,就头也不回地非得走到筋疲力尽了才停脚去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