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4·10)

(2022-03-17 18:06:16)

4·10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解说

这一章只是多有词语障碍,一经扫除,就没有了理解上的困难。

1、头两段:“致为臣”已见于4·5章,意思相同;“归”自是指回家乡。 “就见”是“亲自前往会见”的意思,故一般是指“登门去见”。“得侍同朝”是客气话,相当于“(后来终于)有机会与你同在朝廷共事”。“今又”句的“又”字是表示轻微的转折,兼有表示可惜、遗憾的情味,可译作“却”。“继此”与“前日”对言,相当于今天说的“今后”。——齐王说的是客套话,似乎有点矫情。孟子的回答只是针对齐王最后说的那句话而发,故意思是:不敢请求您允许我以后再同您相见,但这确实是我所希望的。

2、第二组对话好懂,但需知道:时子是齐王的一个臣子,陈子是孟子的一个学生(叫陈臻)。齐王说的“中国”的“中”字是介词,“在……中”的意思,“国”是指齐国京都临淄城(当时,“国”的一个义项是指国家的首都);“室”可以指一个房间,也可指一座房子,此处显是后一用法。“万钟”的“钟”是容量单位:六石(担)四斗为一钟。“矜式”相当于今天说的“榜样”(赵岐的解释是:“矜,敬也。式,法也。”)“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句中的“因”字,是“依靠”、“凭借”义,此处自可译为“委托”。

3、孟子回应陈子的话,我未见有人解释清楚了,甚至没有见到具有“清楚性”的解说,特别是论述“龙断”的那几句。因此,我下面的解说完全是“独创的”。——孟子说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前五句(到“是为欲富乎”句为止)。开头的“然”字无所承接,故是“应答之辞”,等于“嗯”了一声。第二句直译是:“那位时子先生怎么就知道‘其不可’呢?”“其”指什么?“不可”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我以为,孟子是针对时子不亲自来完成齐王的委托,情愿“让出”一些功劳,另请陈子来向他转告齐王的建议,而发此疑问兼感叹的,所以“其”是指齐王建议也即希望办成的事,“不可”则是指孟子不会答应,办不成。孟子一开头就把这话说出来,则是告诉来人陈子:你们的时子估计得不错,我不会接受的。于是立即承接这意思挑明原因:如果他估计我会接受,那就要假定我是贪图财富的人,但(他想到了,)我辞去年俸十万的官职,却来接受这每年仅有一万津贴的邀请,这就不合事理了:会有这样贪图财富的人吗?——孟子显是在推想时子的思路,并加以肯定,以此讥讽陈子:你怎么就想不到这些,竟然替他前来担当这个他自己不愿担当的说客角色?这既表明了他不愿接受齐王的邀请,又不显得生硬,还给了来人陈子很大的面子,因为这实际上是肯定“你这个人很忠厚、诚实”。这就是孟子!

第二层是征引季孙的话,涉及到的季孙和子叔疑二人的情况,不得而知,这给准确理解这段话的意思造成了障碍,对于不明确之处,只好按情理推想了。毫无疑问的是:季孙这是在批评子叔疑,把后者的行事归结为“于富贵之中有私垄断”。据此可知这个“私”字是借作“思”,相当于贬义的“企图”;“有”通“又”。他这批评的根据,则必是子叔疑很富有了,但不满足,还想求“贵”,即同时还得有一个官职,自己没有求得(“使己为政,不用”)本该罢休的(“则亦已矣”),却不甘心,又要子弟去谋取卿大夫的位子。于是又知季孙所谓的“垄断”,是指想把一切好处、便宜都捞到手,之所以表达为“于富贵之中”,是因为“好处”可以用“富”与“贵”二字概括无余。——注意:两个“使”字都是“命令”、“要求”义;两个“为”字都是“谋求”义;“不用”是说“未得任用”;“亦已矣”是说“本来应该罢休了”;“而”字可作二解:季孙是对子叔疑本人说这话的就同于“尔”,否则相当于“此人”(“而”字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很明显,孟子征引季孙对子叔疑的这个批评,意在向陈子声明:我孟子无贪心,不想搞垄断,亦即不希望既享有不干实事、轻松自在的好处,又捞到一万锺的实惠。

第三层是最后一段,讲“贱丈夫”的事。这段话其实好懂,意思是:古时候的人做买卖,本来不过是同别人做交易,即拿自己有的东西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而且有相关部门对这交换行为进行管理的(使之进行有序),可有些人却一到市场上就先登到一个垄断上去,东张西望,务求钻空子,不依规矩,把买卖双方的好处都捞到手。因此,大家都认为这种人“贱”(“贱”是行为下作义;“丈夫”是泛指成年男子),要求征他的税,并从此定下向商人征税的规矩)。——可见在这里,“垄断”是用的原义,即就是“陇断”,指平地上的土岗子,站在上面可以看到四周更远的地方。因此,“必求垄断而登之”等三句,其实是形象地描述那“贱丈夫”的心态,说他贪心重,耍弄心计,竟然希求在双方都必是有得亦有失的买卖活动中,求取只得不失或得多失少的“全面的好处”。——注意:“网”通“網”,用作及物动词就等于“网罗”;“市利”即买卖中的利益;“求登垄断”是喻指“贪心太重”,这和季孙说的“垄断”的意思完全吻合(孟子知道,季孙乃是根据这个故事使用了“私垄断”的说法,又恐怕听者不明“垄断”究是何义,才接着又说了“贱丈夫”的故事以作解释的,同时挑明“垄断”其实是办不到的,还将受到人们的道德谴责,而且终将遭到报复)。

4、解说完了,我还想说个意思:看来,齐王虽然不愿接受孟子的“行仁政王道”的主张,但对孟子宣讲的那一套理论却并非不向往,对孟子的人格更一定是敬佩的,以为堪作齐国上下的榜样;甚至相信,要是齐国官民都像孟子那样,他齐国就强大了。这说明孟子的思想主张确实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对于不愿亲自实践它的人,也很有吸引力,就是说,也愿意相信:要是“人人”都肯按孟子说的去做,社会局面一定很好。——这,可能是一切空想主义理论的共同本质:它是建立在“人人都这样的话,那就……”这个假定的基础上的,故而作为一个“公理系统”,是可以自洽的,美好的。

5、试问,本章的主旨意思落在哪里?我的体认是:就是宣讲必须“反垄断”,亦即人不可希求获得“垄断利益”,不过这“垄断利益”泛化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不合规矩的方法求得的、从而也就是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谋得的利益”;因此,换言之,简言之,就是“去贪心”。——据此是否可以说: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实质上等于今人说的“双赢”的主张,只是顺便谈及,并没有专门做展开的论述而已?

 

【辩析

孟子对陈子说的话,《杨著》的译文是:“嗯;那时子哪晓得这事情做不得呢?假若我是贪图财富,辞去十万钟的俸禄却来接受这一万钟的赐予,这难道是贪图财富吗?季孙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别人不用,也就罢了,却又使自己儿子兄弟来做卿大夫。谁不想做官发财,但是他却在做官发财之中有一种垄断行为。”〔怎样叫做‘垄断’呢?〕古代的买卖,以有易无,这种事情,相关的部门管理它罢了。却有一个卑鄙汉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所有买卖的好处由他一网打尽。别人都觉得这人卑鄙,因此抽他的税。向商人抽税便从此开始了。”——同我的译文比对一下把,我不做辩析了。

 

译文

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王特地登门去见孟子,说:“从前我希望见到您而不可能;后来终于得以在一起共事,我为此很是感到高兴;现在你又要离我而去了,不知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够相见?”

孟子回答说:“我只是不敢请求您允许我以后再同您相见,但这确实是我所希望的。”

过了几天,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临淄中拨一所房子给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好让我们的官吏和人民有个效法的榜样在。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征求他的意见?”

时子便托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嗯,(你可想过)时子怎么知道到我这里来做说客这件事是做不得的吗?(因为他想到了,)我要是辞去年俸十万的官职,接受这每年仅有一万津贴的邀请,就不合事理了(会有这样贪图财富的人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想得个官职没有成功,理应作罢的,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谋求做卿大夫。人确实谁都想富贵双全的,可他却想在求取富贵时搞垄断。’(他的意思是:)古时候设立市场,本来是让人们拿自己有的东西去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并且设立了司法部门进行管理,但也有行事下作的人,他们来到市场,一定先登到一个陇断上去,左右观察一番,想把市场上能够得到的好处全都捞到手。因此,人们把这种人称为“贱人”,并且要求向他征税。征收商业税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