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4·9)

(2022-03-16 18:24:04)

4·9

燕人畔。王曰:“吾甚慙于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解说】

1、前两组对话要注意:头两句是交代本章叙事的背景:齐国取得“伐燕”战争胜利、占领燕国之后,在燕国表现得很不好,结果引起燕人的不满,以致于“畔”(反抗);这时齐王想起此前孟子对他的劝告(即2·11章记载的孟子向齐王说的“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那番话),很是后悔,觉得有愧于孟子,并发出下句自责的话(“慙”就是今天的“惭”字)。齐王的近臣陈贾听到齐王如此自责,就想加以安慰,于是有了他与齐王的对话。陈贾说的话中:“无患”的“患”是忧虑、愁苦义,“无”相当于“勿”、“不要”;“管叔以殷畔”的“以”字是动词,率领义,“殷”指殷人。“请见而解之”句中,“见”的宾语应是“孟子”,“之”字是指齐王心中忧愁。

2、孟子回答陈贾的话,需要注意的是:

“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两句,虽可按字面翻译,即这话并未否认周公“有过”,但其实是肯定、表彰周公道德高尚:他的行事是以“合道德”为最高标准,不是以功利结果为取舍。因此,这“不亦宜乎”的深意、真意是:管叔的表现确实证明周公当年的决定从功利价值看是“有过”,但从道义上说,表明他选择了“处仁”,从而是正确的、恰当的(“宜”是合宜、恰当义)。——这在在说明,孟子继承了孔子“择不处仁,焉得智”的思想、主张。

“今之君子,过则顺之”两句,是同“古之君子,过则改之”对言的,“改过”(“改之”)意味着从错误的道上返回,所以这“顺之”的“顺”字应是“沿着同一方向走”的意思,“顺之”必是说“继续错下去(不肯回头)”。——惟其如此,这才也是一种对待错误的“态度”。

末句“又从为之辞”究是何义?我未见有人做过解释,只好冒险来做一个:“之”是指所犯错误;“辞”作名词有“说辞”、“借口”义,作动词有辩解义,故“为之辞”是为所犯过错找借口、作辩解的意思;“从”是“从速”、“从严”、“从简”这类说法中的“从”,“依从”义,又把宾语设定为要坚持的办事原则了。因此,这一句预定了“为之辞”是“今之君子”对待错误的固有态度,前加“从”字,是说他们坚守的是这个错误态度。——可见“从为之辞”也就是孔子说的“必为之辞”(见《论语·季氏》)。又,后一组对比句使我记起《论语·子张》篇中的一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读这一章,我不禁在心里说:能够下“罪己诏”的君主当然有错,但他至少在“愿不愿意下罪己诏”这件事上做对了,而且凭着这一点,后人们大概就会讲不出他有什么大错了,就是说,如果认定他统治时期领导层的决策有过大错,也将认为那错误其实是他的时代使然。

 

辩析

1、陈贾对齐王说的最后一句话,即“贾请见而解之”,《杨著》翻译为:“我愿意去看看孟子向他解释解释。”——这是“不该有的”误解误译:陈贾显是为了帮助齐王去除心中的不快,才请求让他去见孟子的;但齐王的不快乃是因为觉得自己“甚惭于孟子”,而不是因为感到孟子对他有所误解;这样,他说的“解之”理当是“让您去除这个心病”的意思,即“之”字是指代齐王心中的愧意,“解”字是消散义,怎么会是“解释”的意思呢?

2、陈贾向孟子说的“然则”句,《杨著》给出的原文是在句末打问号,可见是视为反意疑问句的,故翻译为:“这样说来,圣人还会有过错吗?”——我以为,到这时,陈贾已不必等待孟子来做肯定回答了,加之“与”字也可用作感叹词以加强句子的肯定意味,所以改用叹号,并且认为该句的正确翻译应该说:“既然这样,就该说圣人也有过错了”。

3、孟子说的最后几句,《杨著》的译文是:“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好像日蚀月蚀一般,老百姓个个都看得到;当他改正的时候,个个都抬头望着。今天的君子.不仅仅将错就错,并且还编造一番假道理来为错误辩护。”—— 将“顺之”译作“将错就错”,可说是“用词不当”(“将错就错”现在已是成语,是指一种“应对方法”,非指对待错误的错误态度);将“及其更也,民皆仰之”译作“当他改正的时候,个个都抬头望着”,则说明译者未读懂原文了:“及其更也”是说“已经改正错误之时”,此时还“抬头望”什么?“民皆仰之”理当是说“人人都敬仰他(知错即改的态度)”。注意:“仰”既有抬头看、仰望义,也有敬仰、仰慕义。

 

译文

燕国人群起反抗(齐人)。齐王说:“我真愧对孟子。”

陈贾听了,就说:“大王不必犯愁。您自己觉得在仁和智两个方面,您同周公相比的话哪个强一些?”

齐王说:“哎,你这是什么话!(我哪敢同周公相比。)”

陈贾就说:“周公派管叔去监督殷人,管叔却率领殷人搞叛乱。周公若是事先知道管叔会这样还派他去,就说明周公并不仁;若是不知道,则说明他并不智。可见仁和智二者,是连周公都未能完全具备的,何况大王您呢?请让我陈贾到孟子那里去,当面问问孟子,落实一下他是否也这样看,到时您就会释然了。”

陈贾见到了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

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陈贾说:“他派管叔去监督殷人,管叔却率领殷人搞叛乱,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有这回事。”

陈贾说:“周公是事先知道管叔会搞叛乱才派他去的吗?”

孟子说:“周公事先不会知道的。”

“既然这样,就该说圣人也有过错了。”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他岂能怀疑哥哥会背叛?足见)周公犯的这个错误(纯粹在于事后出现了不好的结果)恰恰说明他当时应该那样做。况且古代的君子是知过即改的,现在的君子是知道错了还要变本加厉地错下去;就是说,古代的君子犯错误像日食月食一样,人尽可见,所以他改正错误后,民众不但仍然敬仰他,还称颂他具有知错即改的美德,而现在的君子,不仅仅是坚持错误不改,还一定要为犯下的错误找借口,作辩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