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4·8)
(2022-03-15 18:43:05)4·8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解说】
1、“齐人伐燕”句之前,请注意;沈同是齐国的一个大夫,“以其私”是“以个人身份”的意思,即不是以朝廷官员身份来发此问。“燕”指燕国,这里说的“伐燕”,就是2·10章和2·11章头句说的“齐人伐燕”,不过沈同是在齐国实际出兵攻燕之前,针对燕国当时发生的内乱而发此问的,所以他仅仅是问“燕国该不该受到讨伐”,不是问“我们齐国可不可以去讨伐燕国”。孟子完全是针对沈同的提问作答的,故而所说的两个“不得”的“得”字是表示“情况允许”,相当于“能够”,“不得”其实是说“没有法理根据”。提到的两个人,“子哙”是燕国王子,“子之”是燕国的相国;“与人燕”是说“把燕国赠送给他人”,“受燕于”是说“从某人那里得到燕国”。“有仕于此……则可乎”几句是打比方,其中“仕”、“士”是指同一个人,前一个用“仕”,是着眼于他已经是个小官(“士”的本义是指年轻的男人);“与之”是送给他的意思;“则”字相当于“这”。
2、后一组对话好懂,只需注意孟子的答话:前三句是介绍他与沈同对话的实在内容,第四句“彼然而伐之也”等于说:他们就这样地去攻打燕国了;未言之意是:怎能据此就认为我“劝齐伐燕”呢?接下是作更具体的解释,理清楚了每句话的主语,就全明白了。“天吏”无疑是“拥有正义者”的替代说法。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我怎么会提出‘让一个同燕国一样(不地道)的国家去讨伐燕国’这样一个劝告呢?”(说明:前句头上的“今”字,可以理解为“现如今的情况”的缩略表达,故而相当于“此”,是句子的主语;后句中的“劝”字是劝告义,“之”字是复指前句,交代劝告的内容,二者是“同位关系”,一起作“为”的宾语)。——十分明显,孟子这个回答显示了他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方面的主张,思想是很深刻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不难归纳出来,我就不指点了。
【辩析】
1、结尾两句,《杨著》翻译为:“如今用一个同燕国一样暴虐的齐国去讨伐燕国,我为什么去劝他呢?”——认可我的理解,就该视为误解。
2、《通说》写道:“这一章孟子说明了燕国无道应该受到征伐,但是不应该受到齐国的征伐,而应该受到天吏的征伐。齐国在征伐燕国的过程中残暴无道,无异于燕国君臣之无道。因此无道的齐国没有资格征伐无道之国。孟子言下之意应该由有道之国去征伐无道之国。”——我以为这说得很不中肯,又不合逻辑,但我不具体指点了,读者把这作为一个“习题”,自己分析一下把。
【译文】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孟子:“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说:“可以。子哙没资格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也不能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请示君主擅自做主把您的俸禄和爵位让给他,那士人也不请求君主同意,就私下从您这里接受了,这样行吗?(子哙同子之那样谋划授受君位)与这有什么不同?”
齐国攻打燕国了。
有人问孟子道:“(我听说)您曾劝说过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 “没有。沈同问我‘燕国可以征伐吗?’我是回答说‘可以’。于是他们就去攻打燕国了。他如果还问‘谁可以去攻打’,那我就会回答说:‘谁堪称天吏,谁就可以攻打。’打个比方:某人确实杀了人,有人问我:‘此人该杀吗?’我自然是回答说:‘该杀。’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他呢?’我肯定是回答说:‘谁是法官,谁就可以杀他。’可现在的情况竟然是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讨伐燕国,我怎么会提出这样一个劝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