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4·5)

(2022-03-13 17:18:47)

4·5

孟子谓蚳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鼃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蚳鼃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

 

解说

这一章不好懂,我得逐段详作解释:

1、头一段:蚳蛙是人名,从后文看,是齐国边境灵丘县的县长(当时也叫大夫);士师是当时司法官的通称,也特指朝廷治狱官;故“辞灵丘而请士师”的意思是:辞去灵丘县长的职务,请求改任治狱官。从治狱官是朝官,必常与君主接触,可推想到“可以言”与“未可以言”的“言”字必是指向君主进谏,故而“可以”应是“比较方便、便捷”的意思。后文证明此解不误。“似也为其可以言也”句中的“也”字是“句中语气词”,起停顿一下以引起下文的作用;据此反观前文,可知这“似也”是同上句中的“之”字相呼应的,即那“之”字是“之所以”的省略。——孟子的问话全懂了吧?又,“既数月”的“既”字是动词,本有“尽”、“失去”义,这里自可译作“已经过去”。

2、第二段的两句话是承接孟子对蚳蛙的讥讽式问话而发,故是陈述蚳蛙后来的作为、表现。——前句的“而”字相当于“却”,“不用”是“谏言不被采用”的意思;后句的“致”字是归还义(《国语·鲁语下》:“子冶归,致禄而不出。”韦昭注:“致,归也。归禄,还采邑也。”)此处可译作“辞去”;“为臣”是用作名词,相当于“作为臣下的身份”。

3、第三段的两句是介绍说:有个齐人知道孟子对蚳蛙说过上述讥讽的话,又听说蚳蛙辞去了士师之职以后,就针对孟子的识见和人品发这样两句评论。——据此可知:这两句是以“孟子”为潜在主语,其中的“为”字相当于“说”(我在解说3·2-5中的“善为说辞”句时指出过,“为”字常可用作“代动词”)。“所以”是“以所”的倒装,而且这“所”字明显是借作“之”,指代孟子对蚳蛙说的那几句话(“所以”的这个用法已见过多次了)。两句中都用“则”字,是表示对比,前句的“则善矣”可译作“倒是说得很好”,据此可以推想到后句的“则吾不知”的具体含义。

4、第四段是说,公都子(必定也是孟子的一个学生)将那个齐人的评论告诉了孟子,孟子听了就作如下的表白。这几句话中:“官守”的“守”是“职守”的“守”(显是用作后句中“职”的同义词);“不得其职”是说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得”是相契义);“有言责者”与“有官守者”相提并论,自是指谓“有责任进言的人”。——末两句中说的“吾进退”不是说“我是继续做官还是辞职”,而是用这样两句话一起表示:因此我怎样做都可以,没有任何约束。注意:今天说的“绰绰有余”这句成语乃出自《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余。”本是形容人力、财物等很宽裕,用不完,孟子是借用来表达“言论-行动自由”。

 

辩析

1、孟子问话的头两句,《杨著》给出的原文是在“似也”前后打逗号,其译文是:“你辞去灵丘县长,却要做治狱官,似乎很有道理,因为可以向王进言。”《傅著》也如此标点,译文几无差别。——我以为这是不可原谅的误解:后句明显是对蚳蛙“辞灵丘而请士师”的原因(目的因)作“揣度性解释”(后面的“其”字也是表示揣度,是为了配合这个“似也”才添加此字的),故“似也”无疑相当于“似乎”,充当“为(其)可以言也”的修饰语,怎么判定为独立的句子了?明乎此,更见头句中的“而”字是表示顺承关系,不是表示转折(在当时,从边境小官转为朝官,乃意味着升迁,不好说“却要做”)。

2、“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两句,《杨著》翻译为:“蚔蛙向王进谏,王不听,因之辞职而去。”并有注曰:“《礼记·曲礼下》云:‘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云:‘三谏不从,遂去之。’故赵岐《注》云:‘三谏不用,致仕而去。’”——我是根据该书的这个注释才认定“为臣”是“遵循为人臣之礼”的意思,并认为“去”是辞去相应的官职。

3、“齐人曰”领出的两句,《杨著》未作注释,其译文是:“齐国有人便说:“孟子替蚔蛙考虑的主意是不错的了,但是他怎样替自己考虑呢,那我还不知道。”——我以为这翻译得不准确:孟子只是讥讽了一下蚳蛙,谈不上给他“出主意”;蚳蛙终于“谏于王”了,且“(王)不用”就“去”,那只能用他的“人格”来解释,此章正是要道明此人“性格如此”。

4、这一章,有人说是“阐明了孟子的进退观”,有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我以为,这都属“小题大做之论”,其实不过是说明孟子善于辞令而已。

 

译文

孟子对蚳蛙说:“您辞去灵丘的地方长官职务,请求到京都去当士师,似乎是因为士师能经常见到君主,从而有更多机会向君主进言;您担任士师已经好几个月了,(可至今未听说过您有所进言,是因为)一直没有得到进言的机会吗?”

蚳蛙终于向齐王进谏了,但齐王没有采纳。蚳蛙于是辞去士师的职务(不作王臣,去做普通百姓了)。

于是有个齐国人说:“孟子对蚳蛙说的那番话确实说得好,要是他处在蚳蛙的地位,他会怎样表现呢,我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那个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孟子就说:“我听说过:有官职的人如果无法尽职就该辞职,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所进的言得不到采纳,也应该辞职不干。我嘛,既没有官职,又没有进言的责任,岂不是言论和行动都毫无拘束,享有极大自由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