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决篇第十一》篇解说(11·2-3)
(2021-03-06 06:45:30)11·2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
【解说】
这段话乍看同上一段没有联系,细想后就会知道联系得十分紧密:上段是讲关于“决物”的一般理论,从反面对说客提出告诫(最后两句予以挑明);这一段就转而从正面教诲“决物”的方法,不过是以总结、介绍圣人(也即最高明的说客)成功经验的形式给出这个教诲的三方面的内容。明乎此,更知上段说的“决物”确实不是一般意义的“决疑”,同时领悟到此段头句说的“能成其事”乃是指帮人“决物决得好”并因而获得游说的成功。——故此段明显是三层意思。
1、第一层是说明圣人(高明的说客)总能“成其事”的原因(也即方式、途径)有五:“成其事”是指取得游说成功,得以与某国君主结成同盟;后五个“者字结构”都是指一种可能的原因、方式。还请注意:
“有”字放在多个“列举句”的前头,每句句尾还加个“者”字,这是“有”字的常见用法,是表示有哪些可能情况,如(《荀子·强国》中的这一句:“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
“德、贼、诚、匿、素”五字都用作及物动词:“德”通“得”;“贼”相当于“害”(4·3中“则小人谗贼”句中的“贼”);“诚”是“使诚”义;“匿”是隐瞒义;“素”是“视……为老朋友”的意思(“素”有指老朋友的义项,如《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的这一句:“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其中“素”字就是指老友)。
因此,每句中的“以”字都是介词,表示凭借,充当其宾语的“阳、阴、信、蔽、平”五字都名词化了,“以阳”等五个介词结构都是充当后面动词的方式状语。
应从“对言关系”领会“阳德”与“阴贼”,以及“诚信”与 “蔽匿”的含义。——这样就知前两句是说:(可能是)明里给以好处,也可能是暗中不惜加害;第三、四句是说:(可能是)凭着自己讲诚信使得对方也讲诚信,也可能是用欺瞒的方法蒙骗他。
2、从“阳励于一言”句起,到“可则决之”句为止,是第二层意思。这不是又介绍与上述五者并列的另外几种做法,而是教诲如何贯彻以上五法。注意:
“阳”、“阴”二字在这里同在上两句一样,“词汇意义”还是分别相当于“明面上”和“暗地里”,但“语法作用”不同了,在这里是起一个“分句”的作用。——后面可以加个“则”字,句义不变,但意思更明朗了。
“励于一言”的“励”字是勉励、力求的意思,“一言”是指言行一致,不自相矛盾(这个“一”字是及物动词,“言”是指行为准则);“于”是表示范围,即是“此人工于心计”这种说法中的“于”。——“励于二言”只是对“励于一言”作否定,故是说一定不受“励于一言”的约束。
从后句说“四者”可知,“平素”和“机枢”与前两句是并列关系,此“二者”必也是对言关系,分别指“常规方法”和“特殊手段”;“以用”的“以”字是副词,表示同样,相当于“亦,也”(《论衡·书虚》:“禹王如舜,事无所改,巡狩所至,以复如舜。”)——“平素”和“机枢”是两个“缩略句”,“以用”二字又是“这二者也都使用”的压缩,结果就成了这样子,后面可以接“四者,微而施之”了。这确实“不合规范”,但我们只有“加以正确理解”之一途,不好指责鬼谷子了。
“微而施之”句的“微”字是微妙、精巧的意思(《荀子·解蔽》:“未可谓微也。”杨倞注:“微者精妙之谓也。”)“于是”领出的四句,是申明“四者微而施之”的效用。——请特别注意:“于是”不是今天说的“于是”:此“于” 字相当于“以”、“用”、“拿”(《书·盘庚上》:“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是”字是上句的复指词;“度、验、参”三字后的“之”字都是衬字;“参”是研究的意思(《韩非子·内储说上》:“夫听所信之言,而子父为人僇,此不参之患也。”)末尾的“可则决之”无疑是“则可决之”的改装。
3、余下的话是第三层意思,话题稍有转移,是讲在何种条件下圣人才会接受王公大人的“决物”委托(所以我处理为另一自然段)。这几句可通过译文获解,就只指点一下这几处了:开头的“王公大人之事也”属于这五句的每一句,就是说,后文五个“决之”的“之”字都是它的复指词(当时说客的游说对象实际上全是“王公大人”)。五个“可则决之”都是“则可决之”的改装:这四字明显是承接前句的“者”字结构而言,不能设想“决之”是针对“可”字而发。“危而美名”不是对前句说的“事”做陈述,而是说替他们“决事”虽然有危险但会因之获得美名。两个“用”字都是“需要”义,“犯”字是“使用”义(《孙子·九地》:“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力”是“犯”的状语,尽力、竭力的意思(今有“力争”、“力排众议”的说法)。“然不得已”等于说“但不能停止”:此“得”字是能够义;“然”字相当于“然而”、“但是”;“已”字是停止义,其宾语(受事)不言而喻是“力犯勤苦”,就未予明言了。——今天说的“不得已”一词(无可奈何的意思),是由此句中的“不得已”发展来的。
【辩析】
注家们对这段话的理解,同我的理解也多有出入。看:
1、头六句的前四句,《郑译》的译文是:“圣智之人成就事情的手段有五种:有的用表面手段感化、怀柔,有的暗使手段加害对方,有的作出诚信的姿态与对方结成真诚的联盟而借用对方的力量,有的……”——后两句,《许注》注曰:“蔽匿,就是不以诚信待之,而欺瞒蒙蔽对方;平素,就是按照正常的方式来对待对方。”
2、陈述第二层意思的几句,《许注》和《郑译》的注译同我的理解大不一样,给出的译文都与原文“对接不上”,我又简直理不出两书作者的思路,就只说这一点了:“可则决之”句,两书都不做讨论,《郑译》按字面翻译为:“若可实施,就做出决断。”《许注》翻译为:“就可以决定了。”——我对这段话解说得特别详尽,是想给读者多提供一点资料,增强“判别能力”。
3、讲第三层意思的头一句和最后两句,《许注》的译文竟然是:“给王公大人做事,有以下五种情况可以帮其决断:王公大人处在危险之中,而且事情做成之后可以获得好名声的,可以给他决断……能够为对方去除祸患的,可以决断;能够替对方招来福祉的,可以决断。”——读完后两句译文,我不禁作想:还剩下有“不可以决断”的情况吗?
2、此段话中的“可则决之”,《郑译》都翻译为:“若可实施,就做出决断”。且不说别的,我要问:这译文中的“实施”究是何义? “可实施”怎么成了“做出决断”的充分条件?译者准备了回答吗?——“用力犯勤苦”句,该书翻译为:“用精力气力太大,需要,……”译者显是把“用力”当作动宾结构了,按这理解可以把句义讲通吗?
【译文】
圣人,亦即高明的说客,之所以总能办成事情,实现游说目的,原因是他对他的游说对象可能使用这样五种不同手段,即:明里给以好处;暗中不惜加害;或自己讲求诚信促使对方也讲诚信;或不惜使用欺瞒手段以蒙蔽之;以及把他当普通老朋友对待之。并且,当着他的面一定表现得言行一致,暗中活动时则不惜阳奉阴违,还既使用常规做法,也采取特殊手段,并将这四者微秒地结合起来。就这样,他推想过去的事,预测未来的事,研究当今的事,就都能做出正确决断了。
接受为王公大人做决断的委托,也应限于下列情况:虽有风险但可因之获得好名声时,可以接受;不需费很大力气就可完成的,可以接受;尽管需要竭尽辛劳,但非做不可,也只好接受;做了能为自己消灾免祸时,可以接受;做了可以富贵双收时,更可接受。
11·3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解说】
1、这几句似乎好懂,但须注意:
头句主语中的“决情”和“定疑”是一个意思:此“情”字相当于“事”(《商君书·垦令》:“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这里特指存疑之事;“疑”是指与该事有关的疑难问题;“定”是“决”是同义词,止息义(《荀子·儒效》:“反而定三革,偃五兵。”杨倞注:“定,息。”)所以“决情定疑”乃是“决物”的变文,这结束语是对本篇的开场白作呼应。—— “万事”是指人做的所有重大事情,“基”是基础、起始的意思。
“正治乱”与“决成败”理当同构,据此可知,“正”、“决”在这里也是同义词,即“正”也是决定的意思(《诗·大雅·文王有声》:“維龟正之,武王成之。”)——这两句还是申明“决情定疑”的重大意义,所以应是接着上一句说的,故头上的“以”字是近指代词,乃是这两句的主语,相当于“此”(《史记·龟策列传》:“龟见寡人延颈而前,以何望也?缩颈而复,以何当也?”)
“难为者”的字面义是“很难做好的事”,显是一个省略主语的判断句,其潜在的主语是“保证决情定疑不误”。此句同前两句不属同一意群,是针对前三句蕴含的这个意思而发:所以人在处理重要事情之前,务必做一番“决情定疑”的工作,争取对那事的发展前景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了显示这个具有警告意义的论断言之不误,下句就说:惟其如此,先王都要借助占筮问卜来做决定,亦即不敢完全单凭自己的智慧才能“擅自做决定”。——这里,“筮”指蓍草,“龟”指龟甲,二者是古人进行占卜的工具,就以“用蓍龟”三字来表达“请求神启”的意思了。
2、可见这几句话说得好:既站得高,超出了说客替人“决物”的问题,从人类行事和个人事业成败这个大视野出发来观察问题了,又未脱离本篇的主旨和当前的话题。——以这样几句话作为本篇的结束语,说明作者有思想,有见地,堪称哲人,还是“文章高手”。
【辩析】
本篇这个结束语,《许注》有个注释是:“正乱治:纠正乱世达到治理的目的。”其译文是:“所以善于决情定疑,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基础,决断关系到纠正国家的治乱,决定国家的成败,因此下决断是很难做的事情。所以古代的先王才借助于蓍草和龟甲帮助自己作出裁决。”——《郑译》的稍有不同:“所以,决情定疑,是任何问题的解决起点。用它可以来整顿朝纲、治理百姓,可以来决定成败、断决疑难。所以自古王侯们就用蓍草筮和龟甲卜来自己决疑推断。”
【译文】
因此要说,遇事先行确定它的性质,排除有关疑难,是人做任何事情的基础、起点,这一步做得怎样,决定了后续情况是混乱还是有序,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总是做得正确是很难的。所以古代先王也需借助占筮问卜,即依靠神启来做决断,实际上是不敢擅自做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