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谷子·决篇第十一》篇解说(11·1)

(2021-03-05 18:17:32)

决篇第十一

 

本篇叫“决篇”,是因为上篇为“谋篇”:上篇开头就说,“审得其情”后就做谋划,最初要“立三仪”,那实际上是讲要“多谋”;但真付诸实施的只能是其中之一,或一个综合方案,这就要求作决断。此篇就接着讲该如何决断。所以这个“决”字是决断义,省略的宾语是“谋”字或“策”字。

 

11·1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 ,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解说】

这段话太精练了,太“言简意赅”了,就是说,关联词语全省,单句之间的意念联系太具跳跃性,加之一字多义、同义变文、一语双关处不少,所以颇不好懂。——我只好“不厌其烦”地做解释了。

1、头两句(实为一句):“决”字虽是决断、裁决、断定义,但从后句可知,偏重于“决疑”的“决”了,即所做的决定不仅仅是最后的选择,还预设了所有“待选项”的“预后”都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做决断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必须基于对某选项的客观后果具有信心。因此,充当宾语的“物”字必是指“疑难之事”,就是说,那事给人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很不好肯定,以致“有关人士”不知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物”字的义项极多,有时相当于今天说的“东西”、“事情”、“问题”,此指“事情”)。第二句的“托”字本指用手或物件在下面承托着某物使之能够保持特定状态,此处应是引申为“依托”义并用以泛指缘由了。末尾的“者”字是与“疑”字构成“者字结构”,指谓“对那事心存疑惑的人”。——于是知道了,头两句的意思是:凡是需要对某件“其预后难定的事”作决断,都一定是因为有人对那事心存疑惑(而又希望很快释去之)。这像是废话,但能起到引起后文的作用。又,若将这“托”字理解为“托付”、“委托”义,前头加个“必”字就不好解释了,所以我不取此解。

2、第三、四句:承前句说下来,这两句潜在的主语应是上句说的“疑者”,两个“其”字是指他“所疑之事”;“用”、“有”二字理当是用作同义词,“产生”义(“有”字本有此义,例如可以说:每见此情此景,我总心有不安;而从“用”的“使用”义引申出“产生”义来,则非常自然:“使用”意味着“产生某种效果”)。因此,“善”字是喜爱义(《楚辞·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恶”是“善”的反义词,自是厌恶义;所以二者的宾语“福”和“患”也是反义词,“患”字相当于“祸”。于是知道了,这两句是解释人也即“疑者”生疑的原因:对于那将要来临的事情,他希望给他带来福利,又担心给他带来祸难,但他不能肯定是哪一个,于是生“疑”,要求“决”之。自然有个言外之意:要是他自己不能“决”,就会请求、委托别人帮他决。

3、第五六句:这两句是对前文“必托于疑者”的论断作说明,亦即对必有“疑者”存在作论证,说:(因为)只有精明到能够看出事情发展趋势所有征兆(因而定能做出正确预断)的人,才会一生都没有疑惑,决无偏颇的想法(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注意:这两句头上的 “善”字不同于前一“善”字,是工巧、高明的意思了(《老子·二十七章》:“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至”是动词,穷尽义(《管子·侈靡》:“女言至矣。”尹知章注:“至,谓尽理。”)“诱”是名词,指事件的前导、先兆(从“诱”字的引诱、诱发义引申出此义非常自然,如《楚辞·宋玉》中“步及骤处兮,诱骋先。”此句中的“诱”字就是指在前面引路的人)。“终”是自始至终义,此指人的一生(《战国策·魏策四》:“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惑偏”的“惑”是疑惑义,“偏”是偏颇义。

4、“有利焉”领起的三句:先要明确:这是转而讲帮人决疑的问题了,所以是特地针对做游说的说客而发了:前六句讲人会生疑,有决疑的需要,无异于指出“帮人决疑”这个“行业”存在的必然性,暗示这是说客的“工作内容”之一;所以做这个转折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预告“开始进入本篇主题”。“有利焉”句是说,后来的事实表明,人家委托你帮他决疑的那事本来是对他有利的:句尾的“焉”字既表达肯定的语气,又有代词“在那里”的含义。“去其利”意带双关:既指受托(决疑)人做出的裁断却是(“那事”)不会对委托人有利,又指他这个裁断使得委托人失去了本应有的高兴心情(“利”字兼有“利益”、“喜爱”的意思。《礼记·坊记》:“先财而后礼,则民利。”)“不受”的“受”通“授”,委任义,故“则不受”是说委托人就要解除“委托关系”了。第三句“奇之所托”的“奇”字是借作“寄”,所以此句是对“不受”作解释,说:他这样做可是“决疑委托”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之理。

5 [赵1] 、“若有利于”引出的三句:头句说的“善”是与后面说的 “恶”对言的,故这里说的“善恶”是前文说的“福患”的变文表达。“者”字是与“善”字构成“者字结构”,“善者隐托于恶”的意思是:“善”亦即“福”的表现不明显,要靠“患”(“恶”)来衬托才能说明确实存在(此“托”字是衬托、陪衬义,即“烘云托月”的“托”)。“利”字是借作“赖”(《国语·晋语六》:“夫利君之富,富以聚党……。”)“善者隐托于恶”这整个主谓结构是“有利于”的宾语。——这样,头句的意思就是:(如果)决疑者做出的裁断既说“此事”对于委托人来说是“善”,即是“福”,同时又说也有“恶”(即有“患”),而且前者是靠后者衬托出来的。很明显,这是指出“决疑人”不敢负责人,于是讲些模棱两可的话来敷衍委托人。所以后两句就说:这也会导致解除委托关系,被委托人疏远。可见这三句暗示了:说客同他游说对象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受托替人决疑者同委托人之间的关系。

6、末尾三句:前两句的潜在主语是“受托为人决疑者”,故是复述上文说的他“去其利”和“善者隐托于恶”两种情况:“其”字是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使”字的直接宾语是“委托人”,省略了;两个“有”字的宾语都是后面的“者”字结构(指事);“离害”的“离”字是借作“罹”。第三句头上的“此”字是前两句的复指词,“事”字是特指“替人决疑”这件事,“失”字是“过失”的“失”。——可见这三句是对前文所说作小结,对说客作告诫。

 

【辩析】

如果确认我的上述解读不误,我就又要说:《许注》和《郑译》的理解完全错了。

1、《许注》前九句的译文是:“凡作决断,必定是因为犹豫不决,善于决断就会得到福报,不善于决断就会招来祸患。善于决断,一定先诱得实情,然后再做决断就不会有迷惑或偏失。决断要带来利益,决断不能带来利益,人们就不会接受它。”——该书的注释几乎都是征引陶弘景说。

2、《郑译》做的注释中有五个是:(1)“决物:决断事物。”(2)“疑者:此指决疑者。”(3)“喜其用福:以其用福为善,喜欢你做出的决策给他带来好处(赵注:此句原文头一字该书作“喜”)。”(4)“诱:诱导对方吐露出真情。”(5)“奇之所托:以所托为奇。”——头四句和“若有利”领起的三句(该书在“利”字后打逗号),该书翻译为:“大凡决定事物,必定委托给善于决疑者。人们喜欢做出的决断给他带来好处,讨厌给他带来害处。……另外,做出的决策确实能给他带来好处,但你若把这种利益隐藏在对他不利的表面形式中,他也不会接受你的决策,并会因此而疏远你。”

 

【译文】

凡是需要对某事做“预后性决断”,都一定是因为有人对那事心存疑惑:他希望那事给他带来福利,同时又担心带来的是祸患。(因为)只有精明到能够发现祸福之事的所有先兆(因而定能对事情的后来发展做出正确预测)的人,才会一生都没有疑惑,决无偏颇的想法(但这种人是没有的)。因此,对于受托帮人决疑的人亦即说客来说,如果后来的事实证明待决之事其实对委托人有利,他却断为不利,致使委托人因之失去高兴的理由而蒙受恐惧,人家就会不再请他决疑了:这样做在委托关系中是合乎情理的。如果他做出的裁断既说“此事”对于委托人来说是“善”、是“福”,同时又说也有“恶”、有“患”,而且前者是靠后者衬托出来的,人家同样会不再请他决疑了,还会从此疏远他。因此,帮人决疑可能让人失去本应得到的喜悦,还可能让人罹受恐惧:这二者是帮人决疑时容易发生的偏失。


  [赵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