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篇解说(12·1-3)

(2021-03-06 18:17:47)

符言第十二

 

本篇由九段短文组成,内容不相连贯,但都是教诲身居高位的权势者实即君主要自觉地如何表现,即:要显得莫测高深,富有洞见,赏罚分明,还能广采众议,依法施治,等等;所以像是一篇献给君主的座右铭。教诲怎样做说客的书中专设这样一篇,这很好解释:说客游说成功了,可能成为某国国君的近臣、心腹、好友兼严师,既如此,他怎能没有这些知识?所以此篇可说是“教诲说客作君师”的教材。——至于篇名何以不叫什么“篇”而叫“符言”了,众说不一,知道陶弘景的这个说法也就够了:“发言必验,有若符契,故曰符言。”

 

12·1

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静而不与,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右主位。

 

【解说】

首先要明确:这是教诲君主如何“表现”,而君主刻意作为、“作秀”,自是做给下属们看,所以这应是讲“接见臣下朝见”时最要注意怎样“作态”。

1、头句是个祈使句,四个字是并列关系,总的意思无疑是:要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气定神闲的面容:安、徐、正、静用于状写人时,“观察角度”必是一致的,你都往同一方向“靠”就是了。下句是交代说:还要显示出能够如此的原因乃是您自己固有的慈祥温顺的品性和具有刚正自信的节操。——“柔”指人的品性时是慈祥温顺义,“节”有节操义,作为德目,是指竹节象征的刚毅不屈、自信自强、有节有度的美德;“有先”二字在这里就是字面义,“先已存在”的意思,意指“柔节”是这里的原因(原因与结果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必在结果之先存在)。

2、后三句是说明君主“安徐正静”会给别人、下属怎样的印象,也即这样表现将会收到怎样的“效益”。明乎此就会想到:“善”在这里是“喜爱”义(上篇开头“善其用福”句的“善”),“善静”是喜爱安宁平静的意思。“与”是干预义(《国语·鲁语下》:“是故天子……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所以“而不与”是说:因而不喜欢、不会干预臣下的工作,更不会参与他们之间的纠葛。“虚心”和“平意”是揭示“善静”的两个“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拎出来,是为了引出下一句:下句若直接接在上句后面,会显得“意思有跳跃”。“以待”句的“以”字不是连词,而是副词,相当于“这样地”(《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子贡头句话的意思明显是:不要这样说啊。“以”有“此”义,用作副词就相当于“如此”、“这样地”,十分自然)。“倾损”是指国家面临的大危险、大威胁,所以末句是承接上两句说:您要显得气度如此之大,即使面临倒台的大威胁也会不动声色,泰然处之。——这几句话像是教诲君主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作为“治道”,要点就在不干预具体国事,放心放手地让臣下去干,自己“恭己南面而己矣”。所以这几句列于在首位。

3、末尾的“右主明”三字不属正文,是标明上面这些话的主旨意思落在“明”上。——九段话后面都有这样一句,以后不再解释。又,说“右”,是因为以前汉语文章是从右到左直行书写的,故正文必在这个“标语”的右边。我一律移到下一行。

 

辩析

这五句话,我的解读是“别具一格”,还是“标新立异”?请读者思之。

1、《郑译》做了五个注释,其中三个是:“柔节:此指有弹性的问题和原则问题。柔,柔软,引申为有弹性。节,节点,引申为原则。”“与:给与,参与。”“倾损:倒运失败。倾,倒毁。”——给出的后三句的译文是:“善于居位静观,不缠身于具体事务,不过多指手画脚,心平气静坐待桀骜之臣自己倒霉失败。”

2、《许注》给头两句做的注释是:“意谓君主必须保持平徐冷静,就像骨节必须有肉加于其上才能活动一样,冷静是君主所必须的素养。”给出的后三句的译文是:“在位者要善于给予或放纵对方,使之不能安静,自己则平心静意坐观其变,以待其倾覆毁灭。”——该书给出的原文,第二三句作“其被节无不利,善与而不静”。

 

译文

务必总是保持安祥、从容、镇定、平静的心态与气度,而且要显得这是基于您自己固有的慈祥温顺的品性,和刚正自信的节操。这样就会让人觉得您欣赏的是宁静平和,不愿干预下属的工作和他们之间的纠葛,并且气量如此之大,心胸如此之宽,哪怕面临倒台的大威胁也会不动声色,泰然处之。

 

12·2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解说】

这一段,只要明白结尾两句是比喻说:做到了上述三者,(您作为君主)就将明察秋毫,洞见一切,集中各方力量,像马车轮子的辐条集中于车轴了一样,推动你的事业加速前进;也就全懂了,无须再作解说。——还指出一点:末两句次序颠倒了,但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又,有的版本“车辏”作“车凑”,自是因为“凑”通“辏”。

 

辩析

1、《许注》和《郑译》都未提及结尾两句的顺序问题,又都按原文顺序翻译,《郑译》也如此。所以《许注》的译文是:“做到了遍视、广闻、全虑,就会像车轮之辐集中于车轴一样,那么君主的英明就会不可阻挡。”——这是否表明,两书作者都不认为这里有错乱,原文作者的意思就是这个译文表达的意思?我要问:这可能吗,合事理吗?

2、《郑译》首尾几句的译文是:“眼睛要的是明亮,耳朵要的是灵敏,心灵要的是有智慧。……若能像车辐集中于车轴那样集中起众人的力量,君主的圣明就也没有什么能够遮蔽了。”

 

译文

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灵敏,心灵贵在富有智慧。谁能用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他就会没有什么东西看不到;能用全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就会没有什么声音听不到;能用全天下人的心去思考,就会没有什么事情想不通,不明白。因此,人君若能借助全天下人的眼、耳、心来看、来听、来思考,就会知晓一切,洞察秋毫,就能集中各方力量,像驾着车辐集中于车轴的车子一样,将他的事业加速推向前进。

右主德。

 

12·3

听之术曰:无望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听术正静,其莫之极。

右主听。

 

【解说】

这段话是教诲君主务必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并做简要精深的论证。——明乎此,就每一句都好懂了。

1、头句的“术”字相当于“道”,自是指正道;走正道意味着“方法正确”,所以也可将这个“术”字译作“方法”。但我以为,“道”与“术”有个重要区别:着眼于做人的态度亦即“怎样做人”的问题时,说“道”,强调行事的方法 、效率时,说“术”。这里用“术”字,原文作者大概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教以对待“他人意见”的正确态度,从而预设了:这里不涉及“做人”亦即人的德性问题。——从所作的论证看,显是如此。

2、第二句的“无”字是表示禁止的副词,相当于“不要”(即通“毋”、“勿”),所以是对“望而拒之”作否定。——足见这“望而拒之”是对不愿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作夸张的描述,说:一看到别人来了,就唯恐他是来提意见。但只是告诫不要学这个坏样,又见这是勖勉之辞,对告诫对象不仅是很爱护的,还设定了是个“好样的”;开头从否定方面做告诫,是要表明“让人说话”乃是“正确对待他人意见”的最基本的要求。

3、第三四句是对上句说的“禁令”作解释,说:其实,您容许别人提意见(“许之”),只会增强你的防守力量,要是拒绝,那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理由自明,无需多言。注意:连用两个“则”字句是表示对比,所以要从“对比关系”体认这“防守”和“闭塞”的含义。

4、“高山”、“深海”两句还是对“禁令”作解释,但直接是喻示前两句未予明言的道理:要知道,您的“高度”和“深度”是有限的(“可极”、“可测”:“极”是尽义,“可测”意味着有“底”),在别人看来更是如此,所以您接受别人的意见,乃是增加您的高深度,换言之不就是提升了“防守力”吗?相反,拒绝意味着故步自封,“闭塞”不前。——这时才领悟到上两句的真意:“防守”不是相对于“进攻”而言,“闭塞”不是从“接收不到信息”的角度说的。

5、结尾的“神明”句的意思是:最为高明的对待别人进言的方式、态度,是让人家说话,然后纠正和完善人家提的意见:这里,“神明”是借来用作形容词,最为高明的意思(因为“神明”就是指谓比人高明的存在物);“正”和“静”都是动词,分别是匡正义和完善义(“正”有纠正义,这不成问题;此“静”字通“净”,净化某物意味着去除它的杂质,也就意味着完善它)。所以接下一句是说:这样就真没有人比得上您了。这里,“莫”是代词,等于说“没有人”;“极”是前文“可极”的“极”;“之”是动词,去义;句首的“其”字是语气词,表示推测的语气。——足见这段话既是告诫君主不可“自视太高”,又表明意在“成全君主”的并不错误的大志向。这样勖勉君主,恰到好处。

 

【辩析】

1、《郑译》为此段做的六个注释是:(1)“无望而拒之:不要看到别人(进谏)就拒绝。意为广纳众议。”(2)“防守:此指增加我方守卫力量。”(3)“闭塞:此指妨害视听。”(4)“高山仰之,可极:意谓博听众议可至高山之巅。”(5)“深渊度之:意谓博听众议可达深渊之底。”(6)“正静:严正详尽。”——都不到位,也可说有误,但在“大方向上”并不错,是吧?所以解读者可能很满意、满足于自己的理解,并于此止步,就按这个理解教人,写研究文章了。

2、《许注》给出的原文,两个“听”字都作“德”,第二句的“望”字作“坚”,作者对此做了说明,认为原文必是如此。后四句,该书的译文是:“山再高,只要我们朝上一步一步地攀登,总是能到达山顶;水再深,只要我们坚持测量,总能够测量出它的深度。德的地位像神明一样神圣,崇德之术也要求心态平正平静,做到了这些,就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的。”

 

【译文】

关于听取他人意见,最正确的态度首先是不要一看到臣下来了就唯恐他是来提意见。其实,容许别人提意见,只会提高自己,要是拒绝,那是故步自封。因为您即使是高山,别人也可以抬头观望到您的顶,您即使是深渊,别人也可以测度到您的底(质言之,您不是无限高深,简直不能再升高一点和加深一点)。所以,对待别人进言的最为高明的方式是(让人家说话,然后)纠正和完善他提的意见。能够做到这样,就真没有人比得上您了。

右主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