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谋篇第十》篇解说(10·3)
(2021-03-03 05:48:10)10·3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解说】
此段开始讨论“谋”的具体问题了。由于“谋”是针对人而发,即是讲如何“谋人”,所以从泛论人的类型讲起:先二分为“人才”和“庸才”两类,又各细分为三类。——鬼谷子认定,游说的主要对象,即诸侯国的君主们,他们的“人性”同普通人无别,也是良莠不齐的;这,在首篇即《捭阖》篇中就交代过了,所以这里讲人的类型并不局限于君主内部了。
1、从开头起,直到“故为强者”句之前,全都好懂,我就只提示这几点了:用“夫”字领起,是提示这是另起话题了;每句中的“不可”都是“不可能”的意思。“出费”、“据危”、“立功”都是动宾词组,展开来说分别是“出些赞助费”、“平定险情”、“建立功勋”的意思(“据”有“按着”义,还有“安定”义。《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这“据膝”显是“按着膝盖”的意思。《战国策·中山策》:“燕赵好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吴曾祺补注:“据,安也。”)。“达于数”的“数”是指礼数,“明于理”不是说“明白很多道理”,而是说“能够接受道理”,即等于说“很讲理”(否则同后文“可示以道理”句不协调)。“是三才也”句是个判断句:“是”是代词,复指上面说的“仁人、勇士、智者”,追加此句,是对上述三类人表示赞赏。“故愚者”以下三句是讲三种相反的亦即应予鄙视的人,用“故”字引出,是因为这“故”字乃是“相反”的意思(“故”字的这个用法已见于9·6),三句中的动词“蔽、惧、诱”都是被动语态。——接下的“是因事而裁之”句应该放到括号中,因为意思是:不过这是一般而论,有时要根据情况而定。
2、“故为强者”领出的三句,我的理解是:每句的大意是:要想……,就要……(“者”字是表示假设关系),即都是条件复句,一起表达上文的推论,所以用“故”字领出。三个“为”字都是谋求义(《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三个“积”字都是积累义(“有余”是双音节,故前面省去“为”字);“弱、曲、不足”是“强、直、有余”的对立面。——可见这是用荀子名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表达的思想,从肯定方面申明人争取成为强者、直者、有余者的正确方法、途径。末句是作评价性小结说:这样做了,也就是行道了:头上的“此”字不是主语,是副词,相当于“这样”;“其”字是衬字,捎带表示祈使语气。
【辩析】
1、《许注》在注释完“是三才也”句中的“三才”后追加一句说:“用人要据其特点用其所长”;将该句翻译为:“这三种人才要各得其用。”我真不知该书作者何以如此理解。再看《郑译》,发现其译文是:“这是可以利用的三种人才。”也想不出“可以利用的”这个意思是从原文哪里发现的。——看到名家的注译同我的理解大不一样时,我总是诚惶诚恐,思之再三都想不通后,就反过来对“名家”成名的原因生发感慨了。
2、“故为强者”以后四句,《郑译》的译文是:“弱者善用权术、善借人力就可以变为强者,隐曲的手法用熟练了可以让人看作是直率的手段,积累不足可以变为有余,这就是计谋权术的运用。”最后两句,《许注》翻译为:“……有余也是从不足积累起来的。懂得这个道理,道术就得以实行了。”——且不问作为“翻译”是否有误,只就文句论文句,两个译文合事理语法逻辑,就是说,“通”吗?
【译文】
仁人轻视钱财,不可能以物质利益引诱他们做坏事,所以只能请他们捐款资助义举;勇士轻视困难,不可能用祸患恫吓他们放弃理想,所以只能让他们去济困扶危;智者通达礼数,很讲道理,不可能用虚假谎言欺骗他们,所以只能向他们申明事理,鼓励他们建功立业。这三类人就是通常说的“三才”。相反,愚人容易受人蒙蔽,不肖者容易被人吓住,贪财者容易被人引诱去做坏事。不过这是一般情况,遇事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做裁定。据此要说,谁想变得强大,只能靠不断积累微弱的优势;要想被人们公认为正直的人,只能靠不断积累拒做坏事的好名声;要想生活富裕有余,只能靠在不足的时候总是厉行节约,年年稍有结余。这样也就是得道行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