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谷子·权篇第十》篇解说(10·4)

(2021-03-03 20:49:20)

10·4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解说】

这段话是教诲游说的具体“操作”了。

1、头两句说的“内外”,是就“你的”游说对象对于“你”这说客的态度而言:“外”即外表上,“内”指内心里;“亲”是亲近义,“疏”是疏远义。故“外亲而内疏”是说他表面上同你亲近,内心里还是同你疏远,并未把你当他的“自己人”;“内亲而外疏”自然相反。——因此,“说内”、“说外”是就游说尚未达到最终目的时进行具体活动的“针对性”而言:意在让他改变对你的“内在的真实情感”,就是“说内”,意在让他改变对你的“外人可见的交往态度”,就是“说外”。注意:两者都是为了达到“内外”一致,即内也亲外也亲。

2、接下六个“因其”句是教诲怎样“说内”、“说外”:“因”是随顺、顺着的意思,“其”和句末的“之”字都是指代“他”,即游说对象;“以”字是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而”。这六句可从译文获解,这里只做两点提示:头句是总领,意谓你发现他怀疑你什么,就做出能促使他释去那怀疑的表现,后几句是做举例。第二句中的“见”是“见解”、“意见”的“见”,“然”字是动词,相当于今天说的“认同”;第三句中的“要”字是应和义(《荀子·乐论》:“尽筋骨之力,以要钟鼓俯会之节。”)第四句中的“成”字理当是“支持”、“促成”的意思,因为它的宾语其实是“势”。——其他难字也应先设想“理当是什么意思”,然后查字书验证或修正。

3、最后又来六个排比句,是从另一角度教诲如何让“他”释疑和转向对你“内外都亲”。这六句中十二个动词的主体(施事)都是“你”,宾语(受事)都是“他”,每句中前一个(后面省去了“之”字)是表示使用的手段,后一个(前面省去了“使”字)是表示造成的直接结果,那结果必是促使他“释疑”和“转向”。例如第三句“微而正之”就是说:先设法让他对某事感到难以理解,然后又帮他明白过来(“微”用作及物动词,宾语又是人,自是“使糊涂”的意思。)这样自然会使他对你的感情朝信任、亲近你的方向转化。——又如第六句“乱而惑之”,“理当”是说:做出对他而言属于帮他治理好国事的行为(“乱”有治理义。《书·盘庚中》:“兹予有乱政同位,”孔传:“乱,治也。”)让他因此为自己对你的不信任感到“根据不足”,“自我怀疑”起来:这不就是“释疑”和“转向”的开始嘛?按这思路,自会得到其余四句的正确理解,我就不逐句解释了。顺便说一句:读懂这样的经文,自然需要有相当的古汉语功底,但这不难达到,就词汇而言,还可通过勤查字书得到解决,最要紧的是有个正确的思路和一个好的态度:得出的解读、做出的译文若不合事理逻辑的话,就决不认可,一定“推翻重来”。

 

辩析

《许注》和“郑译”体认这段话的思路同我不一样,所以做出的解读同我多有不同。看两书的译文:

1、“故因其疑”领起的六句,《许注》给出的前三句的译文是:“所以对方有怀疑,要顺着他的怀疑而变更策略,使他不怀疑;对方看见了,要顺着对方所看见的东西来肯定他;对方说话了,要顺着对方的观点来应和他”。——《郑译》给出的后三句的译文是:“依据对方势力强弱去成就事业,依据对方的好恶改变我们的计谋,依据对方的忧惧舍弃决策中的某些部分”。

2、后六个排比句,《郑译》将前三句翻译为:“(这样做取得宠信之后,就要设法控制对方。)琢磨透他的心意去恐吓他,分析形势的高危使他震动,把他微暗中的活动摆在光天化日之下”。——《许注》将后三句翻译为:“为他设一个祥瑞的征兆,然后经过操作应验了,使他相信自己;堵塞蒙蔽他,使他处于混乱迷惑之中,使对方分不清是非,然后为我所用。”

 

译文

所以,游说对象若是表面上同你亲近,内心里还是疏远你,并不把你当自己人,你的活动就要在争取改变他对你的“内在情感”上用力;他若是内心里已经同你亲近了,外表上却还是疏远你,你就只须在争取改变他对你的外人可见的“交往态度”上用力。因此,你要根据他对你的疑心之所在调整你的活动(好让他释去对你的疑心),例如对他的见解表示认同,对他的主张加以附和,对他的权力给予支持,对他的丑陋言行做圆通的解释,对他厌恶和反对的事给予驳斥。(要他释去对你的怀疑和转向对你“内外都亲”,)自然还有别的途径,如砥砺他的志向以致他十分担心失去你的帮助;表示敬重他的人品才干让他对你心怀感谢;先设法让他对某事感到难以理解,然后帮他明白过来;向他承诺帮他去做很难做到的事,而结果是完全地做到了;让他拥有某个他想占有的东西,后又帮他杜绝失去的可能性;做出对他而言属于帮他治理好国事的行为,让他因此为自己对你的不信任感到“根据不足”而“自我怀疑”起来。等等。所有这些,都可称为计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