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谋篇第十》篇解说(10·2)
(2021-03-02 17:52:22)10·2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 ,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解说】
做游说,是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主张,以期结成合作结盟关系。本篇要予论说的“谋”,就是为结成这个关系而进行的“谋”,所以须要泛论一下关于双方关系的一些问题。这两段话就是谈这问题。——故而这两段话都不是上一段的推论,头上的“故”字是起发语词的作用。
1、前段开头四个同构复句就是字面义,只须知道,在这里:“同情”是志同道合的意思,是“同恶”的反义词组,与“同欲”则是“变文同义”关系。“相亲”与“相疏”不是指“情感关系状况”,而是指“合伙人之间彼此配合的情况”。“俱成”是双方都成功的意思,“偏害”是指只有一方受害,暗示另一方得利。这是四个判断句,充当主语和充当谓语的“者字结构”都不是指人,而是指“一种情况”,谓语前头的“其”字是表示不确定的语气,可译作“大概”;排比句的末一句常多有一两个字,这里“多不起来”,就故意减少一字,不用“其”字了,似乎还带暗示:这情况就可以肯定必然是一方受害另一方得利了。——这里无疑是讲结盟双方之间关系的一般情况,但只是指出现象、事实,未涉及原因亦即“人性根据”。如果你认为他这描述不错,符合实际,就要自己把这原因、根据“想出来”。
2、接下又是用“故”字领出的四句,是先对以上四个“对比句”显示的“盟友关系”做个归结,并视之为规律,即一种常理,然后指出凭此规律可以识别双方是“同情者”还是“同恶者”。——注意:“相益”即“互利互惠”,也就是上文说的“俱成”。“其数行也”句中的“数”字是指前两句概括出的规律-道理(“数”字兼有指谓规律、道理的义项。《荀子·天伦》:“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其”相当于“此”、“这”;“行”是运行义,此处可译作“起作用”。 “此所以”句头上的“此”字是副词,相当于“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士,有士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所以”相当于“用来”(“所以”的这种用法已见于5·1和9·3);“察同异”的“同异”是指前文说及的“同情”与“同恶”的同异。
3、后段前两句是做举例:“木”就是“树”,“节”指树上长出的节疤;“木毁”与“墙坏”相提并论,当是指树木折断;两句的“隙”字和“节”字前都加个“其”字,是为了交代那是“自身固有的东西”。第三句是对前两句做归结。可见说这三句乃意在申明:事物的毁灭源于自身中的不良因素、成分(鬼谷子是“自因论者”)。——请注意:第三句头上的“斯”字相当于“是”,复指前两句。“盖”字相当于“其”,表示不确定的语气,一般翻译为“大概”。“分”是指事物自身固有的部分、因素(“成分”的“分”)。“其”是反身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4、“故”字引出的八个“生”字句,先请注意:用“变生事”开头,可知这是针对前文说的“墙坏木毁”乃意味着“变化”,而事态有了变化就要对新情况进行处理这个“大规律”而发,所以这确是前三句的推论,但这“故”字最好译作“可见”(为什么?想得到吧?)这八句是一句套一句地说的,意在达到最后三句,前五句不是要予论说的内容,做出的解读只要说得通就可以,不必纠缠于“作者的原意”是什么,但须想到两点:一是“生”字前面动词的含义是由前句“定义”好了的,即重复说的二字应该同义;二是这个系列必是陈述说客遇到的“事-谋-计-议……”,不可扯远了。这八个“生”字,我以为是发生、引发出的意思,即是“着凉了会生病”这个说法中的“生”。“进”有“提升”、“超过”的义项;“退”有推让、谦退的意思;末句的“制”字理当是裁决、决断义。——接在这八句后面的“因以制于事”句是作归结:“因”是表示凭借、根据,“以”是代词,相当于“此”(《史记·龟策列传》:“龟见寡人,延颈而前,以何望也?缩颈而复,以何当也?”)末句中的“一道”与“一数”义同,都是“同一方式、套路”的意思;“百事”与“百度”对言,是分别着眼于事态的客观发展和主观思考,所以这“度”字应是忖度、谋虑义。
【辩析】
1、前段头四句的第三句,《许注》的译文是:“有共同憎恶或仇恨的双方,如果互相亲近,那么他们的仇恨会相互感染对方,使得仇恨成倍增加而对双方都有伤害。”另三句的译文可想而知。——《郑译》给出的头一句的译文是:“情欲相同的人做事之后能够仍旧保持亲密关系,是因为他们都取得了成功,都获得了利益”。后三句的,也可想而知。
2、“其数行也”两句,《许注》注释说:“意谓如果要实行计谋,必察双方是相同或相异。” ——《郑译》翻译为:“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这样。运用这种道理去考察人们的相亲相疏,其原因必然也是如此。”
3、后段头上的“故”字,《许注》和《郑译》都翻译为“所以”,我又要问:两书作者能说出相应的“因为”吗?——“木毁于其节”句的“节”字,《许注》注释说:“节,树木枝干交接的部位”。我要问:这部位怎么会是造成树木被“毁”的始因?注者竟未想到这一点吗?
【译文】
一般说来,合作盟友之间的关系有四种情况:双方志同道合又彼此配合得很好,那会是双赢,即都达到目的,取得成功;虽然志同道合却不能彼此配合,则是一方受害另一方得利;双方离心离德,但处事却似乎彼此配合得不错,一般说来结果是双方都受到伤害;双方离心离德又不能彼此配合行动,也多半是一方受害另一方得利。由此可知,合作双方在利益上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就会彼此配合得很好,是互损互害的关系就会彼此捣乱拆台。这条规律可用来鉴定双方究竟是同情者还是同恶者。
还有,一般说来,墙壁倒塌的原因在于它先有了裂缝,树木折断的原因在于它长出了节疤:这大概说明,事物的大变化都是由其自身此前的并不明显的小变化造成的。可见自身的微小变化是可能引发出新问题的,有了新问题就要谋划如何应对,进行谋划也就是制订计策,制订计策的过程自然是研究议论的过程,研究议论就会众说纷纭,但这也就是人人都在企图说服别人以提升自己,这当然会使得有些人开始谦退,放弃己见,这样才终于有个决断:于是新问题得到一种处置。任何问题的实际发展过程都是这样的,对任何问题的正确考虑和谋划也是按这个路数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