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又春
赵又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567
  • 关注人气:7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谷子·揣篇第七》篇解说(7·4)

(2021-02-20 18:54:00)

7·4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

 

【解说】

1、这几句是对上文所说作概括,也是作小结。请注意:头两句中都用一个“则”字,是为了表示“概括无余”(仅有这两种情况)。“计国事”和“说人主”是“对言关系”,可见“人主”后省略了或脱漏了“者”字:这“者”字是表示假设关系,说是构成名词性词组,也通,从后文看,更是如此。“计”是谋划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请归与媪计之。”)“说”是游说义,都用作及物动词。两句中“当审”的“当”字是“理当如此”的“当”,相当于“必”(你可以翻译为“应当”,但不是指道义上应当怎样,而是指具有逻辑必然性)。这个“审”字不是“权量”和“揣情”的状语,而是“慎重对待”的意思,“权量”和“揣情”是它的宾语(《吕氏春秋·音律》:“修别丧记,审民所终。”高诱注:“审,慎。”)——后一句是上文的推论,说:所以“计”国事(的人)也好,“说”人主(的人)也好,都不得随意任性地作谋虑和动情欲,必须“依规依矩”,即一定要服从于“审”的要求(所以我在此句前打冒号:“必出于此”的“此”是指代“当审”)。

2、接下八句头上的“乃”字都是表示选择关系,但是两句一组,只在同组二者之间作选择,相当于“抑或”。注意:这八句都是承接“谋虑情欲必出于此”句的意思说的,是从“影响人生前途”的方面,对“此”(“审”)的重要性做个强调,所以意思是:因此,“计国事者”和“说人主者”最终是贵还是贱,是成还是败,等等,乃取决于他“审”得怎样,“审”得好,则居大位、有大权、获大利,总之,得到成功,否则,相反。——由于这里不是针对某个确定的人而言,而是申明一条规律,所以最后又针对八句追加一句说:(尽管结局不同)但是根据同一个道理(“数”字有指规律、道理的义项)。

3、接下用“故”字领出的三句,是对“揣情”的重要性再做强调,说是“先王之道”和“圣智之谋”都取代不了它。请注意:这“虽”字相当于“即使”;“非”字是实义动词,相当于“无”、“没有”;“隐匿”是指“对方隐藏于心中的图谋”;“索”是探求到的意思;“之”是“隐匿”的复指词。故“非揣情”句是说:要是未能正确运用“揣情法”,那是探求不到对方隐匿于心的图谋的。——末尾两句是此段的结语:共同的主语“此”字是指上文陈述的关于“谋”和“说”的理论、观点,“大本”即根本道理,“法”字兼有方法、准则的意思。

 

【辩析】

这段话中的“谋虑情欲必出于此”句,注家们都理解错了。

1、“谋虑”句和接下九句,《许注》翻译为:“一切谋略和考虑的出发点都在于此。善于运用‘量权’和‘揣情’之术的人,就可使自己获得富贵,使别人落于贫贱;使自己得到重用,使别人被人轻视;使自己……。它的道理是一致的。”——错在何处,原因何在,不必指点了。

2、《郑译》为此段做了六个注,依次是:(1)“计:合计、筹划。”(2)“谋虑:计谋打算。”(3)“数:方法、对策。”(4)“先王之道:古代贤王的治理经验。”(5)“索:寻求。”(6)“本:根本。”——

给出的前几句的译文是:“所以说,那些筹措国家大事、进行政治斗争的人应当审察形势,掌握信息,而那些游说人主的人则应当注重揣度人主的心意欲望,了解人主的心性品行。可以说,决策措施的筹划也好,人主真情的探测也好,都是出于这种揣情术。”

 

【译文】

 

所以谋划国事的人一定要审慎地对待量权问题,游说君主的人一定要审慎地对待揣情之事。他们制订计策谋划也好,表现感情欲求也好,都一定是基于上述“审慎态度”的要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居大位、有大权、获大利,总之,得到成功,否则,结局将是正好相反。尽管结局可能不同,其原因却是同一个道理。所以不论谁,即使有先王之道,有圣智之谋,要是没有掌握揣情之术,就还是不能探明他的游说对象深藏于心的真实想法。上面陈述的可说是“谋国事”的根本道理,“说君主”的根本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