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揣篇第七》篇解说(7·3)
(2021-02-19 19:06:35)7·3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揣情。
【解说】
这段话是对本篇头句说的“揣诸侯之情”作个说明,与上一段说明“量天下之权”仅仅是列举要予“量”的内容、项目不一样,这里是告诉如何“揣”,即“揣”的“秘诀”,而且说得非常深刻、独到,很有点“水平”,表明鬼谷子对于人的“心思”的变化有着深刻细致的观察。——所以我认为这一段是《鬼谷子》的精彩部分之一。
1、这段话最要注意的是起首三句(有人断为四句或五句),实为一个很长的复句:开头的“者”字结构非指人,而是指“揣度游说对象内心真情”这件事,而且是起条件分句的作用(这个“者”字是表示假设关系)。“必”字领起的四个“往而极其欲”是个联动式结构:“往”字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相当于“去”;“以其甚喜之时”是“往”的时间状语(“以”字相当于“在”,“其”字指代对方其人);“极”指事物的尽头、端点,这里用作及物动词,“把……推向极端”的意思;“其欲”是指“他”的那个因获得满足而使他“甚喜”的欲求(这个“其”字是指代“意之所属”),他那欲求的更大程度的满足自然会相应地加大他的喜悦;所以头句是说:想揣摩出某人的内心真情,一定要赶在他非常喜悦的时候去设法促使他的那个(一旦满足就使他“甚喜”的)欲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后两句是交代“要这样做”的理由:这两句也是个条件复句,意思是:他既然表现出了这个欲求(前句末的“也”字是表示肯定语气),就不能隐瞒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了(“有”字在这里是显露义,即“面有难色”这说法中的“有”),“情”指实情。——两个“必以”句是并列关系,并且同构,后一个自可仿照理解,只须想到:“惧”在这里是“喜”的反义词,故是忧虑、担心义,从而“恶”(应读“误”)是“欲”的反义词,厌恶义。
2、“情欲必出其变”句以后,直到“知其所安”为止的几句,是说明要是遇到自控力很强,凭着上述“极其欲”、“极其恶”的方法不能直接“揣”出其情的人,那该怎样做。要注意的是:
“情欲”是指人的情感和欲求,是在人的“心中”,故“出”在这里是显露义(“水落石出”的“出”),“其变”是指行为举止特别是面部表情的变化:所以领头的一句是陈述一条规律,说人的内心世界必定会通过外在表现的变化显露出来上。
第二句是说,但有的人自控能力强,随你怎样“往而极其欲(恶)”,你都看不出他的表现、表情有何变化:“感动”的“感”字是借作“撼”(用力摇的意思,主语和宾语都不言而喻,就省略了);“知”是感觉到、发现的意思。——末尾的“者”字起着让这两句一起构成为一个名词性词组的作用。
后四句就从两方面说明对这种人要变通地运用上述方法,前两句是从否定方面说:“乃且”相当于“那就暂且”,“错其人”的“错”通“措”,放下、舍弃义,此指不去“揣”他了;“勿与语”是说也不要与他讨论他为什么能够不动声色的问题(“语”是谈论、辩论义)。——后两句是从肯定方面说:“而更问”是说改而考察他亲近的人,以及他喜爱的人。注意:“问”和“知”在这里是用作同义词,都是“考察”义(《诗·小雅·节南山》:“弗问弗仕,勿罔君子。”郑玄笺:“不问而察之,则下民未罔其上也。”)“知”是借作“质”(“质”通“问”);“安”相当于“乐”(《商君书·开塞》:“天下不安无君,而乐胜其法。”朱师辙解诂:“安,乐也。”)故“所安”是同“所亲”并言,分别指谓“亲近的人”和“喜爱的人”。很明显,这讲得很合事理:他亲近的人和喜爱的人一定了解他的“心思”,甚或与他“同心思”,他们的“变”实际上代表了他的“变”,他们不会也都不变的。
3、接下三句不是继续讲“揣情法”,而是对上文所说做个理论概括,所以用“夫”字领起(夫是发语词,可用来转换话题):前两句就是字面义,与前文说的“情欲必出其变”义同:“形”指“情”的表现,“见”同“现”,也是显露义;后句是推论,说:所以总能、必能凭着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了解到他的隐藏于内心的东西。——注意:“常必”连用,这是鬼谷子的“个性”使然;两个“其”字是泛指人称代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句话中的“其”);“见”与“隐”对言,自是借作“现”。末句是给“揣情法”起个新名字:添加“测深”二字,使之显得高深而已。
【辩析】
1、《许注》注释“感动……知其所安”句说:“感动:触动人的情感”,足见该书作者不认为此“感”字是借作“撼”,故将此句翻译为:“如果触动了对方情感但仍然不知道他内心的变化,就暂且将他放在一边,不与他进行语言交流而改为问其身边亲近的人,了解他的心意到底落在什么地方。”——“触动了对方情感但仍然不知道他内心的变化”,这说法有毛病吗?“触动了”不就是“有变化”吗?你敢说“触动了”怎么又说“不知道他内心的变化”呢?我觉得,按“感动”直解此句会导致这种自相矛盾,所以认为这“感”字是借作“撼”:“撼”字是表示“用力之大”,又是着眼于“撼者”的行为与用心,并不问给对象(受体)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所以有了成语“蚍蜉撼树”)。
2、《郑译》也不提“感动”的“感”是借作“撼”的问题,但给出的该句的译文是:“若碰到那种在情感发生极端变化时也不表露真情的人”。试问:“情感发生极端变化”这意思是从原文哪里发现的?原文“感动”的主体是谁?足见译者是感觉到了这“感”字通“撼”却又不做肯定。还有,“知其所安”句,该书在前面打句号,翻译为“了解他的用意所在。”很明显,作者没有看出这个“知”字是前句“问”字的同义词,和“所安”乃是指他喜爱的人。——如果你想说:“按此解也可以呀!”我就回答:按此解,此句就同上文接不上,是“突兀句”了。又,从《许注》的译文看,该书对此句的理解同于《郑译》,只是句前用的是逗号。说明一句:这两个错处可说“不足挂齿”,我拎出来说事,只是想顺便指出:有些误译,其实是多考虑一下就可以避免的。
【译文】
想揣度诸侯国君主内心的真实想法,最好趁他非常喜悦的时候赶去,设法让他的那个满足感趋向极致,因为人在极度喜悦的时候是很难将他的真情隐藏在内心而绝不表露的;或者趁他非常忧虑担心的时候赶去,设法让他的忧虑担心达到极致,因为人在极度忧虑的时候也是很难将他的真情隐藏在内心而绝不表露的。人内心的情感欲求必然显露于他的行为举止特别是面部表情的变化上,这是一般情况,也有你怎样撼动他你都看不出他的情感有何变化的人,遇到这样的君主,那就暂时放下他,也不讨论他何以能够如此泰然处之的问题,而是改而观察他亲近的人,以及他喜爱的人。要知道,人是只要内在的心思情感有所变化,就一定会显现于外的,所以总能、定能凭着观察到的某人的外在表现,就可了解到他的隐藏于心的真心实情。“揣情法”之所以也可以叫“测深揣情”,道理就在于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