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应帝王篇》解说(7·6-1)
(2019-02-02 19:19:40)
7·6-1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解说】
这是本篇最后一章的前一部分,是作者自己出面对帝王作教诲了(称为“卮言”)。
1、 开头四个祈使句是向帝王做告诫:“无为”是“不要去做”也即“不要谋求”的意思:“为”是“谋求”义(“为名为利”的“为”);“名尸”、“谋府”、“事任”、“知主”各指什么?我的思路有三:一是这四个用语理当同构,看来也确实都是名词性偏正词组,倒过来则为动宾关系;二是这四句话作为一个整体,其涵义和用意,同《老子》第十九章教诲侯王君主要“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完全一致的,或者说,就是对后者的继承与发挥;三是这四句的次序安排必有个讲究,似乎是按由重到轻的顺序排下来的。我于是认定:
这里,“名”是指“名分”;“尸”本是指谓祭祀典礼上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用作动词则为“主持、执掌”义,故“无为名尸”既是说不要贪求高地位、高名分,又是说不要企图仅靠地位高、名分高去为政施治,以势压人地推行自己的主张。——在当时,整个社会制度,所有社会规范,可说都是为了“正名分”,所以“无为名尸”摆在了第一位,如果这个“名”字是“名声”义,此句是不配放在首位的。
后面三句好理解了。“府”即“府库”,指聚集某种东西的地方,作动词就是“收藏”、“富有”的意思,故第二句是说:不要以出谋划策的领导人身份自居,也就是要少提口号,少出主意,少发命令。
第三句中的“事”字是“职务、官职”义,“任”是“承担、担任”义,故是说:不要充当具体工作的负责人,即不要去包办下属的工作。
第四句中的“知”字和第二句中的“谋”字不同义,是指智巧、权术,所以“无为知主”是说:不要成为耍阴谋、弄权术的主儿,即是教诲不要以知治国。——《老子》六十六章中说:“以知治邦,邦之贼也。”
2、 接下五句是第二层意思,是改从正面教诲帝王“要”怎样表现自己。
最难讲的是前两句,我以为:既然是教诲“如何做君主”,就必是教他怎样“体道”;因此,这两句是承接上文说的四个“不要”怎样(“无为”)的意思,转而从正面说“要”怎样,同时也是对“不要那样”的原因、理由作说明。因此,“体”是“履”的借字,“践行”的意思(《荀子·修身》:“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其中“体”字就是作为“行”的同义词使用的);“无穷”是指君主治下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不可胜数,就用“无穷”二字概括之。故这一句是说:(你作为君主)可以去做任何事情,但要做了而又不留下任何足以说明是你做的痕迹;言外之意是:用心不可以是显摆自己,更不能是为了邀功、图报。所以这正是表达《老子》中说的“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意思,也是本篇第四章说的明王“有莫举名,使物自喜”观点的承续。——帝王“履事”时,是在不同的“事”之间“逰动”的,所以此句中的“逰”字实指“履事”本身;“朕”就是《齐物论》第二章中说的“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的“朕”,“痕迹,征兆”义;“而”字是衬字,起凑满音节的作用。
第三、四句是对前两句作补充说明,说:(亦即)必须做任何事情都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去进行,不怀收得民心的目的。——“尽”是“尽心尽力”的“尽”,全部使出的意思;“其”为反身代词,相当于“自己的”;“所受乎天”是指天性,即自然本性;“而无见得”是作转折性交代:“见”是“见谅”这种说法中的“见”,是助词,放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又兼起指代自己的作用,故“得”的主体是对方(对君主而言,其行为的“对方”是民众,百姓),所以“而无见得”是说:但不让对方(百姓)因你之所为而感到有所得,亦即不抱让民众对自己怀有感恩之心的目的。这正是承续第四章“化贷万物,而民弗恃”的思想。
“亦虚而已”句没有独立的意思,是对上文所说作个评论:“亦”是表示加强的语气,“虚”在这里是评价词,兼有空虚、徒然的意味;“而已”就是今天常说的“如此而已”的“而已”。
3、结尾四句好懂,是用镜子作比喻重复一下上面讲的意思,同时起论证的作用:“用心”是指行事的用心,故其实是说“行事”;“将”和“迎”对言,是“送”义;“应”即“作出反应”,指镜子对进入其反射范围内的东西一定照出它的形貌来;“不藏”是说镜子不保留其照出的影像;“胜”是诸如“胜任”、“不胜其烦”这类说法中的“胜”,“承受得住”的意思;“不伤”是说“不会受伤”。——这样比喻地刻画至人的行事,自然意在说明,像上面说的那样要求君主,也就是要他们学习至人的榜样,因为那些要求的全部内容,都可以从这个“镜子照物”的比喻得到启迪而生发出来,同时又很容易归结为:完全只为他人所用,绝不干预他人,总之,毫无作为,又有大用。这里,我要说一句:作出这种比喻,主要不是因为想象力丰富,更在于对所比事物的本质有着极其深刻的洞见。
【辨析】
1、头句中的“名”字,就我所见,注家们一律理解为“好名声”意义上的“名”。所以《今注》头四句的译文就是:“弃绝求名的心思,弃绝策谋的智虑;弃绝专断的行为,弃绝智巧的作为。”《方注》的是:“不要作名誉的承受者,不要作聚藏智谋的地方,不要承担任何事情,不要作智慧的汇集者。”——《奥义》的翻译性转述不见得稍好一些:“不要成为名声的承担者,不要成为谋略的府库,不要成为政事的担任者,不要成为知识的权威。”
2、讲第二层意思的头两句,《今注》翻译为:“体会着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遇。”《方注》的译文只是后句不同,改作了:“游心于大道而不见形迹。”《正宗》作注曰:“体尽无穷:形体扩散到无穷无尽的宇宙中去,即与万物宇宙融为一体。朕:裂缝。而逰无朕:畅游在无形无迹之中。”其翻译也完全是按这个理解做出的。《奥义》则说:“第二层言‘道’,‘体尽无穷,而游无征’:要体悟穷尽宇宙万物之根本,‘乘物而游心’于似无征象的彼岸之道。”(该书给出的原文中“朕”作“征”。)——《感悟》更是说:“所谓‘体尽无穷’,乃是指领悟了无穷的道,由此就能‘逰无朕’,即可‘无为而无不为’,也即获得一种处世的大自由。这种‘大自由’,由于受乎天道,所以可感悟而不可见,归结为‘亦虚而已。’”
3、末尾几句,《方注》的译文是:“至人用心如同明镜,物来不迎,物去不送,物来则自照,物去则纤芥不藏,所以能够超脱外物而不为外物劳神伤身。”——《今注》的意思无别,只是行文很不一样。
【译文】
不要贪恋高名分和以高名分压人施治,不要以出谋划策的领导人身份自居,不要充当具体工作的负责人,不要成为耍阴谋、弄权术的主儿。(你作为君主)可以去做任何事情,但要做了却不留下任何足以说明是你做的痕迹;换言之,必须做任何事情都出于自己的自然本性,不是为了得民心。仅此而已。
要知道,至人行事就像镜子映照外物一样,外物进来不拒绝,走了不留影;一定如实地反映其状貌,并不保存它什么:惟其如此,镜子任凭外物怎样用它照相,自己永不受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