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德充符篇》解说(5·6)
(2019-01-21 20:04:36)5·6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
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解说】
1、 读懂最后一组对话必须首先认定:惠子如此提问,表明他先行预设了“人不自觉益生就会死亡”,庄子正是不承认他的这个预设的合理性,所以他的前三句回答有点像是强词夺理了:其中两个“之”字是指代人,第三句是前两句的推论,省略了主语“人”字;“无”字相当于“不会”。——他后面的话是跟惠子开玩笑,不必重视:惠子是庄子的好朋友,是当时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倡导“离坚白”说,喜欢靠着梧桐树发议论。
【辨析】
1、庄子最后做的回答中的前三句,《今注》的译文是:“道给了人容貌,天给了人形体,不以好恶损害自己的本性。”《方注》的稍有不同:“虚通之道给了人容貌,天然之理给了人性质,不要让好恶损害自己的身心。”——两位译者是不认为,还是未看出第三句是前两句的推论,主语理当是“人”了?后者在“道”前添加“虚通”这样一个定语,将“天”理解为“天之理”,凭什么?我体认不到,书中也未作注。
2、现在我们可以说了,“徳充符”这个篇名确实含有“道德充实的凭据”的意思,只是这个“道德”不是一般理解的道德,更不是当时儒家倡导的道德,而是指的道家心中的人的本性,或者说天性,从而也就是“道”,所以“德充”实为“道充”,全篇讨论的和昭示的是道家的价值观。庄子的表达手法是把人的内在精神方面和外在形象方面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才是人的本性,才对人具有真正的价值,后者不但没有价值,甚至人正是要通过忽视、贬抑、否定后者的价值来体现、突显前者的价值,这“忽视、贬抑、否定”的功夫做得越彻底,人就越接近于真正的人,“标准的人”,“至人”。——由于“形”在这里只是指谓人的内在精神亦即人的本性的对立面,所以实际上不仅是指,甚至根本不是指人的形体,外表,而是指人的行为、行事,特别是人际交往中对待他人的态度,具体针对的则是儒家倡导的行为规范,以及伴随这些规范而产生的一切。因此,诚如《感悟》所说:庄子的价值观具有“批判性”、“超越性”和“追求理想的精神自由这个崇高目标。”我则还要说,正是这三者,使得庄子的价值观本身在今天以至永远都具有价值。毫无疑问,他作的具体论述中,多有夸张过分的地方,也有将问题绝对化的倾向,这,也许可以用“这是寓言表现手法的需要”来解释,并且因此我们也就不能对之作绝对化的解读。
2、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人本来就无情吗?”
庄子说:“是的。”
惠子又问:“人既然无情,怎么又称为人呢?”
庄子说:“大道给了人的容貌,上天给了人的形体,怎么能不称为人呢?”
惠子就又问:“人既然称为人了,又怎么会无情呢?”
庄子说:“你这所谓的情,不是我说的情。我说的无情,是说人不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亦即总是顺应自然而不人为地去增益自己的生命。”
惠子又问:“人不增益自己的生命,怎么还会保有身体?”
庄子说:“大道给了人容貌,上天给了人形体,人就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恶而损害自己的身体了。现在你惠子先生背离你作为人的天性,一味地消耗你的精神,只知靠着树干高谈阔论,或者伏在书桌上打打盹,上天特意选造了你这样一个人形,你却老是宣扬什么坚白论,(真是太不应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