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德充符篇》解说(5·5)

(2019-01-21 20:01:19)

5·5

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甕盎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斲,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解说】 

这个寓言共有三层意思,我就划分为三个自然段做解说吧。

1、 第一段是先叙述两个类似情况,然后据以得出一个认识。读懂此段需要的知识是:“说”是游说义;“说之”的“说”通“悦”;“全人”是特指“其他正常健全的人”:这样措辞是暗示“此人”不正常不健全;“脰”是颈项。这里的两个人名都很怪,曹础基先生做的注释是:“闉(yin因)跂支离无脤(chun纯),按形状虚设的人名。闉,曲,伛背。跂,企,走路脚跟不着地。脤,通脣。”“甕(weng翁去声)盎(ang盎)大瘿(ying影),假设人名。意为像瓦瓮那么大的肿瘤。瓮盎,装东西的陶器。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肉瘤。”又,对“其脰肩肩”句,他说: “脰(豆),颈。上一‘肩’字解肩膀,下一‘肩’字解肩负。句谓他的脖子要用肩膀来托住。”但更多注家说,“肩肩”是“形容细长的样子”。——后五句是得出的认识结论,要注意:第二句头上的“而”字相当于“则”;后两句中第二、第四两个“忘”字前面理应有个“当”字;“诚忘”是说“真忘记了”(“诚”有真、确实义)。

这里我想说个意思:人的外表的美丑,在很大意义和程度上是作为观察者、评价者的人自己赋予“那个”观察和评价的对象的,本来就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人们敬重某人之德,就会觉得他外表也很美,至少不丑,相反,认定了某人缺德,就同时会觉得其相貌也丑陋,至少谈不上美了。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人都是一样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总不愿把好人描绘得外形很丑陋,把坏人说得很漂亮。所以电影里的正面人物都是好看的,坏人给人的“观感”是长相也很丑的。庄子对此有着明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能够说出开头的两则故事,由此又引伸出当忘什么和不当忘什么的问题,是因为他预定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乃在人的德性,而不是外表。在这一点上,儒道两家是完全一致的。

2、 第二段需要注意:

 头句的“游”字是交游、交往义;“所”相当于“如果”(《论语·雍也》:“余所否者,天厌之!”其中“所”字就是这用法)。——因此,这一句是个条件分句,下句头上的“而”字相当于“则”,起引出四个“结果分句”的作用,不过要注意:“而”字后略去了一个“以”字。

四个含“恶用”的句子,是对前面四个“不”字句一一对应地作解释,所以可通过这解释比较准确地体认到这里面的“知、孽、约、胶、德、接、工、商”八字,和“谋、斲、丧、货”四字的特定含义,我就都不解释了,只想指出:这其实是说圣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大家按人的自然本性彼此真诚相待就行了,所以才接着说“四者,天鬻也”:这“鬻”字通“育”(音同通假),“天鬻(育)”即天生的品性,故而这更是暗示说,搞“知、约、德、工”那一套乃是人为。又,“斲”是讨伐义;“天食”的“食”读寺,是动词,“供养”义;“恶用人”的“人”是用作动词,相当于“搞人为的一套”。

3、第三段:头两句前面省去了主语“圣人”;“群于人”是说与人群同居共处;“是非不得于身”是不沾惹是非的意思(这个“得”字是投合、投契义);“謷乎”的“謷”是高大貌,即是“渺小”的反义词。——“无人之情”的“情”,是特指引发前文说的“日以心斗”的那种非“天鬻”的情感;“属于人”的“属”是类别义,用作动词了,故是“归属于人类”的意思;“独成其天”的“天”是指自然界,全句该怎样理解?你想去吧。

 

辨析

1、 第二段头句,《今注》翻译为:“所以圣人悠游自适。”按这理解,后文就与此句联系得不紧密,不像是说明圣人之游的特点了。《方注》翻译为:“因此圣人游心于虚。”这颇不好懂,让接下四句承接这个说法而发,更是费解。《正宗》作注曰:“游:这里指心游,即心神活动。”翻译为:“所以,圣人心神有所活动。”这好像同时暗示常人连心神活动都没有了,可知更一定有误。《感悟》说:“这里的‘游’,当然是游于‘道’。”似乎领会得深刻了,但这样说没有“语境根据”,只能说是“大而无当”地吹捧圣人。——我不明白,注家们为什么都想不到这个“游”字是“交往”义。

2、《今注》给出的第二段的译文是:“所以圣人悠然自适,而智巧是灾孽,誓约是胶执,施惠为交接的手段,工巧是商贾的行径。圣人不图谋虑,哪里还用智巧呢?不斫削,哪里还用胶执?浑然无缺,哪里还用德行呢?不求谋利,哪里还用通商?这四者就是天养;天养就是受自然的饲养。既然受自然的饲养,又哪里还用人为的!”——第三段结尾两句,它的译文是:“渺小啊!与人同类,伟大啊!和自然同体。”

3、第三段,《奥义》的译文很有特色,且不违原文真义,特抄下:“至人有人之俗形,无人之俗情。有人之俗形,故能与众人相处为群;无人之俗情,因而人间是非不沾于身。有人之俗形,仅是至人‘属人的’的渺小外在表象;无人之俗情,才是至人‘独成其天’的博大内在本质。”

4、对整个这段话,我要表个态:庄子这是说,“知、约、德、工”,都是人应当忘却的,“不谋、不斲、无丧、不货”,则是不该忘记的;忘记了这该忘记的又记住了这不该忘记的,人就会过着他说的那种“三不一无”的、超然物外的恬静的生活,那种生活的本质在于顺应自然本性,不掺杂任何人为的东西。但我认为,这不仅是乌托邦,而且是逆历史潮流的思想,因为人类历史,也即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人为”的发展和积累的过程。是的,庄子提出这种理想和主张,乃是基于他对“当前的人为现象”的不满,和当前的“人为”中确实存在背离人的本性的内容,亦即多有让人趋向异化的东西,或者说,多是异化了的人“人为出来的”。但问题是,克服这种异化现象,仍然要靠“人为”,而不能是“去人为”。在这一点上,儒家可能没有道家深刻,但总体上更为正确。

 

译文

一个驼背、跛脚、豁嘴的人去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很喜欢他,再看健全的正常人,反而觉得都是些两个肩膀托着一个细长脖子的难看的人了。一个脖子像葫芦,上面还长着个大肉瘤的人去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很喜欢他,再看健全的正常人,反而觉得都是些两个肩膀托着一个细长脖子的难看的人了。由此可知,一个人道德上高尚了,别人就会不计较他形貌方面的缺陷,人要是念念不忘自己所应该忘记的东西,而忘记了自己应该不忘记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健忘。

因此,圣人同别人交往的话,他将把玩弄心计看作是罪孽,把订约结盟看作是欺诈,把向人施惠看作是拉拢对方的手段,把讲究礼仪看作是商贾的推销行为。这是因为,圣人不谋求什么,他哪用得着心计?圣人不讨伐谁,他哪用得着欺诈?圣人不会丢失什么,他哪用得着向人施惠图报?圣人不做生意买卖,他哪用得着进行推销活动?圣人这四方面的品性乃是上天培育的;上天培育的,就有上天提供食物。既然有上天供应食物,又何需有人为的东西呢?

圣人确有人的外形,但没有人之俗情。圣人的外形与常人相同,所以能与常人相处共群;圣人没有人之俗情,故而人间的是非恩怨不沾他身。渺小而卑微啊,凭着具有人之俗情而归属于人类的人!伟大而崇高啊,没有人之俗情只有自然天性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