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大宗师篇》解说(6·1-1)

(2019-01-22 20:57:51)

  六、大

 

 

   关于“大宗师”这个篇名,《今注》说:“<</font>大宗师>篇,主旨在于写真人体道的境界,‘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正宗》说:“大,伟大。宗,宗主。师,师法。大宗师,意为人应当奉为师法的最伟大的宗主。”《感悟》认为:“题为‘大宗师’,不过是宗于‘道’而已。”曹础基先生讲得最明确:“大宗师就是篇中借许由之口称作‘吾师乎’的天道,或天道的体现者‘古之真人’。”——对这篇名,我不想说什么,只指出一个事实:本篇各章的内容不尽一致,还有一些段落,有人说是羼入进来的。《奥义》则说:“共十四章。上篇卮言七章,概括总结庄学义理;下篇寓言七章,形象说明上篇义理。”

 

6·1-1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解说】

这两段话是本篇的“开场白”,颇不好懂,我理解的思路是:

1、前一段是讲“天人”之辨:

①联想到《秋水》篇中“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几句,可知这里所谓的“天”和“人”,是分别指谓人的先天自然本性和后天人为教化,“所为”是名词性词组,指谓广义的“创造物”。——因此,前四个“知”字虽可翻译为“知道”,但都含有“识别”的意思。

②头两句着眼于“知”的结果,其实是针对“知”或者说“知者”亦即求知的人而发,故“至矣”是评论说:这样(的人)就可说达到最高水平了。

③接下两句是说明“知天之所为”和“知人之所为”这两种“知”(的能力)之区别所在:前者是人的天赋(“天而生”的“而”字是无义的衬字),后者是人凭借已有知识对未知领域作探讨。——两个“以”字连用,前一个是表示行为的方式、途径,后一个是表示行为达到的目的或结果;两个“其知”的“其”字是自身代词,相当于“自己”,“知”通“智”;“养”是得到义(《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毛传:“养,取。”

末句也是个判断句,但充当主语的者字结构明显是指人了,所以谓语中的“知”字应是指“知者”,即后面脱漏了“者”字;“盛”是极点、顶点义,故“知之盛也”可翻译为“在知的方面达到最高水平的人”。——可知此句是承接上句说:(做这种探讨是没个完的,)只有一生都在探求“人之所为”的人才会是最有知识人(“夭”是夭折义,此指停止求知活动)。

1、第二段好懂一些:

“虽然”显是针对前段末句所说的意思而发,故“有患”是说“知之盛者”也必有其担忧之处。因此,接着用“夫”字领出的话是申说“有患”的理由,也即“患”之所在。——据此我要说:“夫”这个发语词可用来领出新话题,是因为它本为代词,相当于“此”、“那”:将这个“夫”字翻译为“那就是”,不是十分到位吗?

②“夫”字领出前一句是说,知识要在得到证明后才会被承认为正确的:“待”字是借作“持”或“恃”,根据、依凭的意思,故“有所待”直接是说“有了凭据”,实际上等于说“得到了验证”(“有”字有获得义;“当”是“允当、正确”的意思)。——后句是做转折,说:但它的凭据是很难确定的。注意,这里,“特”和“未”都是副词,前者表示程度高,相当于“非常”,后者表示否定,“未定”即“不确定”。

③接下两句是上两句的推论,直接陈述“患”的内容。——开头的“庸讵”一词相当于“岂”;使用“吾”字是因为这是设身处地地站在“知之盛者”的立场说话,可以也应该翻译为“他”;“天”和“人”是“天之所为”和“人之所为”的缩略表达。

末一句,一般都处理为下段的头一句,我以为,既然用“且”字引出(相当于“况且、何况”),就还是交代“患”的内容和原因,就留作此段的结尾句了。——我还以为,作者追加这一句是要暗示:人的认识是否“当”,也取决于认识主体自身的情况,只有“无所待”的主体也即“真人”才能保证他“求知”的结果“当”,而一般人是不敢以真人自居的。

 

辩析

1、前段中“知人之所为者”以后的话,注家们的理解都和我不一样,他们也彼此大有差别。看这三家的译文。——注意他们对“所为”、“养”、“终其天年”和“夭”等词语的理解。

《今注》:“知道人的作为,是用自己的智力所知的,去保养自己智力所不知的,使自己享尽天然的年寿而不至于中途夭亡,这是知识的能事了。”

《方注》:“知道人为的刑法礼义之迹,就能用他的智力所知道的养生道理,去保养他的智力所不知道的自然寿命,以此来享尽自己的天然寿命而不致中途夭折,这就算聪明的极致了。”

《正宗》:“知道什么是人造成的,是说要用人的智能所能做到的去培养人的智能所不能做的,从而享尽自己的年寿而不中途夭折,这就是了不得的智能了。”

2、第二段前三句,《今注》的译文是:“虽然这样,但是还有问题。知识必定要有所待的对象而后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然而所待的对象却是变化无定的。”——《方注》的是:“话虽然如此说,但其中仍存在着问题。人们获得知识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但这条件本身却是变化不定的。”

 

    译文

谁要是既知道哪是出于人的先天自然本性的东西,又知道哪是后天人为造作的东西 ,他在认知方面就达到最高水平了。能知道前者,这是人的天赋本能;能知道后者,则须凭智慧业已获得的知识去进而探索人所不知的领域。坚持进行这种探索而不半途而废的人,才会是最有知识的人了。

话虽如此,坚持上述探索的人还是有所担心的。因为知识要有所凭据也即得到了验证才会被承认为正确的,而知识的凭据是很难确定的;因此,他怎能肯定他认定为出于自然本性的东西一定不是后天人为造作的呢?又怎能肯定他认定为后天人为造作的东西不是出于自然本性的呢?更何况有了真人之后才会有真知。

 

这段话是本篇的“开场白”,明显是讲“天人”之辨,三个自然段是三层意思:

1、前段要注意:三个“者”字是判断句的标志,即其作用是放在主语(主项)后面,指示后文是下判断;头四个“知”字,即使译作“知道”,也是“能够识别”的意思;“所为”是名词性词组,指谓最广义上的“创造物”,但局限于人的思想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天”和“人”的分别则着眼于二者产生的动因是天性即自然本性,还是后天的人为、教化;“天而生也”中的“而”字是衬字,也可说是相当于“之”。——“知人之所为者”领起的长句不好懂,我以为是说:而探知哪是人为造作的东西,则是凭着人的智慧业已获得的知识去进一步探讨它尚未达到的领域(“以其知”的“知”是借作“智”)。末句则是说:做这种探讨是没个完的,所以没有半途而废而一直进行到底的人,那就是这类人中的佼佼者了(其中的“盛”字是指“顶点”,“知”是用作名词,指谓从事这个“知”的活动的人)。

2、第二段好懂:“虽然”是针对“知之盛”说的,即是对是否有“知之盛”者表示怀疑,所以马上用“有患”二字引出值得怀疑的理由:两个“待”字是借作“持”或“恃”,根据、依凭的意思,故“所待者”是指“作为凭据的东西”;“有所待”直接是说“得到了凭据”(“有”字有获得义),实际上等于说“得到了验证”;“当”是“允当、正确”义;“特未定”是很难确定的意思(“特”和“未”都是副词,前者表示程度高;后者表示否定)。——“庸讵”相当于“岂”,领出的两句是前两句的推论,所以其实是肯定“不可能知”:其中的“天”和“人”是“天之所为”和“人之所为”的缩略表达。末句是补充一个“不可知”的理由:头上的“且”字相当于“况且、何况”。注意:这一句是要指明,人的认识是否“当”,更取决于认识主体自身的情况,只有“无所待”的主体,才能保证他“求知”的结果“当”。

3、上段末提到了“真人”,第三段就接着这话题对真人作一番描述,据以说明成为真人也即“进入道境”乃是“知人之所为”的前提。——“不逆寡”是说不拒绝、排斥少数人的意见(“逆”有拒绝义);“不雄成”是说不夸耀认识上的成功(“雄”用作动词);“谟士”是借作“谋事”(音同通假),故“不谟士”是说不抱非把事情办成功不可的态度(还记得“圣人不从事于务”吗?)——可见这“三不”乃是分别从认识方法、认识结果和认识的目的三个方面,概括地交代真人进行“求知活动”的特点。下面几句是作更具体的说明,难字都可从译文获解,就不解释了,只予指出:“过”是特指这求知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庄子这样说,表明他并不把真人、圣人说成绝无认知错误的人,还顺便交代了,“悔”和“自得”都源于患得患失的动机与目的。又,末句中的“是”字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说来”;“之”是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登假”一词在《德充符》篇第二章已经见过。

 

辨析

1、 前段中“知人之所为者”以后的话,各家的理解很不一样,看这三家的译文:

《今注》:“知道人的作为,是用自己的智力所知的,去保养自己智力所不知的,使自己享尽天然的年寿而不至于中途夭亡,这是知识的能事了。”

《方注》:“知道人为的刑法礼义之迹,就能用他的智力所知道的养生道理,去保养他的智力所不知道的自然寿命,以此来享尽自己的天然寿命而不致中途夭折,这就算聪明的极致了。”

《正宗》:“知道什么是人造成的,是说要用人的智能所能做到的去培养人的智能所不能做的,从而享尽自己的年寿而不中途夭折,这就是了不得的智能了。”

2、 第二段前三句,《今注》的译文是:“虽然这样,但是还有问题。知识必定要有所待的对象而后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然而所待的对象却是变化无定的。”——《方注》的是:“话虽然如此说,但其中仍存在着问题。人们获得知识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但这条件本身却是变化不定的。”

3、 第三段中“过而弗悔”句中的“过”字,《今注》翻译为“过了时机”,我猜,作者这样理解,大概是觉得“过而弗悔”不是好品质,真人不可以有的。——此段后几句,《方注》的译文是:“像这样的人,事有差失而不懊悔,事情合宜而不自得;像这样的人,登高不害怕,下水不觉沾湿,入火不感到炽热。这是他的认识达到了大道的境界才能这样忘怀生死安危。”不说别的,按这译文的理解,这段话就不像是在讲真人是如何做“认识上的探讨”了。

 

  译文

知道(也即能够识别人的思想欲求和相应的行为表现中)哪是自然天成的,又知道哪是人为造作的 ,那就达到人类认知的最高水平了。知道哪是自然天成的,这是人的天赋;要知道哪是人为造作的,则须凭借智慧业已获得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索人所不知的领域;能够坚持探索下去决不半途而废的人,就是这样的探索者中的佼佼者了。

话虽如此,但这样说其实是不完全妥当的。因为说“知道”,就要有凭据,有了凭据以后才能认定那项知识是允当的、正确的,而这种凭据却是很难确定的。这样,怎能知道我肯定为自然天成的东西不是人为造作的呢?又怎能知道我肯定为人为造作的东西不是自然天成的呢?更何况有了真人之后才会有真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