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德充符篇》解说(5·1-1)

(2019-01-17 20:35:51)

 

  

五、德

 

    “徳充符”这个篇名不大好懂,《正宗》的解释是:“德,道德。充,充实。符,凭据。古代以符节作凭据,证明真实无伪。德充符的意思是道德充实的凭据。”一般也都是这样理解的,《方注》就说:“道德充实于内,万物应验于外,内外玄合无间,有如符契一般,这就叫做德充符。”只是《感悟》作者的解释有所不同:“庄子这里所说的‘德’,不仅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法则,而且也不同于所谓的‘自律’的德性……庄子倡导的‘德’实质上是‘得 ’,即‘得道’”。就是说,“庄子倡导的‘德充’实质上乃是‘道充’。”《奥义》说:“《徳充符》是庄学‘葆德论’。”——我则要说:其实,本篇是五个寓言故事加一段由几组对话构成的短文,这个篇名并不是“共同寓意”的概括,因此,认为这个“符”字是借作“浮”,显现在外的意思,从而“德充符”乃指“真正的道德的外在表现”,可能更为合适。


5·1-1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解说】

1、前一段中,①“兀者”是指受刖刑而被断了足的人;“王骀”是寓设人物,“常季”也是人名,有人说是孔子的学生。②“游”通“逰”,兼有“交往”、“学习”的意思。③“中分鲁”是说王骀的跟从者竟然与跟随孔子的人一样多,即他与孔子平分了鲁国的学生。④“虚而往,实而归”两句,读者一定可以“意会”得到,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空空如也而去,头脑满载而归”。⑤“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如何理解?我提请注意三点:一,“无形”是和“不言”并举,故“形”也应是动词,必是“表现、显露”的意思,故“无形”是说无须行为表现;二,这个“者字结构”是指事,非指人;三,“成”是借作“盛”,所以“无形而心成”是说:无须有刻意的表现就会让别人的心充实起来”。——“而”字后“省略”了“使人”这样的文字,这种表达是古汉语的特点:从表意不够明确看,是大缺点;从精炼和有助于培养读者的悟性看,是大优点。这也是造成《庄子》、《老子》特别是《周易》等书难读难懂和注家意见分歧很大的重要原因。

2、孔子回答常季的话中:① “夫”字是代词,相当于“这”。②“直”是副词,相当于“只是,仅仅”。③“后而未往”是说他在向王骀学习这件事情上落后了,以致至今未去向此人请教。④前一“将”字是应该的意思。⑤“奚假鲁国”是对“将引天下”的让步,故是“何止限于鲁国”的意思。——说明:我举不出“假”字有“限于”义的旁证,只是觉得该句理应如此解释。

 

辩析

1、“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两句,《今注》的译文是: “不用语言的教导,无形感化而达到潜移默化之功” ;《方注》的是:“难道真的有不用言语进行教育,只是用诚心感化人而不借助于形迹的吗?”

2、孔子答话的末两句,《今注》的译文是:“何止鲁国,我将要引导天下的人去跟他学。”《方注》的意思全同。——从字面看,这翻译一点不错,但这意思似乎不合孔子一介平民的身份。大概就是出于这个考虑,《正宗》将“引天下”翻译为“带领天下所有的弟子”。可这就同字面义相去远了点,而且这样一来,“奚假鲁国”和“不若丘者”似乎也都是针对孔子的弟子而言了,可情况未必如此。因此我以为,将“引天下”译作“建议天下人”,也许可取,因为“引”的基本义是拉长、延伸,并不限定用何种方法去“拉”和“延”。写到这里,我不禁又要感叹翻译之难。

 

译文

鲁国有个因受刖刑而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跟他求学的人的人数,竟与孔子的学生差不多多。孔子的学生常季就问孔子:“听说这个人立不施行教诲,坐不发表议论,但向他讨教的人却都感到‘去他那里时觉得心里空空如也,回来时就感到头脑中扎扎实实’。难道真有所谓的‘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这回事吗?这王骀究竟是个什么人?”

孔子说:“这位先生可是个圣人,我孔丘至今尚未去向他求教,只是因故晚了一步。我也应该以他为师的,何况不如我的人呢!而且何止限于鲁国,我将建议天下所有的人同我一起向他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