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间世篇》解说(4·1-6)
(2019-01-05 05:34:30)4·1-6
[孔子继续说:]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解说】
1、 这几句不再是申说颜回不能去卫国的理由了,之所以“突然”提起已经做了天子的唐尧和夏禹还要攻伐丛、枝、胥敖和有扈等四个小国的故事,是要显示儒家尊奉的圣人也难免有求名求利之心,以此指证这两个欲求乃是人之常情;所以很快就小结说:“是皆求名实者也”,还用一个反问句加以强调(此句中的“独”字相当于“岂”、“难道”;“闻”字是知道义)。——“国为虚厉”、“身为刑戮”两句是说尧、禹把那些国家变为废墟,并杀戮了那些国家的君主;后两句中的两个“其”字是指代尧和禹;三个“实”字是指的国土、财物等“实物”,所以“实”字在这里乃相当于“利”(“实”的初义就是指财物)。
2、 这段话最要注意的是末尾几句。——没读懂这几句,就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讲前面那几句。
“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句(这“胜”字是克制、制服的意思),似乎显得重复,可以不说的,竟特地加以点明,后面还追加个“而况若乎”句,为什么?——我以为,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追加这后一句,即是用这样的方式来“不由分说地”、间接地断言:你颜回不惜冒生命危险去卫国诤谏卫君,必是出自求名之心,希望自己也被人们视为像关逢龙、比干那样的“忠烈之士”。——这同时也是向颜回表示:我上面说的这些理由,你可能都懂得的,但你还执意要去卫国,那我就只能这样解释了。明乎此,为什么要讲前面一堆话的问题,也就彻底解决了。
接下说的“虽然,若必有以也”又是什么意思?——我的想法是:这里,“以”字是用作名词,是指人行事的原因,也即根据,或者说凭借、手段;据此可知,“虽然”不是表示转折关系(前后两句的意思谈不上有转折),而是表示“顺从关系”,就是说,这个“虽”字相当于“唯”,“虽然”等于说“惟其如此”,更展开一点说就是:(看来,)就因为你想求得这种美名,你是执意要去卫国了。这样理解,“以”字的具体含义也明确了:不是指“去魏国”的根据,而是指达到“去的目的”的手段。所以“以”字句应该翻译为:那么你对去后该怎样表现一定有个打算、设想。——因此才又加了末一句:其中“尝”字是试义,“尝以”相当于“何妨”;“语”是告诉义;“来”是句末语气词。
【辨析】
1、 “国为虚厉,身为刑戮”两句,《方注》的译文是:“使这些国家变为废墟,百姓成为厉鬼,国君都被杀死。”;《今注》的意思无别,只是第二句作“人民死灭”。——我以为:这里不是要揭露尧、禹的残暴,而是要说明他两也“求利”,而把人民都杀掉并不能获利,所以“虚厉”当是指谓“无人居住之地”(可译作废墟),即这个“厉”字是借作“里”(“里”的初义就是指有人居住的地方、界域)。又,“身为刑戮”中的“身”是与“国”对言的,所以相当于“人”,即应是指国君其人:“国”、“身”两字前都明显可以添加“其”字的。
2、 《今注》在注中说,末尾三句中的“以”字“犹谓”,给出的那三句的译文是:“虽然这样,你一定有你的想法,且说给我听听”。——《方注》注曰:“以:用来谏劝卫君的办法”,其译文是:“虽然如此,你此去必有规劝暴君的办法,且试着说给我听听。”
【译文】
[孔子继续说]“从前,有过唐尧攻伐丛、枝、胥敖和夏禹攻伐有扈等四个小国,使得那四国国家成为废墟,国君则被杀戮之事,这说明唐尧和夏禹已经做了天子了还在不断发动战争,追求物资利益,足见这两人也是追求名利的人,这你难道不知道吗?看来,名利欲是即使圣人也不能克制的,何况你啊!既然如此,你想去卫国大概是铁了心了,那么,你一定有个去了后想怎样表现的打算吧,不妨跟我说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