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秋水篇》解说(10·3)

(2018-02-07 17:41:44)

 

10·3孔子游于匡,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解说

本章讲的故事在《论语·子罕》中提到过,《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有简短的记载:“阳虎曾暴于匡,孔子貌似阳虎,故匡人围之。”注:“暴于匡”是说曾在匡地施暴。本文作者加以敷衍,是要借孔子的形象,重申《人间世》中表达过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的思想——本篇表达为“无以故灭命”。

1、头一段是交代背景:孔子一行在属于卫国的匡那地方被匡人层层包围(“匝”相当于“圈”),但孔子还是弹琴唱歌不止(“惙”是借作“辍”),学生子路走进孔子的房间,问道:先生为什么还这样作乐于是引出孔子一大篇议论。——头句中的“遊”字是“行进”的意思,末句中之娱“之”字相当于“为”,此处相当于“作”(《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传诸?”这里面的“之”字就是这用法。)

2、孔子的回,要注意的是:其中的“讳”与“求”、“穷”与“通”“得”不带宾语时多是指“免祸”三对反义词“命”与“时”是近义词故可组成同义联合结构的合词“时命”)。“当尧舜而……句中的“当”字是正好遇到义,即相当于“值”,可译作“遭逢”,该句中的“而”字相当于“就”。“知得”知失“知”是指智慧“有命”、“有时”的“有“字都相当于“在”,前面的“之”字无义,仅起增加音节的作用末句中的“处”字直译是“歇着吧”在这里,我以为最好翻译放心吧”;“制”字有“裁断”、“控制”、“规定”等义,也用以指帝王的命令,所以我认为可以译作“注定”。——中间论“渔父”、“猎夫”、“烈士”、“圣人”之勇的几句,句义明白(“兕”是一种用角斗殴的猛兽,一般认为是指犀牛),意思极好,可看作本寓言的寓意所在:孔子就是用“圣人之勇”来解释他在这种危难时刻还如此“之娱”的原因。又,在通行本,“尧舜”、“桀纣”后面没有“之时”二字,《今注》据刘文典等说加此二字我以为不加更好,因为“当尧舜”可以理解为“遇上尧舜那样的好君主”,而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意思加上“之时”二字,着眼点就主要是“时代性”而非君主的个人品性,从而将降低这里想要强调的偶然性(即“命”与“时”)作用的程度。

3、末一段中的“将”“带领”义,“甲”可指士兵,“将甲者”大概就是指包围孔子的卫人;前一“辞”字是“解释”、“申辩”义,后一个是“遣去”的意思;“请”字是用来表示客气。

 

辨析

1、此章头句中的“遊”字,一般都理解、翻译为“周游”或“游历”,《今注》和《方注》也如此,但这只是训诂有据,却不切实际:孔子不是去匡地旅游,也不是去那里“游说”,而是出逃时经过那里。——这史实,注译者一定也知道的,大概因为不知道“遊”字有“行走”的义项,就这样“姑妄译之”了(《礼记·曲礼上》:“遊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其中“遊”字与“立、坐、寝”并列,显是行走义。)

2、孔子说的“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句,《今注》翻译为:“我讳忌道行不能通达已经很久了,然而还是不免潦倒”,《方注》翻译为“我忌讳穷困已经很久了,但却一直未能实现”。——两个译文的“忌讳(讳忌)”一词是否用得不准确?我以为,“讳穷”在这里是指“行为”,即是说:因为担心“穷”故而总是小心翼翼地行事;惟其如此,后句才可以做转折说“而不免”,这个“免”无疑是“免祸”义。

3、顺便说一下,末尾的“将甲者”,《今注》译带着兵器的军官其他注家,包括马恒君、傅佩荣,都按字面译作“带着兵器的人”(“甲”字确“铠甲”义),我想不通的是:他们为什么不思考一下,这里有什么必要特别指明这位“来人”还“带着兵器”,而不是交代他的身份或别的方面?——就我所见,只有方注作者同我的理解一致,因为他翻译为“率领士兵的首领”。

关于这一章,我想个意思:这个寓言的主旨无疑是教人“安命”、“适时”,将结局安排为卫人主动撤围,更是为了显示“安命”、“适时”本身的价值。这个思想是庄子思想体系中的有机部分,自应放到他的体系中去加以最恰当准确的诠释。安命、适时未必没有积极的意义,但教诲、宣扬、传布安命、适时的思想,终究是教人至少暂时苟安于现状,不要企图有所作为,这在不合理的现实中,必然主要是对既得利益者最为有利。因此,如果从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努力进取,也即所谓发挥主观能动性方面看,“安命”的思想是消极的,如果追问宣扬这思想可能产生的社会“导向”、“效应”,则要说是保守的,是在为少数人说话,因为“既得利益者”总是“少数派”。

 

译文

孔子(一行)行进到匡地时,卫国人将他们团团围住,围了好几层,孔子却不断地弹琴唱歌,子路就进到孔子的房间里,说:“先生怎么这时候还作乐?”

孔子说:“过来,我来告诉你。我担心我的理想目的不能达到(因而总是小心谨慎地行事)已经很久了,却仍然难免祸难,这是命运使然;我积极地追求实现我的抱负也已经很久了,但总是不能得志,这是时机使然。遭逢尧舜时代,天下就没有困厄不得志的人,并不是因为当时的人个个都很有智慧;碰到桀纣的时代,天下就没有意满志得之士,也不是由于当时的人通通都智力低下:这两者都是时势导致的结果。在水中行进而不躲避蛟龙,是渔夫之勇;在陆地行走而不躲避犀牛虎,是猎人之勇;面对刀光剑影而视死如生、仍然义无反顾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则是真能建功立业的有志之士之勇;懂得大道难行是由于命,理想实现有待于时,因此临大难而不惧,这就是圣人之勇了。仲由,你放心吧,我的命是早就被安排好了的

没过多久,领头包围孔子的卫人进来了,向孔子解释道:“我们是误把您当作阳虎了,所以才包围了您,现在知道您不是阳虎,就遣散撤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