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篇》解说(10·2)
(2018-02-06 18:53:06)
10·2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
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
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
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解说】
1、这是本篇第二章,是一则寓言,开头五个“怜字句”可说是“旁白”,其中的“夔”、“蚿”是两种想象中的动物:前者仅有一只脚,故俗称“独角兽”,后者则有一百只脚,故俗称“百脚虫”。这里的五个“怜”字不是怜悯义,而是“羡慕”的意思。——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五者“一个羡慕一个”,又都是羡慕对方“比自己行走的速度快”,所以可说构成了一个“羡慕链”。这寓言的寓意就是由此生发的。
2、第一组对话中,独角兽说的“趻踔”是跳跃义,“如”是“奈何”义,“予无如矣”是解释它“趻踔而行”乃出于无奈,并以此引出表达对于多足者的羡慕之情的下一句。注意:①下句中的“之”字是配合句首的“今”字一起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②“使”是“放纵、放任”义(现在还有“使性子”的说法)。③“万足”非实指,是极言在它(夔)看来百脚虫的脚多得不得了。④“独”字相当于“谁”。⑤百脚虫答话中说的“天机”,是指人的天生器官所具有的机能,故是同人的有意作为相对待的,所以它说的意思是:我虽然脚多,但其实行走得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样快,并且想快也未必快得起来,因为我“迈步”走就像打喷嚏一样(此“唾”是“嚏”字之误),乃是“天机”发动的,我甚至不知道每一只脚是怎么动起来的,更不能随意支配它们。——注意:“今予动吾天机”句中的“动”字是使用义,即是“动用”这个合词中的“动”。
3、第二组对话不必解释,但我想指出:百脚虫的“问法”说明,它并非不以自己脚多而又走不快为憾,因此才对无脚而又比自己走得快的物类(蛇)既不理解,又心存羡慕;可从上文刚刚介绍的它对独角兽提问的回答看,它是很懂得“天机”之不可知和不可违的道理的,既如此,它怎么又怀有这种想法与情感呢?我以为,这里恐怕要说:本文作者只想到用“一个羡慕一个”这个“羡慕链”来说明他想要说明的道理,同时又想一开头就把这道理喻示出来,以致没有顾及到我们作为读者却不难发现的这个矛盾了。——蛇说的头句话中,“夫”字是代词,相当于“这”(是此句的主语);“动”是“采取行动”的泛称,和“做”的意思差不多;末句中的“安”字是疑问副词,相当于“岂”。
4、蛇对风说的几句话似乎不好懂,但可以推定:
【辨析】
1、开头五句“旁白”,《方注》翻译为:“一只脚的夔羡慕百足的蚿,蚿羡慕无足而行的蛇,蛇又羡慕无形的风,风又羡慕能明察万物的眼睛,眼睛又羡慕隐藏在内的心灵。”——译者这样行文,说明他动了脑筋,但却“想偏了”:按这译文,五个“羡慕”的“方向”就不一致,即不在同一个“羡慕链”上,那就总结不出这个寓言的寓意了。所以这译文一定不到位。又,从训诂看,译者给“眼睛”和“心灵”加的定语是没有“语境根据”的。
2、第一组对话中,独角兽说的“予无如矣”句,《今注》据成玄英说,翻译为“再没有比我更简便的了”,似乎独角兽是在夸耀它能够跳着走,而不是向百脚虫表示羡慕。末一句,它翻译为:“现在你使用一万只脚,怎么走法呢?”《方注》的译文字面有所不同,意思则没有区别:都误解了“独”字,又无视了“之”字的存在,还像是在对百脚虫表示怜悯了。——百脚虫答话中的“唾者”,两书分别译作“吐口沫的人”、“吐口沫的情景”,明显忽略了:“吐口沫”一般都是自觉的作为,不会是“天机”发动的结果,也多半谈不上“喷”。又,“天机”一词,两书都做了注释:“天机:自然”、“天机:灵性、天然的本能。”
3、蛇对百脚虫提问的回答:《今注》和《方注》的译文分别是:“我顺着自然的行动,怎么可以更改呢?我哪里要用脚呢?”、“我依靠天然的本领而行走,怎么能改变呢?我哪里是用脚行走呢?”——我真设想不出两位译者这样翻译的训诂根据,更要紧的是:按他们这译文的理解,蛇就是自觉地为了坚持它的“主张”而拒绝即“不肯”改变其“行走方式”了,原文会是这意思吗?
4、风说的“鰌我亦胜我”句,《今注》和《方注》都认为“鰌”是用脚踢的意思,所以分别翻译为“用脚踢我也能胜过我”、“用脚来踢踏我,那么也胜过了我。”这太不合事理了:有人用脚踢(踏)风吗?又凭什么说人用脚踢(踏)了一下风,风就会认输了?特别是,按这译文的理解,开头说的“目怜心”句就没有着落了。——前句“然而指我则胜我”句,《方注》翻译为:“然而人用手指来阻挡而我却不能吹断它,那么人胜了我”,就更要说是“令人惊讶的和荒谬的翻译了”。
5、最后用“故”字领起的两句,《今注》和《方注》都认作是风说的结束语,所以都留在引号内(“也”字后打句号),两书的译文分别是:“这是不求小的胜利而求大的胜利。完成大的胜利的,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所以虽在小的方面不能取得胜利,但却能在大的方面取得胜利。能取得大的方面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够做到。”——很明显,两书作者对原文作上述处理的根据,是他们以为,风视为“小胜利”的,就是它走的速度超过了夔、蚿、蛇等,仅仅不如“指”它和“鰌”它的人,风所谓的大胜利,则是指它能够“折大木,蜚大屋”,并据以自封为“圣人”。我要问:这理解与“风怜目”有矛盾吗?“折大木”是破坏自然界,“蜚大屋”是祸害人类,原文作者会借风的口把这说成行为者的“大胜利”吗?让取得这种“胜利”的风自封为“圣人”而不加批评,这会出现在庄派的著作中吗?这样的结尾与本寓言的寓意联系得起来吗?
6、关于这个寓言,《感悟》写了一段很深刻的话,我舍不得不推荐给读者:“‘夔’、‘蚿’……都是颠倒‘天机’,妄起‘怜’心,埋没自己的个性而去羡慕他人的特点。庄子喻示万事万物各有其天机,天机就是自然本真之性。物各有其性,有所长亦有所短。‘怜’他人之‘天机’,结果必然会丧失自己的真性,所以‘怜’的实质是‘以人灭天’。庄子指出‘天机所动不可易’,实际是强调‘无以人灭天’。庄子以物喻人,写‘物’的互‘怜’,其实是写一种人生之惑。” ——我以为,这是对于本则寓言的正确的、亦即合乎庄子原意的解读,同时也是对文中“众小不胜”和“大胜”的准确诠释:按这理解,“大胜”就是满足于自己的天机而不希求改变之,即谨守了前章末说的“无以人灭天”等三句话的要求,“反其真”了,故“唯圣人能之”;圣人其实也就是“反其真”了的真人。另一方面,世间万物各有其性,即“天机”互有区别,所以任何一物都有众多不如他人之处,这就是“众小不胜”;因此,所谓的“满足于自己的天机”,也就是对这“众小不胜”抱着超然的态度,毫不放在心上。所以圣人是“以众小不胜为大胜”的人。
【译文】
独脚兽羡慕百足虫,百足虫羡慕无足的蛇,蛇羡慕风,风羡慕眼睛,眼睛羡慕心。
独角兽对百足虫说:“我用一只脚跳着行走,是因为我只好如此,您如果把您的那么多脚都动用起来,那还有谁追得上你?”
百足虫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您没有见过打喷嚏的情况吗?口一张,就大的如珠粒,小的像云雾,混杂着一起喷出,真是数都数不清。我行走(与此类似,)也是“天机”发动的,我并不知道究竟为什么我会这样走。”
百足虫对蛇说:“我用好多个脚行走,但还没有您这无脚者走得快,为什么?”
蛇回答说:“这是天机的安排,怎么能改变呢?我哪能用脚走啊?”
蛇对风说:“我是靠运动我的背脊、腰部前行的,所以倒还像是有脚者;您是呼啦啦从北海吹过来,又呼啦啦吹到南海去,则像是根本没有脚似的,这是为什么?”
风回答说:“是的,我确实是呼啦啦从北海吹来又呼啦啦吹到南海去,但是,谁能用手指指我一下他就比我还快,能在心里挤压我一下就更加比我快。不过,尽管如此,那种把大树吹折,把大屋吹翻的事,还是只有我办得到。”
由此看来,认可自己有诸多小的不如人处,其实是大胜者;成为大胜者,是只有圣人能够达到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