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天下篇》解说(5-13)

(2017-06-23 18:34:59)


  5·13将闾葂见季彻曰: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请尝荐之。吾谓鲁君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蜋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其观台多物将往投迹者众。

将闾葂覤覤然惊曰;葂也汒若于夫子之所言矣。虽然,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季彻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解说】

1、对蒋闾葂开头说的话要注意①鲁君说的“请受教”,无疑是“请赐教”的意思,但这个“受”字既不是“赐”义,也不是借作“授”,而是“接受”义:“请受教”是“请让我能够接受您的教诲”的压缩表达。②“既已告矣”句的“既”是全部的意思;“请尝荐之”的“荐”是陈述、说出的意思:“请尝”是套话,只是表示客气,因为字面上是说“请让我试着……”。③“必服恭俭”的“必”是连词,相当于“假若”,用以领出条件从句;“服”是实行的意思。④“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是说:选拔办事公正又敬业的人做官,并且不偏袒谁:这里,“忠”与“公”并言,就不是说忠于谁,而是(做事)尽心竭力的意思;“属”相当于“类”;“阿”和“私”都是偏袒义;“无阿私”同“拔出”共主语,不是对“公忠”作补充。⑤“不辑”的“辑”是和睦、安定义,但“民不敢不辑”当是说民众就不会起来闹事造反

2关于季彻的回答,我想说:①“局”有小义,所以我猜“局局然笑”相当于“微微一笑”② 头可翻译为:您说的这番话,对于帝王那种德性的人来说,只会像螳螂奋臂挡车轮一样,起不到任何作用这里,“怒”用作及物动词“当”通“挡”;“车軼”即“车辙”,指车轮压出的痕迹,此处借指车轮;“不胜任”是说“起不了多大作用”。又,“之德”二字我以为从语法上说是不该有的,去掉后,句义更其明白,只因作者想表达出“这是帝王作为帝王的德性决定的”这个意思,又不想把话说得太啰嗦,才在“帝皇”后面添了这两个③第二句是进一步说:况且(他肯定认为,)他要是真按您说的去做,那他将是自己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因为他知道)“宝座”上“物”太多了(只要他那样),想到他宝座那里去(揽物)的人就会得不得了——“且若是”的“且”字是表示递进关系承上文读来,“若是”显是“若按你说的去做”的意思相当于“这样”、“那样”“处危”自是“处于危险境地”的压缩接下两句是交代他会“那样想原因也即“我这样说”的理由“观台”是王宫外设立的观望台,此处借指朝廷,也即君主的宝座;“多物”即“多有财物”,但这里是比喻人在这里就有权有势有财了;“将往投迹者”是“觊觎君位者”替代说法:“将”相当于“想要”、“准备”,“投迹”“奔往”的形象说法,这里是充当“往”的同位语)

3第二组对话只有难解词语了覤覤然”是茫然的样子汒若即茫然……言其风从下文季彻实际“言出”的内容可知,说希望季彻讲一下刚才说的番话的讽喻之义也即暗示的言外之意“风”通“讽”):蒋闾葂说他“茫然”,是说他只听懂了字面义,对“言外之意”则不甚了了②季彻答话中的“摇荡民心”“让民众的思想自由摇荡”的意思,所以接下就说这样民众就会怎么样:“成教”和“易俗”对言必定也是动宾结构,故应是接受教化的意思(“成”通“盛”,接纳义);“举灭其贼心”等于“将自己的不良用心全部消灭掉”(“举”相当于“全”);“皆进其独志”是说都完全按自己个人的想法、个性行事,亦即按自然本性自由地活动(“进”通“尽”,全部表现来的意思;“独志”相当于“个性”);“若性之自为”中的“之”字无义,“若”是“自若”的“若”顺从义。③末两句中的“兄”和“弟”都用作动词了,可分别翻译为遵行”和“屈从”;“教民”在这里当是指“教化民众的方式”,“溟㓑然”无疑是状写弟弟在兄长面前的受拘束、不敢作主的心态,怎样翻译,你看着办吧。④末句是回到前文,总结式地说:大圣之治天下,是希望由他促成的民众的行为总是同民众自己本性的要求相一致,因而民众总是感到心安理得:“欲”的主语是“大圣”;“德”即“性”,指人的本性(不过是从“得来的”这个角度说);“心居”即心安。——最要注意的是:末尾处说的“若然者” 意思是:既然大圣是这样施治的(“然”是指代上文陈述的大圣的“治法”);后面两句是呼应和蒋闾葂在前文自述的、他对鲁君作那样的教诲而发,所以“兄”和“弟”的主语转换为“您”了字前可加“夫子”作主语)。

4、这个寓言的主旨寓意也落在末几句:季彻最后宣讲的“大圣”治天下的治法,就是“无为而治”;他还说明,有了大圣的榜样,就不必不该效法、尊崇尧舜的榜样了,更是用“无为之道”批判“仁义之道”。因此,这段话确实也贯穿了“无为”二字。

 

辨析

1、头一节中的“必服”句,《今注》译作“为政一定要做到恭敬节俭”,明显“不妥”:错把“必”字训作“一定”了;会让读者误以为“服”字有“为政”的义项;“为政恭敬”很是费解;更要紧的是,一定要同后面说“民孰敢……”不相呼应,从这译文看不出“民孰敢不辑”的条件是什么鲁君“请受教”到底是请教什么,不能从后文得到回答了(按我的理解,回头看此句,就知鲁君是想知道:“何为则民辑?”——将这译文中的“一定要”三字改作“必须”,“节俭”改作“俭朴”,就是方注的译文了。我因此作想:一句译文竟有这么多“不妥处”,为什么作者自己看不出?也许,只要看出一处不妥,就所有错处都得以避免了。

2、季彻头一次作答时说的第二句话,历来读法不一:有人在“危”“多”、“往”后打逗号,有人在“台”、“往”后打逗号,《今注》在“危”、“物”后打逗号,翻译为:“果真这样,就身处高危,朝廷多事,奔竞归凑的人多了。”方注的译文则同原文完全对接不上:而且如果真的像你所言,把公忠之人提拔出来作为榜样,这样就会像高大多景物的宫观,必然招致身怀贼心和趋名好利之徒纷至沓来。”——可见我的读法和说解都属“标新立异”。但我自信最为可取,因为我这理解训诂上不会有问题,义理上则最能承接上句是否如此,请读者细察之。

3、蒋闾葂和季彻后一轮对话中说的“言其风”,《方注》有注曰:“言其风:谓言其大要”,《今注》也解释为“言其略”,并征引林希逸和俞樾的说法做根据;其中的“独志”一词,则两书分别译作“得道之志”“独化的心志”;“而民不知其所以然”句,《方注》翻译为“而人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本性正在自由发展着”;末尾处的“若然者,岂兄……”句,《方注》翻译为“像你所说,岂不是要推崇尧舜的……”,《今注》翻译为:“你这样,哪里还用尊崇尧、舜的……”——两书作者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同我大不一样,谁的理解更为可取,请读者评断。

 

译文

蒋闾葂拜见季彻说:鲁国国君曾经对我说:请指教。我推辞不了就把我的看法全都向他说了;我不知我说得对不对,现在说给你听请你批评)。我这样对鲁君说:要是做到了待人恭敬,行事节俭,选拔办事公正、非常敬业的人做官,并且一点不偏袒谁百姓谁闹事呢?’”

季彻听了后微微一说:像你说的这话,对于帝王那种德性的人,只会像螳螂奋臂挡车轮一样,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他一定怀疑,要是按您说的那去做他将是自己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因为他知道,“宝座”财物太多了一旦他按您说的去做),想到他宝座那里去(揽财)的人就会汹涌而至
  闾葂听了后觉得似懂非懂,吃惊地说:“对先生这番,我感到茫然,我想先生讲得更明白一点季彻说:圣人治理天下,是要让民众无拘无束,率性而为从而自自然然地接受教化变陋习一切不良用心以至于人人都充分表现个性,就是说,都只是顺着自己的自然本性无拘无束地活动,并考虑自己为什么这样既然圣人是这样天下的您何必还非得效法尧舜教化民众的方式诚惶诚恐地因袭他们的那一套做法圣人治天下,是只求由他促成的民众的行为总是同民众自己本性的要求相一致,因而民众总是感到心安理得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