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天地篇》解说(5-14)

(2017-06-25 18:01:14)

   5·14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俯而不对。

,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夫子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脩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解说】

这个寓言我要分五节作解说。

1、第一节是从开头到“夫子不欲乎”句为止,很好懂,只须知道:“反”同“返”,丈人是指老人,“方将”有时相当于“正在”,“为圃畦”是说在菜园子里开畦(“畦”的一个义项是指菜园子中一块地)“搰搰然”是状写很费力的样子有械于此等于说“现在有这样一种机械装置

2“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句为止,是第二节需要解释的是“奈何”单用时,等于“如何处置”,这里是问“那家伙是怎样的?”;“数如泆汤”的“数”是借作“速”,“泆”通“溢”,“汤”是沸水;“吾闻之吾师”句中的“之”字相于“于”;“机事”、“机心”,可以意会到,不好翻译;“纯白不备”,我以为等于就没有了虚静的心境(“纯白”喻虚静);“神生不定”必相当于今天说的“心神不定”。又,“瞒”的初义是“闭目貌”,所以可以用“瞒然”表示“心有愧意貌”——知道了这些,再读我的译文,会得到自己满意的领悟而这也就够了因为你的领悟一定不会离作者的本意很远了我敢说,作者用这样的文字表达“意见”,说明他自己也不能将他的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只求读者能够“设想得到”所以你应该满足于“有了设想”

3、第三节是从“有间”句起,到“无乏吾事”句为止。我想说的是“汝身之不能治理”句中的“身”是自己义,“之”字相当于“尚且”;“乏吾事”的“乏”是荒废义,此处可翻译为“耽误”有两句很难懂:①“於于以盖众”句。对此句,《今注》介绍李勉说:“案《齐物论》:‘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于喁”,随和之意。此处‘於于’同‘于喁’,谓子贡随和世俗,媚上欺世,取得显位以盖众。”然后表态“李说可取”。我则要说:此说极是我的理由是:因为此句是同上句“博学以拟圣”对言所以也是揭露子贡人品的低劣和对之表示不屑和鄙夷据此又知:“拟圣”等于说冒充圣人”,“盖众”是说超出众人,让众仰视自己”。②“而庶几乎”句。我未见有人对此句做过注释,只知“庶几”多半是“差不多”的意思,还常用来表示可能性与期望因此,我根据上下句文义推想此句是说:你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人吧?

4以下到“我之谓风波之民”句为止,是第四节,我解释这几点根据“卑”有低下义,“陬”是指山角、角落,可以猜到,“卑陬”是指谓人自觉卑微从而感到失落、蒙羞的样子“顼顼然不自得”显是上句的“明确语”,故“顼顼然”无疑就是自失也即“不自得”的样子“今徒不然”的“徒”是表示转折,相当于“却”“汒乎淳备哉”句,我理解,“淳备”与“汒乎”是并列关系,“汒”同“茫”,“淳”通“醇”,有精纯、纯一不杂等义项,故此句是承上句作赞扬(他们真是)茫茫然一无所求,纯净得一尘不染所以后文就又承接意思,说这种人当然地不会为世俗功利动心。末句说的“风波之民”正好与这种人相反:“风波”是比喻受外界的影响而随时变换心态,“民”字有时相当于“人”。此句中的“之”字相当于“则”,是表示对比。——“非其志”、“非其心”是“压缩表达”,可用“展开法”得知具体含义;“得其所谓”句中的“得”字是投合义,“谓”通“为”,故句义是:(而且)那赞誉的内容符合他的实际 “謷然”即“傲然”;“儻然”的“儻”是“风流倜儻”的“儻”,与“倜”同义,具体含义可想而知”与“誉对言,显是借作“毁”最后:“虽以天下誉(非)之”句中的“以”字何义?我猜:这“以”字相当于“全”,因为“以”字本有表示范围的用法。

5最后一节注意的是:①孔子头句话中的“假脩”是联合结构的合词:“假”有凭借义,“脩”通“修”,有遵循义,故“假脩”相当于“奉行”或“信奉”;“混沌氏之术”是孔子临时构造的一个术语,用以指谓“彼人”的那个主张,因为“假脩”那主张的人的根本特征,就在让自己处于“混沌状态”,以致对一切都失去了作区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当时,“术”字也有主张、学说义,有时相当于“道”)因此,接下四句对混沌状态作较具体的交代识其一,不知其二”是说在“彼人”心中,一切存在物浑然一体,万物齐一,没有任何区分,世上简直没有两个东西;“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可仿此理解:世上只有一个东西,你要处理的就只有“内部事务”,没有“对外关系”了。“夫明白太素……,是评价性地介绍的品性是指代“彼人”可翻译为:他(这种人)是明澈纯素,自然真朴,体悟本性抱守精神但却遨游世俗人之中的人这里,“无为”不是讲“治道”的专用术语,故是“无有心的作为意思,而等于说“自然”;“以”通“而”;“世俗”是借指“世俗之人”。这种人,对于世俗的人来说,属于“异类”,后者当然不能理解他们,所以孔子又说了末尾三句其中“将”是应该义,“固”相当于“本来”

6、这个寓言明显是宣讲“无为”了,而且抓住了“无为”区别于“有为”的一个本质之点:“有为”是有所图,自然重视事功;“无为”是任其自然,当然不计事功。但本寓言讲的“无为”,显是属于人的“修身之道”,而不是作为一种“治国之道”的“无为”,因为作为治国之道的“无为”的本质更在于“不治民”,亦即“在宥天下”。惟其如此,作者把这个“无为之道”的宣讲者、践行者和人格化身,安排为一位“为圃畦”的老人,其“对立面”则是并非侯王君主,只是倡行仁义之道,主张出世救世,因而无疑是践行“有为之道”的孔子的高徒子贡。——作者最后还让孔子本人出面,对“无为之道”和践行无为之道者其人做了颇为中肯的介绍和毫无偏见的评价,这是否表明,作者是自觉地把自己对儒家的批判局限于“学理之争”,对真正的“儒生”的人格还是敬重的,更不愿加以轻蔑和毁谤?

 

辨析

1、今注》“搰搰然”曰:搰搰然灌水声,字从半面读‘骨’(李勉说)。《释文》作‘用力貌’,非。”所以,该书搰搰然开头的一句翻译为“水汩汩地流入畦中”而且没有下文了。——我指出这个“事实”,只是想让读者知道:竟有这样令人惊讶“注译读物”

2、“吾闻之吾师”后的几句,《今注》不做注释,只是翻译为“我听我的老师说,机巧一类的机械必定有机巧的事,有巧的事必定有机心。机心存在胸中,便不能……方注则做了两个注:“机事:技巧之事。”“机心:机巧之心。”故它的译文的重要不同点是:“有机巧一类的机械”,改作“有机械的人”;“机心”,改作“机巧之心”。——这种“直译”似乎保留了原文的“原汁原味”,但对读者理解原文有帮助吗?我不这样处理,就大胆按我的理解作“意译”。但我要说明:我提供的是我个人的“猜译”,只能供读者参考。

3、第三节中灌园老人说的“而庶几乎”句,明显同前两句密不可分,这三句,《今注》和《方注》的文分别是“你遗忘精神,不执照形骸,就差不多接近于道了。”你如果能黜除技巧之心,遗弃形骸,就有希望接近于大道了。”——译者做出这种翻译,大概是因为想到“庶几”“差不多”的意思,就以为是说差不多接近于道”,于是让前两句来迎合这意思但结果是把原文的意思完全传达反了。我不愿原谅的是:这译文的意思明显同前文接不上,译者却不予理睬了。

4、第四节用直接引语陈述子贡弟子的问话,后两句是:“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这明显有误:按前文的记载,子贡初见那位老人时是建议他使用一种器械以提高功效,还回答了他“奈何”的问题,只在听了老人的教诲和批评后才“瞒然惭”和“卑陬失色”,怎能说“见之变容失色”?前文明明说了子贡“行三十里而后愈”,弟子也当是在这时候发问的,他怎么会说“终日不自反邪”?——我以为,这是原文作者“不经意的小失误”,并非“有意的安排”,所以,翻译这两句时,可以也应当替作者“抹去”这两个小瑕疵。我不知道我这意见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同,但要告诉读者:《今注》和《方注》未作说明,都照直将“见之”和“终日”翻译为“见了他”和“(一)整天”。

 

译文

子贡到南的楚国游历,回晋国经过汉阴地区时看到一老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想挖条水沟通到井边,同时又抱着水瓮取水浇地,显得非常吃力,但功效很差。子贡就对他说:如今有一种械,一天就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力很少功效很高,老人家您不想试试吗?

那位老人抬头着子贡说:“那一种装置子贡说:“是木料加工,后重前轻,用它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水会得像一样往上冒,名叫桔槔。老人听了,立刻面带怒色,我听我的老师说过凭智巧发明器械的人必定做过别有用心之事,做过别有用心之事的人对人必定怀有不良动机,而一个人中存有不良动机,那会保有虚静的心境了不保有虚静的心境,就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那是不可能得说的那种器械,我其实不是不知道是羞于使用罢了子贡听了,满面羞惭做声了。

了一会儿,那位老人问子贡你是干什么的呀?子贡说:我是孔丘的学生。老人说:莫非就是那个广泛学习企图冒称圣人,欺上媚俗以求赢得众人崇拜,自奏悲向天下卖弄名声的人?你这是在抛舍神志,形骸啊!你恐怕是这番德性吧!你连你自身都治不了,哪还有时间有精力治天下呢!你走吧,不要呆在这里耽误我做事了

子贡大感惭愧神色顿改,怏怏然,茫茫然,走出三十里外才恢复常态。有个弟子问老师您刚才碰到的那个人是干什么的呀?为什么听了他后来说的那番话之后就样子气色都变还这么长时间都恢复不过来子贡说:本来以为我的老师孔丘是天下最为高明的人,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人。我从孔丘老师那里听到的,是情办不办要务求正确恰当功效则要力求最大化,就是说,要争取用力少而收效大。这就是圣人之道。今天看来并不是这样,(这个人让我明白了,)持守才会德行完备,德行完备才会身体健全身体健全才会精神饱满,而精神饱满才是圣人之道(的根本要求)践行这个意义的圣人之道的人,可说是寄托形骸于世间民众打成一片,但不在乎自己究竟要干什么。他们是茫然一无所求,纯净得一尘不染这样,他们哪还会关心功利机巧之类的事?样的人,不他志趣的东西,他不会去求,不符合他心意事情,他不会去做即使天下人都誉他,而且赞誉的内容符合他的实际,他也不屑一顾;即使天下人都毁谤他,而且全是污蔑不实之词,他不予理睬。因为天下人的毁谤和赞誉,对于他既无增益又无损害了。种人才是全人啊!(据此看来,)我只能称作屈从于外界功利的世俗小民

子贡回到鲁国,把灌园老人向他说的话告诉孔子。孔子说:那是个奉行混沌氏之道的人他们求内心浑然统一,不感到有另外的东西存在;只进行个人的修炼,不理睬外在世界这种人明澈纯素,自然真朴,体悟真性守精神,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世俗的人们中间;对这种人,你当然会感到惊异的。况且浑沌氏之道,我和你怎么能够完全了解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