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军事军史-历史外交 |
一、《孙子兵法》是战争艺术之书,更是战争境界之书,是道与术的统一
(一)《孙子兵法》,不仅是讲战争艺术,更是讲战争境界,为战争确立了至高的标准,指出了战争的至高境界。
解决的是对于战争而言,何者为善(贵、知),何者为善之善(至善、神)的终极问题。相关论述至今仍未被超越。
这就是为什么《孙子兵法》成为百代兵书之祖,至今仍具有指导战争、启发智慧的核心原因所在。
(二)境界与艺术的区别
境界,是指精神-思想所达到的高度。
艺术,是指技术手段的高超巧妙程度。 境界与艺术,是道与术的区别。
有境界未必有艺术,有艺术未必有境界。但真正的艺术,一定有很高的境界。二者是融合在一起的。
(三)今天重点把握《孙子兵法》什么精髓
今天,读《孙子兵法》,关键在于重点把握其中战争境界、战争艺术,同时深入探究其论述的基本逻辑。
所谓基本逻辑,也可以说是底层逻辑,底层观点,即其论述的逻辑的起点,相关展开观点,均可由其底层逻辑推断出来。从而,不是仅仅在“点”上把握其观点,仅仅把握一点片段和零碎的观点、个别的论断。而是要将其前后系联,形成逻辑线索,明确相互关系,从整体来把握、从深层次来把握其要义。
(四)后文论述方法
主要方法,先把全书中,有关“善”(“贵”、“知”)、善之善(至善、神)相关论述摘录出来,统观之,归类分析。
其中善之善者,主要论述全胜之道,必胜之道,战争的终极目标。主要是“道”这个层面的。
其中“善战者(善用兵者)”,则主要论述如何实现“必胜”。主要是“术”这个层面的。
二、善之善者——为战争确立“全胜”、“必胜”目标、标准、理想境界
全书共计两处论述“善之善”,一处在《谋攻篇》,一处在《形篇》。前者所言“善之善”主要就达成战争总体目标而言,后者所言“善之善”,主要就达成战役本身目标而言。
(一)全胜之道:求全而非战也
就达成战争总体目标而言:非战而求全(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 目标:不以破坏为目的,而以保全为目标。兵不顿而利可全。更远的目标是,必以全争于天下。不仅仅是求某个战争的胜利,而是求“全胜”。
2. 手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仅仅通过“伐兵、攻城”的手段,而是更多地通过“伐谋、伐交”手段来达成目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达成目标。战争是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3. 隐含:真正的征服,不仅仅是依靠强力,同时也要依靠谋略、外交等心理攻势,最终达成让敌人心服、悦来的目标——悦近来远、心悦诚服。最终,使得“利”可全,并以“全”争于天下。
战争,国家之间较量的,大国博弈的最后手段,综合实力的体现。相当复杂的体系,必须提前布局,抢占先机。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3.1)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3.2)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3.3)
(二)必胜之道:先胜而后求战(打有把握之战)
就达成战役本身目标而言:立于不败之地,胜于易胜者也,胜已败者也。
1. 首先自保(先胜):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立于不败之地,先胜而后求战。
2. 不为多力,无智名,无勇功:一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二是胜于易胜者也。三是胜已败者也。隐含意思:等待时机,顺势而为而已。四是不倚多为胜——兵非贵益多也。五是不贵消耗战——兵贵胜,不贵久。
3. 先胜的支撑因素是: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一点与前者相通。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4.1)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4.2)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4.3)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8.4)
——故兵贵胜,不贵久。(2.7)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9.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