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赞美,真得很难吗
(2022-03-29 19:00:32)分类: 笑谈人生 |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知是英国还是印度的一句谚语,但它意思很明确:给予别人,你也会有收获。生活中的“玫瑰”有很多,赞美就是其中的“奇葩”。然而,有的愿意“赠人玫瑰”,有的却不愿——虽然有时看起来赞美只是举手之劳的事。
宋朝的司马光在他主编的《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件事:“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就是说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后气冲冲地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就咆哮起来:“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惊讶,得知要杀的人是魏征后,二话没说回到内室,换上正式的朝服出来向太宗下拜道:“我听说君主开明了,大臣就能忠直。现在魏征敢于直言而顶撞陛下,正说明了陛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所以我要郑重向陛下祝贺啊!”唐太宗听了这一番话后,转怒为喜。长孙皇后举手投足间,既赞美了唐太宗,又赞美了魏征,间接延续了纳谏和劝谏的朝廷风气,为大唐的“贞观之治”盛世涂上了属于自己的一抹亮色。
赞美,美在人背后,也美在人当面。公元1850年,林则徐在返回福建老家的途中,路过湖南长沙并做短暂的停留。期间,在众多慕名而来的拜访者中,他唯独接见了一位叫左宗棠的后生。两人一见如故,推心置腹,于江边舟中彻夜长谈。林则徐对这位三十七岁的晚辈一见倾倒,诧为奇才,赞不绝口,认为他将是自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林则徐勉励左宗棠:“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林则徐甚至将自己多年来在西域的见闻记录送给左宗棠,寄予厚望。“湘江夜话”之后,左宗棠铭记林则徐的嘱托,用兵西北,缔造了“汉唐以来未有之边功”,维护了祖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名垂青史,万古流芳。“湘江夜话”,亦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佳话,代代相传。林则徐当面一句赞美之词,一通肯定之语,让左宗棠在中国的边疆、海疆同时出现重大危机时刻,向家人袒露“此时西事无可恃之人,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担”心声后,挺身而出、抬棺出征——这样的赞美愿世间多矣!
赞人之美,并非仅仅用言辞。一位朋友姓孙,是省级文明村党支部书记,二十多年前村里的小学因为合班并校的缘故撤了,但那个学校的校长却一直被孙书记惦记着。每年的教师节,孙书记都要邀请这位校长到村委来,两委班子与之搞座谈,把他敬为上宾,一直持续了若干年。原来,这位校长在孙书记所负责村的学校干了很长时间,那时是村里负责办学,他对村里投入学校的每一笔钱,就如用自家的钱一样,亲自部署,精打细算地花,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学校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资金难关——有时连孙书记也不相信,用那点资金能办成那样的大事——这赢得了大家一致的信任和赞许,让村两委一班人念念不忘校长的精神和品行。现在这位校长年龄大了,估计去不了村委了,我估计他也没真正明白十几年来孙书记的举动,因为孙书记从来没当面对他说过请他座谈的真正原因,也许他一直认为他是位校长,是来过教师节的教师。孙书记用一以贯之的行动赞美着他,无声地为全村人树立起学习的榜样。
由此看来,赞美别人其实不是那么难,有时就是当面或者背后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善意的举动。可即使是这样,对于一些人而言,赞美别人吝啬得如葛朗台对金钱的开销,少得似压在心头令人不安却总“搬”不走的石头那般纹丝不动。甚至对别人做什么也无动于衷,遑论赞美了。退一步讲,不会赞美倒也不是大事,无害人之心才是做人的底线。同是《资治通鉴》,还记载了一个故事:“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这种妒贤嫉能的事,今天犹有之。一位朋友,是正直之人,当上一单位领导后,与职工一起坐班车上下班而不坐其专用车。这本是值得夸奖的好行为,可就在朋友的背后,有些职工议论纷纷,说他故弄玄虚显摆自己,说他故意给上届领导找难堪,说他其实就是监视职工行动,诸如此类。朋友一直这样做,坚持了八年直到他调离此单位。古人讲究“盖棺论定”,朋友已去,也算在原单位“功德圆满”了吧,即使没有赞美,但愿大家对他当初的“评价”不再依旧!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枝玫瑰对任何人来说都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的心底徐徐升腾、弥漫,沁人心脾。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做这样的“赠花人”,因为学会赞美,其实并不难,难的只是自己的心态、境界和格局。
写于2020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