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二)吹面不寒杨柳风

(2022-03-25 17:42:06)
标签:

旅游

分类: 情寄山水

刚登上北博山村北的九龙山,就见一道石“长城”横亘于旁,自山上蜿蜒俯冲而下,欲直抵淄河。村东的擂鼓山方正、稳重,正目不转睛盯着它,似乎怕有什么发生似的。墙体多已坍塌,碎石散落墙基两侧,有的掉在黄草和荆棘间难觅,恰如这石墙的历史被岁月的时光湮没得缥缈而模糊那般。这不是齐长城,它没有如此遥远的过去,而是八九十年前,日本侵华期间为保证淄博矿区“安全”而雇佣民工修建的“遮断线”。线北是敌占区,线南为抗日军民的活动区域。九龙山纵横绵延,石墙随主山脊西北行至峰顶小寨。一路行来,见墙基宽约米许,高不一,据说当年高为3.5米左右,人难以逾越,石色灰白,应就地取材。柏树与之伴行,青绿、灰白掩映,我没有视之为风景,惟愿石墙永存,凝固国人记忆,如松柏青青不凋,勿忘那段多难与屈辱的历史。小寨峰上多石寨,还有一洞,石寨已不可考,洞乃自然而成。东风徐来,山顶不寒,久立。峰北下洪山口村静卧,蛟龙村北山上红色的明德洞寺庙清晰可睹。

葫芦棚还在小寨的西北,去那儿,遮断线依旧在身边,一路多黄草,不仅没脚踝,有的足以长过膝盖,草色遥看依旧无,少树。这是一块较为平坦的“天地”,约有千亩多,众山托举而出,四周是低矮的山头,遮断线从原上东南直奔西北柏树葱郁的山头——西门顶。越遮断线,行至西门顶东南麓,一破旧山村映入眼帘,几处房舍,残垣断壁山墙犹存,横七竖八散落在槐树林间。槐树依旧在温暖的阳光里酣睡,竹风拂来,绿叶重绽可能不再是梦。这里除了梦,还有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仙人,在东海岸边见一株秧蔓茂盛葫芦藤,便顺之寻觅而至西门顶之阴,终见一葫芦。然而葫芦已开裂,仙人失望至极,将葫芦掰为两半,两瓢形成一峪,名曰“瓢峪”,葫芦瓤摔向“瓢峪”以西,形成两座小山。“瓢峪”在下,棚架自然在上,此地于是名曰“葫芦棚”。山村主人何处去?待到绿树成阴槐花香,瓜果飘香葫芦熟,他们是否再来这里走一走、看?也许会的。《诗经·小雅》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难舍“桑梓”之情啊!

遮断线从西门顶沿山势折向西南徐徐而下至群山环绕着的淄井村,消逝在层层梯田的堰边。我从村东上大东顶,峰顶柏树簇拥着一圆形炮楼,也坍塌殆尽。站其上南望,淄河滩一目了然,只是望不见西边郁郁葱葱的柏树掩映着的金牛山庙宇。西行密林里,寻几度,始见。自山顶沿山径下行,两边山崖陡立,如斧斫刀劈,柏树生崖间,大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势。下到半山腰,沿山径东行观“柴谷洞”,复折,环顾,更见山势绝妙,“冲然角列,而屏开三面;嵚然相累而嶂叠千层。中峰突兀而庄重,两崖环抱而服从”。西行百十步,从中轴线登石阶北上,“云路”石刻赫然在望;再前行,石券门“唤龙门”傍山临谷、峭拔突兀,木阁翼然落其上;拾级而上太平观,观音阁临石拱门上,观北是“泰山殿”,殿北为“玉皇殿”。金牛山得名因形似金牛藏于数峰之间,抑或民间传说金牛藏匿山中,似乎皆有道理。不过,山势雄伟,建筑奇绝,风景尤美,足以让人沉浸其中而忘它。然而,柴谷洞上那“户辟苍崖云下楗,帘垂藤蔓月为钩”的对联却难忘,那是文人墨客的自然之情抹在金牛山上,浓浓的,宛若崖上葱郁松柏的墨绿色。金牛山高,春风挤出阳光垂帘来到身边,还带着一些料峭,却让人觉得温暖而舒心。

从玉皇殿西沿土路再上山,自峰顶西北行,山名未考究,又跨过类似遮断线的石墙,不敢断言是否。五阳湖在望,恍若一块蓝色的玉石镶嵌在苍莽大地间,如和风,温润两岸。下至湖边而归。

 

2022年3月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