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舞台设计模型的重要

标签:
转载 |
http://s10/middle/4c40f96dgaeb58bac0d59&690
既然舞台呈现是立体式的,那么,在进行舞台设计时,也不能只向导演提供草图,而应该按比例制作出立体的模型来。这次的“2011世界舞美大师李名觉舞台设计回顾展”,确切地说,是李名觉的舞台设计模型展。李名觉认为,模型是最能准确反映设计者设计构想的方式,从草图到设计图再到模型,这是当今舞台设计的必由之路。只有看到模型,导演才知道舞台设计师的创作是否合乎心意。在设计过程中,李名觉会设计好几种1∶100的模型,拿出来与导演讨论。每一部戏的设计,李名觉都会以同样的基础制作5种不同版本的模型,以修改自己的思路,并供导演选择。对于做模型,李名觉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我享受做模型的工作过程。”
与李名觉如此严谨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中国内地的舞台设计师们,绝大多数只提供平面设计图而不制作哪怕一个模型。草图一完成,就交由舞美工厂去制作布景了。花了大价钱把舞美做好了,上了舞台,导演一看,不是他想要的,那就推倒重来。就在这推倒重来间,一笔笔设计费、制作费,哗哗地流进了某些导演和舞台设计师的腰包里。
从国内设计师争相呈送给他的设计图册中,李名觉也发现了这一大问题。他说:“如果舞台上的道具只有三四件,设计师跟导演又十分默契,或许可以跳过制作模型这一环节。但如果剧情比较复杂,创作者直接制作舞台布景的话,必然会有各种问题出现。推倒重来,不仅费时,而且极不严肃。这就好比一个医生给病人动手术,事先不仔细检查,先剖开病人的肚子,一看,阑尾炎没有,再看看胃吧,胃也是好的,那再看看心脏好不好。又好比盖房子,已经盖了几十层了,建筑师说这样不好看,拆掉重来。这怎么可以!”
制作模型,是一件十分费心费时的事情。在自己的太太贝丝·李和一名助手的帮助下,李名觉动手制作一件模型,需要一周时间。而制作完一部大戏的全部模型,通常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还是在三四名助手的帮助下才能完成。
李名觉的工作室设置在自己家里,有时5个人在一起做模型,房间里十分拥挤。模型在工作台上放不下了,有人只好移到餐桌上去做。李名觉家里,常常模型多而成患。不久前,李名觉半夜突然来了灵感,摸黑起床,想把灵感记录下来。一不小心,被绊了一脚,一下摔倒在水泥地上,把腿也给摔坏了,这次来沪做展览时,李名觉只能坐在轮椅上。尽管腿脚不便,完美主义者李名觉还是不肯停歇,坐着轮椅或推着助步器在展览馆里穿梭,亲自指挥工人布展、调制灯光,以确保展览完美无缺。
李名觉对创作的严苛,是美国戏剧界人所共知的。他的助手,如果制作模型时出现了哪怕一点点的误差,李名觉必定要求推倒重做。李名觉认为:“模型是按1∶100比例制作的,模型一旦放大,必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李名觉看来,技术本身有其价值:“如果模型的直线不够直,就会让我非常气愤。我喜欢干净利落的模型。”
李名觉曾经为阿伦纳剧院演出的《K2》设计布景,他用泡沐塑料制作了一座高达12米的立体山峰,颇为壮观。这部作品一举获得了纽约百老汇的“托尼奖”。在华裔设计师中,李名觉是最早获此项殊荣的设计师。后来,《K2》移到百老汇的布鲁克斯阿特金斯剧院演出,李名觉发现,这座立体山峰的位置向舞台右侧偏移了15英寸。为此,他竟然失眠,而且连着失眠了一整个月。
【注:本文节选自文汇报6月21日文章《当今世界舞台艺术设计三巨头之一李名觉“中国文化到底滋养了我”
作者:张裕 原文链接
http://whb.news365.com.cn/jjl/201106/t20110621_3067505.htm】
图为李名觉设计《麦克白》舞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