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纪末的艺术实践1----杨乃武与小白菜拍摄

(2011-10-06 11:25:26)
标签:

上海电视台

杨乃武与小白菜

美工与场景

各色人等

                                                          http://s7/small/718b38fetae991ffb7416&690

 

 


http://s10/small/718b38fetae9920edad69&690     http://s4/small/718b38fetae992401adc3&690      http://s14/small/718b38fet77dc1d72708d&690




http://s13/small/718b38fetae992903f6cc&690      http://s7/bmiddle/718b38fet77dc1e883446&690


文字:

附录《杨乃武与小白菜》一书

编后记

 

编完这本书时,不由得又引发出我诸多愉快、美好的回忆。

1989年,我应上海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和李莉导演之邀,有幸参加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拍摄的全程工作。其间,除协同导演重点进行表演艺术方面的工作,还兼演了剧中的角色。在这次与上海同行合作、向上海同行学习的过程中,确实是体味颇多、收益颇丰。

正由于此,这次在出版这本十四集电视连续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剧本选载、评论资料合集)的时候,我愉快地接受了担任“编者”这个戏外的新“角色”。

沪产电视剧,素以制作精良著称。我因亲历,便对此留有更为突出的印象。

 

一、点滴回忆

记得在准备开拍阶段,李莉导演约我一道去位于斜土路的上海科影厂摄影棚,检查行将开拍的场景布置情况。

这是一间古旧的砖木结构大棚,已有六、七十年历史,据说三、四十年代及至解放前,文华、联华等影业公司的不少影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就在这所上海唯一保留使用至今、堪称博物馆式的最古老也还又添置了些最新器材的摄影棚里,那些半个世纪前就已投身电影布景行业的、当年的小伙儿、而今多已退休离岗的老师傅们,以高超的技艺、认真的态度,创造性地搭起了《杨》剧所需的一堂又一堂生动的布景。

最先一批场景,是杨乃武家和葛小大家两部分的构成式活用套景。走进葛小大家,便如临其境!那连接着弄堂陋巷的瓦檐木板小院儿;院内小块土地上长着小树,墙头爬着瓜藤;树干和门楼木栏间,拴挂着供搭晾衣物用的绳索和竹竿;院内地面还有几段碎砖石拼砌的小道,通向院门和房门。房门内,是典型的江南小镇上常见的民家客堂间,旁与灶披间相衔,一旁又有木板楼梯通到楼上房间……

一切皆配套,一切尽相宜,一切又都破败不堪,与这家人的当时境况极为吻合。

那天,棚内各工种、部门正对场景作最后的补充布置。我发现以为老师傅正专神地蹲在葛家小院的墙角,往那里敷撒一种墨绿色锯末面儿。我跟近细瞧,啊!仿佛一股潮湿的地气袭来,又仿佛有一种潮霉的味道扑鼻……那些墨绿色粉末落到之处,恰似遍生苔藓。就在那满是青苔的院墙角处,还堆放着一些砖块,我原以为是搭景的剩料,细细察辨,才知是别具匠心的场景必要部分。那些砖块,有的留着烟熏痕迹,它诱使我想象:葛家以磨豆腐为业,兼做屠户,那不正是不久前一次屠宰时支锅架火用过的砖块吗?如今堆存墙角以备再用。

布景工人就是这样富于想象,一心投入参与地为剧中人物设置典型环境的。目睹这景象,使我忆起老舍先生生前在中央戏剧学院一次讲座中讲到齐白石画虾时说过的话:“是凡艺术创造,您就都得体验!不体验就没法儿创造。齐白石画虾的时候,就在体验着虾。您瞧那爪儿、那须子,都那么活!因为他画虾的时候体验着虾的感觉,所以画出来才那么栩栩如生。”

联系到布景工人们所布置的那一景一物,我就感到,他们真实富于想象、充满感受、体验着戏剧情境、感同身受地、创造性地工作着的。他们不是工匠,而是参与综合艺术创造的艺术家。

作为导演兼制片人的李莉,就是以对综合艺术创造各部门的极大重视,对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极大尊重,而与之同心同德、通力合作的。

《杨》剧组各工作部门,以上影厂退休的一批老师傅们为主组成。诸阿六为首的置景师、蔡关兴为首的照明师、贺娟娣为首的服装师、桑克强与吴日锐为首的道具师,还有傅铭、毛戈平为骨干的化妆师……他们的工作是十分出色的!就其素质、水平、工作状态与合作关系而言,我以为在国内影视界当列为第一流。这些人由于不上镜头、不登舞台,往往不易为人知晓,对其最高美誉也不过“幕后英雄”四字。然而在这四个字背后有他们多少辛劳,多少精心的创造啊!

由于亲眼所见和亲历过的合作,他们给我印象最深,也最使我为之感动。所以每当提到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他们。他们的功绩在于,全身心地、创造性地为塑造《杨》剧中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和营造全剧的艺术气氛,提供了典型环境和一切必要的外部条件。

在他们提供的典型环境中,当演员们登场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时,便都如鱼得水。许多具体景物,往往成为演员刻画人物性格或促使激情产生的有力媒介。

例如,张闽演杨淑英,当她走到衙门前,举槌击鼓,目睹那高高架起的巨鼓;当她拦轿鸣冤,面对那百人簇拥一乘大官轿的阵势;当她迈步走上刀丛剑树、官卒成列、好不威风的刑部大堂,在她眼前移动着的、被高高抬起的虎身钉板,以及定睛细瞧那钉板上一根根将要刺穿皮肉的钢针……这一切都诱发着她的创造,激荡着她的感情波澜。

又如孙启新演杨乃武,面对先前府中那幽静儒雅的陈设,自会诱使演员举手投足间多一些斯文;后来被屈受刑,面对大堂上被烧红的铁链、正沸腾的油锅,便油然而生出无限的惨烈……

当轮到那些演艺老将们进入自己角色的规定情境,走入自己置身的处所,那许多景物更成为了他们创造形象展翅飞翔的羽翼。他们许多人极会利用景物演戏:魏启明饰醇亲王,与王昕在夏同善书斋门外偷听激将的一段儿,听到不能容忍处,终于爆发出来。那当儿,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房门便是媒介、载体,腿脚是彼时彼刻人物心灵外化的工具,他如起脚射门般,一脚踢开房门,破门而入!那一脚便踢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仲星火演桑春荣,在归家便装闻报亲王来府的一段戏里,他一头钻到桌下。那桌上桌下的动作、桌内桌外的交流,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关系也入微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侧面……

关于演员们的表演,已有许多评论收入集内,这里只是举例说明场景对于演员表演的帮助,并着重记叙一下“幕后英雄”们的劳绩,算为“编后记”的一个部分。

 

二、些许说明

编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为了纪念,为了宣传,因为电视剧早已多次播出,而且也几经研讨评论,国内外都有一些反响。

众所周知,拍摄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殊非易事。就《杨乃武与小白菜》而言,其间就有许多的经验与教训,有许多创作的甘苦。《杨乃武与小白菜》播出已近一年,这期间所收集到的各种反响、评论当是比较丰富和全面的。认真地研究这些比较全面的评论以至批评意见,并总结一下全剧拍摄中的经验教训,当会更有利于电视剧艺术的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才在电视剧播出许久、经过观众一番检验后,编辑出版此书。

本书内容共分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剧本选载,已于卷首作了编者说明。

第二部分是评论文集,这是本书的重点部分。这些评论文稿多为京、沪两地著名评论家们专为此书撰写。他们的文章有精辟的剖析,有高深的议论,有赞扬、有批评,也有不尽相同的意见。其中还有不少文章是各地报刊有关此剧的评论、报导文章。本着“双百”精神,融入一集,以期对长篇电视剧的深入研讨和对编导摄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所推动。

第三部分是专门留给主创人员的。电视剧艺术工作者,特别是主创人员们一向忙于实践,一部戏一部戏地接着拍,对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重视不够,当然也因忙于拍摄而无暇顾及。然而实践者重视理论,重视对自身经验的总结是最有实际意义的,这样才可能从一个“实践—认识”到又一个“再实践—再认识”的高度飞跃。

为此,剧组决心在一部新作品正忙碌拍摄之际,颇有点“赶鸭子上架”似的,催逼大家见缝插针、挤时间作小结。有些同道不擅文笔,“满肚子的蝴蝶飞不出来”,然而动动脑、动动手,有所总结,便觉有所收益。这里主要选择了导、摄、美的短文刊出,也有演员两篇代表性的文章。这里还想借题发挥,顺便再呼吁一番,衷心希望实践着的电视艺术家们要注意经常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

本书的最后部分为“附录“,主要选取了“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进展时,上海《申报》及时报导的资料,它对读者和研究者可能会有些参考价值。

当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衷心向广大热情的观众,向为拍摄此剧尽过心、出过力的全体参与者、支持者,向为本书撰稿的朋友们和为出版此书付出辛劳的中国戏剧出版社的同志们,我借用沪语方言亲昵而恭敬地向您们道一声:“谢谢侬!”

 

 

               1992年春,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