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文章:
电视连续剧《上海一家人》拍摄琐忆
斜土路上“一家人”
为拍摄表现上海和上海人的通俗体市民剧样式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上海一家人》,导演李莉忍受车祸后的伤痛,持杖访贤,约请了颇受其感动的许多同道,组成艺术合作集体,在上海斜土路科影厂中心景点安了“家”.沪上新闻界喻之为“天南海北聚成亲密的一家”,它既指剧情,也指这个创作集体。
剧组摄制班子,基本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乃武与小白菜》时的原班人马。演员中有李羚、吴冕、何伟、谢园、曹翠芬等,济济一堂,相处三个季度确如亲人。
李羚的“一本帐”
李羚为了塑造好李若男——这个生活重负压在孱弱肩头、不卜命运累袭、由流浪孤女而支撑一家、从学徒谋生而名扬商界的30年代上海“外来妹”的有大跨度和高难度的复杂形象,可能是她所创造过的角色中出力最多、费劲最大的。她那本厚厚的笔记本便是明证。
本子里密密麻麻记着关于人物的一切:来龙去脉,发展线索、行为逻辑、心理内容、情感波澜、起伏层次……以及偶感奇思、细节设想和想不通的问题,无所不包。特别是有一份十分详细的场景表式的人物运行总谱:每一集、每一场、每个镜头的时间、地点、季节、对象、做什么、想什么、看到什么、穿什么、用什么……都一一记录在案。拍摄前翻查一遍,心中明戏,得以迅速准确进入情境、获取感觉。还常常在拍摄遇有疏漏时,提醒导演及有关部门。这本帐,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这位优秀女演员艺术上的成熟。
黄允的苦苦寻觅
《上海一家人》是女作家黄允苦苦向生活寻觅多年的一部作品。
头些年,在酝酿这部长篇连续剧时,她对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商界的兴衰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访问了上海从旧时代走过来的各行业、各阶层的各色人等。其中,仅绸布、服装行业的店东、老板、技师、伙计等人物就采访过上百人。这大量的生活素材、众多的模特儿,便化作她日后《上海一家人》的形象之雏。
采访中,深深震动她心灵的,不仅是百多年来上海的发展史,更重要的是那千百万不同时期涌入上海的移民,那些破产农民、逃荒谋生者和各式各样、或贫或富的图求发财致富的人们……正是他们不仅建设了上海,而且创造了独特的“石库门文化”和“棚户区文化”。以往有关描写上海的作品中,多以巨商富贾、达官显贵、洋人和高层知识分子为主角,而鲜少表现占数量如此众多的最基层、最普通的生活在上海各个角落的人们。黄允久经酝酿,决计编织这个由流浪孤女而成实业家的故事。
李莉的诚恳与精明
女导演李莉其人,表面看去朴素平易,甚而还有些大大咧咧,其实极为精明。其精明既化在艺术创造里,也表现于为人处事间,为了这部戏,她请李羚、邀吴冕、寻何伟……还在上海本地拜请陈奇、陈茂林、吴娱、倪以临、盛亚人、任广智、张鸿鑫、龙俊杰、孙启新、徐幸等众多优秀演员参加剧组;对那些经验丰富的制景师、照明师和服化道方面的老师傅也一一恭请。她对于合作者既有诚恳、礼貌、和信任,也有细微的关心。
对于这位曾导演过《家风》《家事》《家春秋》的有“家导演”之誉者,有人曾概括其艺术风格为“婉约细腻”。单就《上海一家人》中的情贯全剧、情系一家的诸多具体艺术处理,特别是对众多女性内心世界的刻画,这种“婉约细腻”之笔画便随处可见。
然而从这部戏中,人们还看到了李莉导演风格的一些变化,如追求作品的思想深度、艺术精度和必备的文化品格等。
曹翠芬的苦心与热泪
在《上海一家人》中,许多妇女形象都被塑造得颇为独特,其中李家主妇巧珍形象格外生动感人。为了塑造这个旧时代苦难之家的母性形象,演员曹翠芬可以说是度过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潜心创造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在1991年内,她几乎整整流了一年的眼泪!
从初读剧本哭起,作为贯穿人物之一,在每场戏的拍摄前、拍摄中,她不断地流泪。这个人物非主角,却处在一家人的最中心,上有老、下有小、和每个人物的命运都血肉相连,对每个人的境遇都牵肠挂肚。一连串的不幸几乎同时降临于她,一切都压在她头上,就像棚顶的芦苇、茅草、既要经受风吹雨打,又要在卵翼下庇护所有亲人……
曹翠芬便在这样的规定情境中潜心体验、终于创造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形象。
(原载1992年4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http://s10/small/718b38fet77e2a784e089&690
http://s3/small/718b38fetaeda8c3bf652&690
http://s7/small/718b38fetaeda8ce124c6&690
http://s6/small/718b38fet77e2a7bf6d65&690
http://s16/small/718b38fetaeda965e0e9f&690
<上海一家人>中饰若男干爹陶律师
http://s13/middle/718b38fetaeda921755bc&690
1995年春,中戏
93表干班演出莫里哀喜剧<屈打成医>(赵健导演)之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