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群文”认识勤实践,“群”惟素养恳探究

(2020-11-16 21:37:19)

“群文”认识勤实践   ,“群”惟素养恳探究

周丽蓉语文名师工作室 李文江

“群文阅读”这一概念最早由2007 年台湾赵镜中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教师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外阅读材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讨论材料,逐渐尝试着在课堂上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而其他教育学者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等对群文阅读开展研究。一线名师蒋军晶将群文阅读理解为,就一个议题,在短时间内开展的多文本阅读教学。

随着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布,意味着学生在阅读量、阅读深度以及阅读教学的方法方面需要进一步学习。同时,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等概念的提出并普及,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进群文阅读的思维、方式方法,力求突破单篇阅读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并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语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四个层次的观照下进行。这既是对过去阅读教学模式的革新,是对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一、关于群文教学的认识

群文阅读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把阅读还给学生,而且是学生走向有思考的阅读,真正让学生获得发展、获得成长。在教学中,它很好地促进了阅读、思维、写作的整合,学生通过速读、分析、概括、比较多篇文本,训练高阶思维,获取批判性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拓宽阅读视野,这样的教学切合课标理念,真正落实教学的有效性。

(一)群文是策略和方法,选好议题才能将组文功能发挥出来。

就拿统编版高一语文新教材来看,以双线来组织单元,所选文章符合任务群和人文主题的编选特点,每个单元的课文既保留了单篇的精讲,也包含多篇的组合,虽都是围绕任务群与人文主题来设计单元教学,以任务、情境、活动来推进课堂。因此,统编教材的选文以人文主题和任务群来进行组文,我们在教学时既可以按照文体和人文来选定议题,还可以再次打破教材格局来进行组文。

例如,统编教材必修上册“劳动最光荣”——《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以课内的文章直接进行组文,就紧扣实用类文体特征,了解通讯报道的基本写法,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能够训练学生速读能力、概括能力,分清事实与观点关系,厘清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并能体会劳动这一世相传的美德,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如果打破文章原有组文方式,如以作家思想为主题,可确立“儒家思想薪火相传”——《劝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论语》十章,可以统编必修教材课内多篇与选择性必修教材多篇进行组文,初步了解儒家思想特征,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认识和理解,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思考其现代意义。

(二)课型的定位决定议题的方向,这直接关系到群文所能落实的核心素养。

课型定位,关系到议题的确立,而议题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对文本挖掘到什么样的程度,以及对本课教学目标的把握程度。如议题确立的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文本本身的文体特征可能往往会被弱化,审美和文化传承功能将成为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如果议题确立的是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那么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往往能在课堂上得到较好的训练。因此,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选好议题是关键,教师一定要清楚多篇文本组合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我自己的教学以及观摩的很多课型来看,我认为群文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注重思辨性阅读,训练批判性思维。这类课型多以训练学生思维为主,发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及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从而较好地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

第二类,以弘扬人文主题为主,深化学生的情感认知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类课型与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不谋而合,增强学生的生命感悟,从而让他们更好的体验生命与生活。这类课型教师往往较容易把握,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轻松,这类课型可很好地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第三类,以关注写法为主,读写结合的训练。这类课型着眼于文体特征,提升学生的梳理与表达能力,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无论是哪一种课型,群出了高效,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关于群文教学的实践

   课例:

主客互映两不厌  深拥自然巧成文

——《赤壁赋》《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环节一:导入

郑板桥:“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板桥题画三则>

明确:板桥作画三步,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环节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前置学习):身临其境观客体——走进“眼中之竹”

学生活动:2021年的寒假在几个月后即将到来,你和几个同学约好一起去赏黄州赤壁、游泰山,你作为领队,请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为了吸引同学的游览兴趣,请根据《赤壁赋》绘制一幅赤壁美景图(简笔画),并在图上题一首五言或七言诗(可改写文段),绘画基础不好的同学可直接把你的理解写成一段抒情的文字。

请根据课文《登泰山记》绘制你们登泰山的游览路线图,并配上一段解说词。

任务二:主客交融显真情——感悟“胸中之竹”

学生活动:在这如画的客体——水月江山美景中,作为主体的苏轼和姚鼐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寄托?景与情有着怎样的关系?小组讨论交流观点。

任务三:意匠惨淡经营中——品析“手中之竹”

学生活动:如果苏轼和姚鼐穿越到2020年,来到云师大附属世纪金源学校担任你的写作指导教师,你更愿意选谁做你的导师?着重从双方的写作特点/风格上将你的理由写在便利贴上,为他们投票。

教师活动:将学生对苏轼和姚鼐的“手中之竹”——写作特点的分析进行概括总结,并做适当补充。

任务四:内化于心须躬行——眼到、心到、手到

学生活动:请将你从导师身上借鉴到的写作经验,从“眼到、心到、手到”的方面评价并修改两位同学中的任意一篇游记,可只修改几句话或一段。

环节三:学习评价

1、请结合初中学过的游记散文以及现代优秀的游记散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一篇好的游记散文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2、请借鉴你从导师身上学到的几点写作经验,参照思维导图,对你之前写的这篇游记进行修改,并以旁批的形式说明修改理由。

笔者自述:这节课我以学生为本位,在进行课前调查的基础上设计这堂课。学习作者如何写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并通过多种手法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如何恰如其分地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通过多种方法呈现出“手中之竹”。并与作者对话,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学习积极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在课后的调查问卷中,学生掌握了《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作者的情感变化,学到了一些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并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教学不敢说是成功的,但至少备好了学生的未知,并符合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关于群文教学的进一步探究

(一)群文”教学应立足文本,不能脱离文本或游离文本。要坚守语言意识,不舍本逐末。

通过多篇文本的速读、分析、概括、对比,就某一议题而在不同文本之间穿梭,反反复复扣住文本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与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不同的文本中体悟文体特征,强化对这一类文本的认知感悟,似水波纹进而推动其他文本的阅读,这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速度能力,更能在集中阅读中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当然,群文教学重要的是立足文本,坚守语文的本质,不能为了群而群,追求噱头,背本趋末,缺乏语言意识,且预设严重,忽略生成。

(二)前置学习需和课堂更好的衔接,共同落实学习任务

前置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而课堂上利用任务驱动,创设情境与活动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学习,怎样将自主学习与课内的学习更好地融合,我们还需再进一步探究。

(三)议题的确定是否真正起到了驱动的作用?是否备好了学生已知和未知?是否真的符合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连中国老师说:“写法驱动想法。应该追求自己的教学、思想的教学和创意的教学。一堂课应该有其内在的阅读张力和对未来的眺望。”

拿我自己上的昆明市高一新教材课赛,我选的议题为“主客互映两不厌  深拥自然巧成文”——《赤壁赋》《登泰山记》,为了让课堂真正以学生为本位,将力用在肯綮之处,让课堂真正高质、高效,我利用问卷星对《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文章进行了课前调查。

其中,第3题:你希望老师如何讲解古代游记散文?

75.47%的学生希望深入理解文本,体悟作者在面对自然时所抒发的情感与哲思,提高审美能力。84.91%的学生希望能从作者身上学习借鉴,学习作者多种写作手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第5题:关于《赤壁赋》和《登泰山记》,在扫清字音义障碍的基础上,你目前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28%的人认为最大的困惑是作者的情感表达,尤其是《登泰山记》。

第6题:关于《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你最想要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获得什么?

50%的同学希望能从文章中学到一些写作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基于这样的调查,我才去进行教学设计。而在课后,我又反复追踪,落实教学的有效性,希望在此探究上更好地调整自己今后的教学。让群的作用发挥出最大价值。

(四)“群文”教学如何更好地走向思辨性阅读?用有价值的问题推动教学的逻辑层次?

群文阅读不是噱头,不是口号,不是为了群而群,而是为了真正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群”的本质在于训练学生思维,关键在于落实能力,正如余党绪老师说的:“阅读改进,终会聚焦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勤于实践,勤于探究,让教学的推进具有清晰、递进的逻辑层次,从而让课堂真正高效,让学生真正有所获。

群文教学,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但既已出发,又何惧远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