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倍数和因数》一课有感
(2014-04-29 16:58:09)
标签:
评课稿教育 |
分类: 师路新语 |
听《倍数和因数》一课有感
今天有幸学 习了支老师的《倍数和因数》一课,受益匪浅。下面把我听课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倍 数和 因 数”的教材编排 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支老师所设计的每个课堂教学环节都是建立在深度把握教材体系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思路清晰,把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彰显着深刻。
感受之一: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支老师利用师生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有效引入,从而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之二: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识。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支老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如:课的开始,支老师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先动一动,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这里老师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过渡自然。接着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通过同桌合作学习,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
感受之三: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
关于本堂课散发的文化气息,相信大家都能感受的到,支老师也一定查阅了不少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和优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神奇的完美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只有有了文化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而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会乐在其中。
总感觉这堂课的尾巴略显仓促了些,也许是考虑到时间的关系,匆匆收尾。个人觉得是否可以把最后的轻松游戏(利用学号玩儿游戏这一环节)控制一下时间,这样可以有充分时间去感受完美数,使得课尾更厚重些,以此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