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泰研究十之扩产策略及人工成本(3)
(2011-09-24 08:19:10)
标签:
股票 |
分类: 公司和行业 |
年度 |
色织布 |
衬衫 |
总米数 |
固定资产 |
固定资产每米 |
员工数 |
人均米数 |
营业收入 |
营业收入/米 |
1995(E) |
|
|
|
|
|
2,330 |
|
15,338 |
|
1996(E) |
|
|
|
|
|
2,330 |
|
20,694 |
|
1997(E) |
|
|
|
|
|
2,796 |
|
30,583 |
|
1998(E) |
|
|
|
|
|
2,796 |
|
31,633 |
|
1999 |
2,530 |
150 |
2,830 |
34,940 |
12 |
2,936 |
0.86 |
39,814 |
14.07 |
2000 |
2,890 |
260 |
3,410 |
49,579 |
15 |
3,860 |
0.75 |
48,703 |
14.28 |
2001 |
4,500 |
340 |
5,180 |
76,877 |
15 |
4,476 |
1.01 |
74,364 |
14.36 |
2002 |
6,049 |
428 |
6,905 |
104,741 |
15 |
6,032 |
1.00 |
91,669 |
13.28 |
2003 |
7,036 |
600 |
8,236 |
140,884 |
17 |
7,428 |
0.95 |
127,051 |
15.43 |
2004 |
8,336 |
700 |
9,736 |
247,224 |
25 |
9,147 |
0.91 |
189,086 |
19.42 |
2005 |
8,473 |
668 |
9,809 |
260,950 |
27 |
11,260 |
0.75 |
223,310 |
22.77 |
2006 |
9,568 |
963 |
11,494 |
273,767 |
24 |
13,962 |
0.69 |
300,338 |
26.13 |
2007 |
12,286 |
1,346 |
14,978 |
348,858 |
23 |
16,562 |
0.74 |
381,067 |
25.44 |
由于公司生产的产品单一,即是色织布+衬衫,笔者将一件衬衫用 2米布计算。得到一个总米数,相应可以求得对应的生产每一米布需要的总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量。由于总资产中包含了其他流动资产,借款先后到期又不同。比较简单的衡量方式,是直接用固定资产除回色织布总米数。可以看到,2000-2003年的周期,生产每一米色织布,平均需要的固定资产是15元/米。而2004-2007年,是25元/米。单位产品所沉淀的固定资产及配套资产大幅度升高,说明了使用了更加昂贵的机器。
同时,生产使用的物料是否变贵,则更难考察,因为物料并不等于简单的等同于流动资产。在整个2000-2007年间,人均资产平均36万。其中由于2001、2004年公司大规模扩产,而招工有滞后,因此员工人数增长略为滞后于资产增长,引起波动,但总体,人均总资产非常稳定。大约也呈现出二个不同周期的数据差异,但两者之间的波动并不大。人均资产的稳定性,以及人均固定资产的大幅度提高,对应便是人均流动资产的减少。这一数据减少,显示的可能是工艺过程的复杂化,或者说,更多人手被牵涉进去,而不是一个自动化型的节约人手的生产过程。
比较于产出=F(资本,人力)+A这一方程式,这样一次典型的技术升级换代带来的结果是,人均色织布产量从平均的人均0.93米,变成人均0.73米。也即是说,人均产出变少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数据,说明了在2004-2007年这一次产品更新换代过程中,机器变得昂贵了之后,产量并没有同步变大,高度的资本投入,带来的不是简单的产量上的变化,而是产品在品质上的变化。或者说,产品的档次变了。同时,人力的增加投入之后,人均产能产出也变小了,说明了产品在变得昂贵的同时,制造产品的工业也更加复杂了,流程的复杂化,使得需要配套更多的人手。而简单的投入人力,并不能生产出复杂的产品。而相应需要更加有效的规模生产管理。
这样一个整体的人均固定资产、人均产能上的调整变化,说明了一个整体的面貌上的变化,而这是由于使用了不同的机器技术所带来。在这两个不同的均衡状态下,技术的升级换代,带来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资本沉淀增大,同时,也需要更多人手,才能生产出同样的一个单位产品。而后者,是需要支付薪水的,这意味着每一单位产品的总体成本的增加,而这一切,最终必须体现到产品售价中去。
总体上,由于工厂资本投入增加,规模扩大,各项数据,包括产能总额,总营业额,毛利总额,总净利润等均随之增加。但具体分解到每一单位时,便如同表格的最后一列所说明,每一米色织布的营业收入确实提升了,从14.28元/米,提升到23.4元/米。(这一个数据实际上将衬衫简单化的折算在色织布中,同时还包含了利用财技得到的汇兑收益,因此,会比实际的色织布卖出价要高。根据公司显示的数据,色织布的真正售价大约是17.7元/米。但采用的这一估算数据却可以真正模型化以显示并比较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变化。)
这两者在售价上的差距,说明了机器的变化,确实带来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而不是简单的产量变化。这是真正的产品和技术升级,而非简单的规模复制。因为简单的规模复制,对于利润的贡献,是通过成本的下降,而不是通过产品在售价上的提升来体现的。
与机器、技术升级带来产品售价提高相对应的是人工成本的提高。公司逐年所支出的总薪水不断提高,一方面来源于员工数目的增加,另一方面来自员工加薪,要明确看出各种增加的幅度,比较合适的办法,是单独对应求出人工增加与各种指标的增加微分值。
根据上面方程式,在不同的技术状态下,投入相同的人力,会有不同的产出,也即是人均产出会不同。对应的核算方法,是计算人均营业收入。从人均营业收入看,其中2000-2003年平均人均营业收入15.4万,此时总薪水支出占营业收入平均8.2%,2004-2007年人均营业收入平均21.3万。薪水占营业收入平均10.9%。人均营业收入增加38%,(人均营业收入增加6万)而薪水开支占营业收入幅度增加32.9%。这说明以2000-2003,及2004-2007这两个周期间,第二个周期中,同样的人力投入,要比第一个周期多生产、销售出38%的营业收入,这同样显示了产品售价的提高,其中也包括技术提升、市场营销以及原料成本控制、财技运用,正是前面一系列文字所说明的内容。
这同样解释了为什么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员工的薪水会随之变化。产出与人力相关的传统理论,是认为当技术固定的情况下,资本投入追加,于是对人力的投入会产生相应的边际效用。但事实上,从上述例子看到的是,当资本投入后,发生的实际情形是技术的换代,带来产品售价的提高。考虑到工人的激励作用,在激励效用函数固定的情况下,资本品的价格越高,支付工人更高薪水可以获得更多数额的产出及效益,从而资本家在产品升级之后,更乐意为工人提高薪水。而相应的,低产业级别的技术水平,只能生产低廉的产品,从而无动力再为工人提高更多的薪水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