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与环境博弈之九:鲁泰增发新股招股书及回顾

(2011-09-23 23:36:49)
标签:

股票

分类: 公司和行业

鲁泰增发新股招股书回顾

 

    2008629开始,笔者在一系列的文章中,以鲁泰纺织的经营为例,探讨一个以生产色织布面料为主的纺织企业,处于饱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行业及产业链中游中,面对政府政策变化多端的组合拳时,如何努力自处的博弈对策。至今已有半年,共约八篇,其中涉及:汇率、棉花成本、一体化配额、存货、财务杠杠、汇兑收益、套期保值等问题,并附带一篇探讨金融衍生工具的财务信息披露中,由于监管法规的不配套,对小投资者不甚公平的问题。

 

    这一篇是对先前已经完成部分文字的一个回顾,查找不足,并做更新补正。

 

2008111第五篇《财务杠杠》(一)中,笔者写道:“鲁泰的经营者,也意识到过大比率的借款,并非合适,所以,2008年年末,经营者便提出要发行a股,规模约11亿,实际上,这个数据是经过计算的,考虑到市场在狂热的过程中,可能溢价发行,实际上募集的资金,可以达到13-15亿,加上原有的22亿净资产,可以达到35-37亿净资产,而经营资产可以达到70亿,负债比率可以下降到50%左右这个经营者认为是稳健的水平。可惜这个方案在证监会批准,就耗去了半年左右的时间,而半年之间,股票市场大跌,经营者考虑到以贱价扩股,损害了原有股东利益,而收集到的资金不多,殊为不智,便改为发行10亿债券。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经营者是很照顾股东利益,也很懂得利用资本市场来加大企业自身发展。”

 

话音未完,2008125,鲁泰便宣布A股停牌,以RMB 6.49的发行价,增发15000A股。筹资97, 350万元。相较于决定增发时的200712月平均价约14元,发行价跌了50%,募集到的资金,也随之减少一半以上。但经营者仍急于扩大股东资本金,其原因,是20086月开始为中国实体经济所感知的全球金融海啸。一方面,由于媒体放大作用,内部投资意愿及规模大幅度缩小,另一方面,出口型企业面对外部经济环境不明朗,银行担心企业破产,于是惜贷,而之前企业过度扩产,若果现金流稍微经营不善,则容易出现现金流枯竭破产。所以,贱价扩大股东资本金,根本原因一在于避险,二在于经营者仍竞争者缺乏资金扩产时,趁机攻城略地,扩充规模。

 

20086-2008年年底,对于纺织企业的投资者来说,有两件事是值得担心的,一是市场上大量和进出口有关的企业,因为购买衍生工具Accumulator,和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对赌而大量损失,差点破产清场。著名的如中信泰富或深南电。二就是现金流断裂。

 

企业所签订的衍生合约,小面额合约可造成投资者无限损失,同时授权不受监管。而该项目在在财务报表中,归属于“或有事项”,在中国的会计准则下,采用自愿披露做法,监管法规未能及时跟上,作为外部小投资者无从得知此方面信息,只能在事后默默承受,极不公平。至多只能在事后,类似雷曼苦主等走上街头,与销售者对簿公堂。但若果公司真的去对赌衍生产品而大幅亏损,诉诸法律,亡羊补牢也已经晚了,丢去的羊,再也要不回来。另一个问题,现金流问题在金融海啸背景下,则益发令人担心。因为现金流和负债必须匹配,否则,稍有触发因素,银行、供应商、员工一起闻风逼债,由于企业必然负债经营,情况便犹如银行挤兑,信心危机自动实现引发破产。

 

所以,投资者是不能采取买入一个股票后,便死抱“长期持有”的教条,误以为这是万无一失的价值投资,而必须去密切监察所涉及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事项,上述所指出问题,涉及投资者是否会大幅度亏损甚至破产离场。因此必须密切关注,必须与企业长期经营方向、策略、管理层诚信等列为头等重视大事,一旦出现这种苗头,便需密切监察,若果形势不妙,无论亏损多少,投资者应该第一时间从防火门逃生而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反而涉及出口市场环境周期性波动,又或者股票由于信心因素所导致价格下跌,对于投资一盘生意的投资者来说,应该不足为虑,因为这两者均是短期效应。只要企业有竞争力,在裸奔行为未成为人类主流生活方式之前,无论全球经历何种波动,除非发生核子战争,不然人类不会再回到千百万年前衣不蔽体的情形。

 

但一般小投资者,只注重股价面值变化,不懂得投资要害所在,乃是去关注公司经营环境变化及监控管理层经营是否得法,而是随意炒上炒落,因持仓时间甚短,股票数目众多,故对基础分析不做重视。一旦公司出现严重的大问题,公司必须停牌澄清,先知先觉者早已逃生,而等到复牌之后,股价狂泄不止,投资者逃生不及,便需忍受大幅度损失,甚至大幅度下跌之后,便采取死抱做法,认为长期投资,股价必然有所回升。但一旦公司不可救药,破产清盘,投资者毕生积蓄,便尽毁于斯。所以,基础分析及投资者教育,教育小投资者从一盘生意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企业,实是极其必要。

 

如何监察企业的现金是否充足,来观察在金融危机下的风险?重点在公司财报,资产一项中的流动资产及货币一项。下表是过去一年,鲁泰四个季度报表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简表。

 

 

 

 

 

单位(万元)

 

2008-9-30

2008-6-30

2008-3-30

2007-12-31

流动资产

 

 

 

 

货币资金

92,311.27

44,714.81

52,282.53

33,076.61

交易性金融资产

 

199.46

 

 

应收票据

 

11,667.93

 

 

应收账款

 

14,452.05

 

 

预付款项

 

6,698.32

 

 

存货

133,251.44

123,546.18

112,408.20

99,703.10

流动资产合计

276,954.62

208,262.79

219,202.88

181,776.24

 

流动资产除了包括现金、支票等外,尚包括企业所投资的股票及债券,以及存货等项。而流动负债则包括短期借款,即是从银行借款部分,以及员工薪水,应付供应商的货款等。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

268,652.51

240,183.00

248,716.21

212,893.27

应付票据

 

16,109.60

 

 

应付账款

 

35,473.99

 

 

预收款项

 

3,164.89

 

 

应付职工薪酬

 

18,400.60

 

 

应交税费

 

4,130.65

 

 

应付利息

 

88.41

 

 

其他应付款

 

8,964.09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15,063.71

 

 

流动负债合计

390,271.24

341,578.94

339,472.48

300,659.85

 

由于从20042008年之间,鲁泰扩产了一个5000万米色织布的项目,来源资金均是来自公司所留存收益及银行借款,扩产则意味着买地皮,建厂房,买机器,囤积原料,流动资金被沉淀成为固定资产,因此,企业的流动资金,比流动负债为低,从上表可以看出,2008年,整个流动负债要比流动资产大平均12亿人民币以上。一旦出现清偿风险,又或者银行不肯放贷,公司便会因为现金流问题而破产。在金融海啸背景下,这成为一个巨大的风险。

 

进而,作为投资者,对这两者的估计,应该用一种保守的态度去估计,在流动负债中,银行的借款,员工的薪水是不能拖欠的,一拖欠,便会引起信心危机,而供应商的货款,至多也只能拖3个月,稍微长久一些,同样会引起信心危机,自动导致破产。因此,负债总额不能减少,而流动资产方面,存货是分分钟可能卖不出去,又或者卖出去,而不能即时回收现金回来。因此,考察20多亿的流动资产,其中存货占了接近50%,真正可以称为完全自由流动的,只有货币和少量金融资产。

 

从上表可以看到,鲁泰1-3季度,流动货币大约只有4-5亿,到了第三季度,货币资金急升到9亿2千万,说明公司意识到流动性风险问题,大力催收货款,又或增加借贷,增大货币现金,因此货币资金大升,但相对存货却没有减少。以9亿的货币资金,来对付39亿的流动负债,特别其中26亿以上是短期借款,显得甚不匹配。在平时风平浪静,无惊无险时,这种结构问题不大,但一旦在金融海啸,全球惜贷,再加上货币当局紧缩银根,控制信贷的情况下,一旦银行限于国家政策而不肯或者不能及时提供信贷资金,便非常危险。许多小规模企业,便是在这个时候去借贷民间高息资金,进而引发公司破产。

 

     因此,公司在第三季度如果成功发行10亿短期债券,再加上15000万股新股发行,直接增大股东资本金9.7亿,可以使流动货币至少达到30亿以上,便可完全没有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不匹配的担忧。就算10亿短期债券不能成功发行,资本金的扩大,且收入全部是现金,可以令到银行的放贷担心大减,得到更多的借贷流动资金,完全可以保持现金流生生不息。因此,在这一刻,经营管理层,不计股价,平价扩股,努力扩大资本金及现金流,主要是用来减少金融海啸带来的经济链断裂担心的冲击。

 

回头看,鲁泰自2004年以后,在资本市场上的作为深受证券宏观市场发展制约。2001年以来,由于国有股减持的大阴影,导致股市一路大跌,2004公司需要大规模扩产时无法进行发行新股,于是2005年,公司试图发行可转换债券,也是甚为巧妙的一招。但由于A股推行股改,使得该可转换债券无法发行,公司只能利用银行借款和留存收益进行扩产,资金被沉淀成为固定资产,导致现金越来越少,2007年大牛市,公司及时决策,决定发行新股,进度又被证监审查所放慢了半年,错失上市最佳时机。2008年,又撞上金融海啸,现金流风险增大,就算可以挨过金融海啸的资金影响,但若果要进一步高速扩张,便风险大大增大,于是被迫于有效期的最后一月,以平价发行新股。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在中国,一个有心做实业的公司,如果试图不利用银行间接融资,而试图直接融资的话,所受到的诸多变数及制约,而企业几乎无还手之力。

 

作为公司的小股东来说,鉴于经济大环境的急剧变动,公司虽然不能在2007年末的大好时机,高溢价发行新股,但2008年末的股本扩张,有效的舒缓了现金流压力,令到企业无因为现金流断裂破产风险。作为处理一个根本性风险的对策上来说,管理层的作为,是符合长期投资者的利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由于纺织行业过往5年,饱受政府政策及经济大环境因素影响,行业中,大量应对不善的公司,利润高度受到挤压,而被迫离开市场,或者不能有大量利润沉淀下来扩产。公司选择在这个时候扩大规模生产,趁机占据市场,深合战略竞争要点。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管理层的扩股决策,可以看出管理层是很具备战略思维的。至于发行价6.49/ 这个价钱是否公道,留待后文再行讨论。

 

    既然发行新股,便有招股书,该公司招股书,是2007年底前制作的,但2007年年末股东大会时,却没有公布出来,外部的小股东,便不能第一时间见到该内容,而只能根据公司所提供的股东大会章程进行表决。但机构及涉及表决人士,却是可以看到该份招股书,该份文件等到200712月报证监会,并于5月份经发审会通过后才公示出来。证监的规定,是已通过的材料不允许有修改。所以,原有股东,才有机会见到这份向公众招募新股入伙的旧说明书。

 

一般市场上的机构及散户,非常喜欢打新股,因新股常有各种煽动性概念,而新兴市场,也历来追捧新股,以其上市有一个溢价,共识之下,也每每溢价成真。但小股东和散户,甚少有看到仔细去阅读招股书的。一是多数打新股获得后,上市即行抛售,二是招股书动辄数百页,其中涉及大量具体行业内容,小股东不愿意,也无精力知识进行阅读,因此,往往置之不理。但对于鲁泰此种于原有旧股基础上,发行新股者,招股书的出版和管理层的路演,却为基础分析者提供了一个和管理层互动并了解相关信息的依据。笔者在此,顺便对过往8篇涉及的数据、内容做更新回顾:

 

一、产量售价问题

 

(1)    产量及售价问题:

公司最近 3 年色织布的生产能力、产量及销量情况如下表:单位:万米

项目 2007 年度 2006 年度 2005 年度

11,320 8,800 8,200

12,286 9,568 8,473

销售量 9,818 8,288 7,695

 

(2)    衬衫的产能、产量与销量

公司最近 3 年衬衫的生产能力、产量及销量情况如下表:单位:万件

项目 2007 年度 2006 年度 2005 年度

1,400 900 650

1,392 915 632

销售量 1,346 963 668

 

 所发布数据,均比笔者所估算略大,因此,导致笔者所估算的产品售价,比实际售价为高。公司同时也公布了产品售价:

 

  3)最近三年公司出口产品价格趋势如下表:美元/米(件)

2007 年度 2006 年度 2005 年度

2.68 2.64 2.61

7.55 7.33 6.91

 

————-需要修正的先前部分内容是第一篇中的,“可以考察衬衫的单价(产量数据有调整):衬衫销售单价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情况下,公司产品能够提价,而且提价幅度超越汇率变化,变相将通胀输出给其他国家”中,“提价幅度超越汇率变化”这一句不确。实际售价比笔者估算为低的原因,是公司尚有制药、火电等业务,笔者作为外部研究者无法拆分具体成本计算,将该部分收入并入主要产品进行计算,因此得到的售价略高。同时,由于合并报表中的收入,涵盖了汇兑收益部分,因此,由于汇兑收益对冲掉了人民币升值影响,甚至还略有盈余,因此总体显得毛利上升。

 

以具体产品的美元价格而言,产品的美元单价确实没有下降,而且略有上升。但现对于人民币的凌厉升势而言,产品单价并不能将汇率变化完全转嫁出去。产品美元单价的上升,只能显示同行业及竞争者,由于面临人民币升值及成本压力,只能一起缓慢提价,但提价幅度远小于成本上升及汇率变化,从这个角度上说,更可以看出公司签订汇率套期保值的重要性,对于没有做汇率套期保值的公司,利润空间便受到挤压。

 

二、棉花成本问题:

 

在《棉花成本》一节中,笔者估算棉花占面料厂成本约50%,实际上,根据该公司披露数据,约占45%,大致准确,同时,笔者在《一体化和配额》问题中,估算:“对于鲁泰来说,一体化之后,棉花种植的设计目的就是自用,但棉花品质有差异,国外的棉花,如果扣除税收配额因素,有可能价格更低。因此,如果本来产量和需求是一万吨皮棉,与其全部自用,便不如外销一部分,比如5000吨外销于国内其他厂家,另外5000吨自用,再从国外进口5000吨棉花,由于不需要缴纳配额税收,便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从实际的操作上看,该公司应该是充分利用了配额优惠这一政策,同时囤积大量棉花,故而在2007年年底,看到未来棉花价格可能不再增长的趋势,将库存劣质棉花作为非经常性收益出售。分析员常会误认为这是该公司利用财务技巧调节利润,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该公司的运营策略调整。”

 

————根据公司披露数据:“2007 年本公司棉花的年需求量为23,053 吨,其中国内采购11,274 吨、进口美国棉花11,779 吨、国内采购主要来源为从本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新疆鲁泰采购5,400 吨、占国内采购总量的47.90%,从新疆其他棉花供应商采购5,516 吨、占国内采购总量的48.93%。”,这部分采购量,完全符合笔者所设想的利用配额政策,对半采购,可以最小化成本的策略。笔者并非纺织行业中人,也没有从事过任何和纺织相关的业务,更没有任何有关鲁泰的内幕消息,对棉花成本的估算及购买策略,完全从数据推理及逻辑而推断,从实际运作上看,鲁泰也确实将这部分设想思维完全实践,可见管理层的经营能力。

 

三、存货:

 

20072008年,鲁泰两次清理囤积的原材料棉花,增大了收益,乃是之前囤积棉花的结果,同时也是管理层调节现金流和利润的方法。从事后看,管理层控制良好,及时将棉花库存清理,更换成为现金流,在金融海啸及商品跌价的情况下,更显重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经营者对这一行业的熟悉了解。

 

四、财务杠杠和分红

 

笔者之前认为:“鲁泰的经营者,也意识到过大比率的借款,并非合适,所以,2008年年末,经营者便提出要发行a股,规模约11亿,实际上,这个数据是经过计算的,考虑到市场在狂热的过程中,可能溢价发行,实际上募集的资金,可以达到13-15亿,加上原有的22亿净资产,可以达到35-37亿净资产,而经营资产可以达到70亿,负债比率可以下降到50%左右这个经营者认为是稳健的水平。可惜这个方案在证监会批准,就耗去了半年左右的时间,而半年之间,股票市场大跌,经营者考虑到以贱价扩股,损害了原有股东利益,而收集到的资金不多,殊为不智,便改为发行10亿债券。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经营者是很照顾股东利益,也很懂得利用资本市场来加大企业自身发展。

 

由于受股市限制,无法利用市场来扩大股东资金,企业要发展,便只能继续借钱,但这会加大其负债比率,增加企业现金流风险。而要少借钱,继续发展,便只能深挖掘,加大企业赚钱能力,多赚钱,少分红来加大其股本。因此,从现今的情况推论,企业2008年的分红政策,可能依续2007年的水平,控制在40%-60%之间,而不会加大分红比率。而更多留存收益被保留在企业手中,使企业能够在保持原有负债比率的情况下,继续扩产生产。”

 

————-事后看来,管理层仍认为需要扩大股东资本金来减少风险并趁机扩大生产规模,因此继续增发,原因上文已经讨论过了。但分红比率问题,笔者之前担心由于无法扩大股东资本金,未来数年会减少分红政策。由于扩股成功,相信未来数年现金流充足,会保持甚至加大分红派息比率。其原因,在于其大股东鲁诚公司,所具有的资产,除了一个净化水厂及少量其他资产外,主要的资产均是来自鲁泰股份的股权,这反过来意味着大股东的收入,实际上,主要依赖于股份公司的分红。从长期考虑上,一旦日后公司发展达到老化期,公司大股东的主要策略,便可能是利用外部资金扩股投产,而同时采用大量分红的办法来回收资金。特别是2005年由于股改,公司大股东承诺将3年内的分红全部用于回购股份公司股票,增大股权,反过来则没有许多现金流收入。因此,从这一次扩股,大股东认购数量之少,也可以看出大股东并非不看好该行业或者该公司,而是实际上手上现金不多。因此,未来的分红政策,相信在企业大幅度盈利时,会加大分红比率或者金额,这种假设对于小投资者未来的投资策略规划及组合结构极其重要,因此应重新修正。

 

五、外汇借款及套期保值部分

 

笔者之前在《外汇套期保值》一节中估算:“2005年及2006年,鲁泰为其产品所做的套期,大约只占其出口部分的40%。因此,未套期保值部分大于套期保值部分,会出现汇兑净损失,但美元借款部分,则出现汇兑收益,两者相加,出现正数的汇兑收益。而2007-2008年,该公司加大套期保值,所得到的汇兑收益,大部分来自美金借款,但套期部分也有贡献。所以,2008年年中,公司的中报,便出现一笔6600万的非经常性收益,皆因套期保值及借款有相当部分到期,按照收入确认准则,在可以确认获利的数额情况下,该公司在2008年的中报,便确认了该项收入。许多证券分析师,对于鲁泰2008年这一笔汇兑收益大感惊讶,或者以为是粉饰报表,又或者将其看成非经常性收益,在预测2009年收益的时候,将其一笔抹杀”同时,估算:2008年,“鲁泰是将其美圆业务收入的75%做了套期保值。因此到期时,会有一笔汇兑收益出现在财报中,而对应没有做保值的部分,则记为汇兑损失”,

 

在这一轮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鲁泰充分运用了借美金外债和套期保值这一工具,保护了产品的利润,为其下一轮扩张提供了可能。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买卖,很容易进一步衍生成为赌博工具,更在不知不觉中导致投资者的巨大损失,养由基死于箭,而善游者每溺于水。衍生工具,用的不好,便很容易伤害自己。

 

————根据该公司披露数据,实际套期保值部分约为出口部分60%,大致符合笔者估算。从这一估算可以看出,公司并没有考虑到人民币升值便过度签订合约,只是保守的签署了约60%,再同时通过借款部分来减低升值风险,汇兑收益的大幅度增加,完全抵消财务费用,相当于无本生利。笔者在先前的文字中,强调通过借外币和套期综合平衡来对付人民币升值风险,从事后看,鲁泰的操作比例非常合理,这种结构,并没有追求过度利用人民币升值的金融合约来赚钱,从而避免了类似于深南电及中信泰富的风险。

 

同时,笔者根据年报中的项目指出,“可以看到,自1998年开始,该公司已经面对汇兑损失-和汇兑收益问题,皆因该公司有大量业务均是出口。所以,财务上,对汇率敏感并及早应对,不足为奇。同时,自2004年以来,鲁泰的汇兑净收益,一直保持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而证券分析员一直看不到这一点。直到2008年中,这一笔汇兑收益更达到6600万。证券分析员到这一刻才惊觉。由唱淡开始看中性。事实上,这一笔汇兑净收益,并不止是套期保值所致,其中尚包括了外债借款部分及手持现金汇率变动部分,但现金部分影响不大。”

 

————根据该公司披露数据,“该公司事实上,从1991年开始便进行外汇套期保值业务,也引进专门人才进行处理。”。市场上的分析员及散户,只看到企业受人民币升值打压,却没有看到公司早有对策。而分析员的报告也没有及早看到汇兑收益一项,极不应该。同时,该公司管理层不认为人民币会在此刻大幅度贬值,长期下更可能是缓慢升值,足见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力。

 

  六,总结回顾:

 

从已经写成的这八篇文字中鲁泰的案例,可以看出企业、个人、政府,由于各自的利益,而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进行博弈。在这一场博弈过程中,先使用适当(金融)工具及策略的企业,会获得竞争优势,而后知后觉者,不可能如先行者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和收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差异,便在这些细微之处体现出来。

 

2008年,许多企业,特别是纺织企业扛不住经济层面上,政府许多的组合拳的打击,陆续倒闭。在这个过程,能运用各种微弱优势,累积成为集中优势的企业,便可能在下一个周期中胜出,占据更多份额。在一个遍受打击的过程中,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才显出其竞争力上的区别。随着其他企业的倒闭,过度竞争的状态会得到消解,而幸存下来的企业,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慢慢做大,再将成本压力通过其所具备的行业定价领导力,通过产品售价体现出去,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上市的企业,或者不能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规模的企业,只能通过自身的资金来扩大生产,竞争力会不如能够利用资本市场扩产的企业,而要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除了要配合中国资本市场的特色及监管政策外,在运营管理及对待小股东上,也要机构和小股东的配合,从过往的历史来看,这次扩股成功,说明鲁泰在这方面的战略及平时经营,还是相当成功的,由于股改时候,该公司大股东送股比例甚低,机构及散户不甚满意,随后纺织业市场环境不佳,股价遭受大幅度抛售,此次扩股成功之后,机构又开始唱好,同时,国家环境政策,由打压慢慢变成不得以的扶持,在这个过程,相信利润仍有不少增长空间。

 

长期上看,中国的纺织品及布匹,仍然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产品售价,将慢慢随着劣势企业的被淘汰而逐步提升。所以,企业竞争的关键,除了看经济环境好的时候,能赚多少钱,也看经济环境恶劣的时候,谁能生存下去,并活得更好。投资如此,实体企业也是如此。

 

但作为投资者来说,不能期望管理层为投资者做详细分析,路演的询问,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详细答案,投资者只能自己动手,去分析、拆骨,在财务数据中,看清经营者的经营策略,才能对公司的经营有一个全面判断。从而在投资时进退有度。

 

下一节,笔者继续深化对这个公司的探讨,涉及人工、经营杠杠、竞争战略、税务等。再进而探讨,如果从投资角度考虑,该如何为该公司估值及并部署相关投资策略,以进退有度。未完,待续。

 

 

Michael Chen 2008-12-12

http://blog.donews.com/michaelchen/archive/2008/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