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面对经济环境的博弈—-鲁泰八之套期保值

(2011-09-23 23:34:02)
分类: 公司和行业

前一节写到,鲁泰自2004年,用完了从a股募集的资本金之后,便需大规模举债来扩大生产规模。下面来具体拆分鲁泰的借款情况:除了美圆以外,鲁泰尚有瑞士、欧洲、日本等业务地区,因此借入的除了美圆,尚有其他货币(日元部分为信用担保,被忽略):

 

 

欧元借款

汇率

折合人民币

瑞士法郎

汇率

折合人民币

2001

 

7.32

 

 

4.95

 

2002

 

 

 

 

 

 

2003

 

10.34

 

 

6.67

 

2004

 

11.26

 

 

7.31

 

2005

0

 

 

 

 

 

2006

3,500,000

10.27

35,932,750

 

 

 

2007

4,900,000

10.67

52,267,810

3,000,000

6.4855

19,456,500

 

欧元自2001-2003间,对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之后,从2004–2007,波动不大,2006-2007,实际上是对人民币升值。因此,如果借入欧元,利息又高的话,是不合算的。在这一笔生意上,鲁泰略有亏损。但整体上,对所考察数据影响不大。

 

美圆部分:

 

年度

长期借款

美元借款

汇率

折合人民币

短期借款

折合人民币

汇率

1998

 

 

 

 

US$6,743,470

55,835,933

8.28

1999

 

 

 

 

US$8,900,000

73,692,000

8.28

2000

 

 

 

 

US$2,900,000

24,012,000

8.28

2001

 

 

 

 

US$0

0

8.28

2002

 

 

 

 

US$0

0

8.28

2003

 

 

 

 

US$51,400,000

0

8.28

2004

 

US$5,000,000

8.28

41,400,000

US$64,666,000

535,208,149

8.28

2005

483,964,732

US$2,660,000

8.07

21,466,200

US$61,900,000

499,533,000

8.07

2006

395,927,610

US$17,800,000

7.81

138,994,860

US$46,550,000

363,494,985

7.81

2007

344,784,150

US$30,400,000

7.30

222,059,840

US$47,379,579

346,088,873

7.30

2008

 

 

 

 

 

 

6.80

 

可以看到,2004年以后,鲁泰加大美金借款的部分,长短债的美圆负债,折合成人民币,均超过5亿人民币,2007年,甚至达到5.68亿人民币。只要人民币继续对美金升值,这部分借款,同样会有汇兑收益收入。要分拆出来每一年的借款具体汇兑收益对应项,殊不容易,因为该公司的借款是通过一系列的子公司,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借入不同期限的美金负债,而每一年的美金对人民币汇率又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作为外人,不可能清楚知道期间具体的对应项目。所以,比较简单的办法,是根据汇率平均价,拿“一年内到期的长期美金负债+短期美金负债-美金存款”,该部分是一年内到期的部分,而体现为下一年年报上的汇兑收益。2006年,该公司基本还清了先前的长期美金借款,而后又重新大量借入长期借款,并分为几年偿还,贷款的基准,是2006年的7.81

 

可以得到下面的借款汇兑收益数据:

 

年度

短期借款

美元存款

汇率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

借款汇兑收益

2004

US$64,666,000

US$10,536,015

8.28

US$0

11,463,867

2005

US$61,900,000

US$8,238,025

8.07

US$8,940,000

16,905,275

2006

US$46,550,000

US$15,915,818

7.81

US$2,660,000

17,941,855

2007

US$47,379,579

US$14,951,988

7.30

US$11,257,089

30,616,601

注:这部分汇兑收益,只是模拟估计值,误差可能甚大。

 

将这一部分与前一部分一整年的汇兑收益-损失比较,便可以得到鲁泰所做的套期保值的大约比例:

 

 

汇兑损失

汇兑收益

收益-损失

借款收益

套期收益

2004

82,073

10,116,073

10,034,000

 

 

2005

12,269,732

21,698,448

9,428,716

11,463,867

-2,035,151

2006

14,938,135

25,985,690

11,047,555

16,905,275

-5,857,720

2007

34,029,740

59,947,038

25,917,298

17,941,855

7,975,443

2008

 

 

66,000,000

30,616,601

35, 383, 399

 

可以看到,鲁泰的套期保值收益,实际上在20052006年并不能完全对冲,而20072008则除了赚蚀对冲之外,还有盈余。其原因,在于其套期保值,并非为全部所卖出的外销产品进行,而是只做了一部分,

 

下表同样是一个模拟估计,以外销部分70%计算,将该公司说明的套期部分数据重新整理成为套期保值的比例

 

年度

营业收入(万元)

外销部分(70%)

套期部分(万元)

套期部分比例

2005

223,310

156,317

64,560

41.30%

2006(E)

285,793

200,055

62,480

31.23%

2007

381,067

266,747

102,930

38.59%

2008(E)

495,387

346,771

187,000

53.93%

2009(E)

569,695

398,787

372,000

93.28%

   

2005年及2006年,鲁泰为其产品所做的套期,大约只占其出口部分的40%。因此,未套期保值部分大于套期保值部分,会出现汇兑净损失,但美元借款部分,则出现汇兑收益,两者相加,出现正数的汇兑收益。而2007-2008年,该公司加大套期保值,所得到的汇兑收益,大部分来自美金借款,但套期部分也有贡献。所以,2008年年中,公司的中报,便出现一笔6600万的非经常性收益,皆因套期保值及借款有相当部分到期,按照收入确认准则,在可以确认获利的数额情况下,该公司在2008年的中报,便确认了该项收入。许多证券分析师,对于鲁泰2008年这一笔汇兑收益大感惊讶,或者以为是粉饰报表,又或者将其看成非经常性收益,在预测2009年收益的时候,将其一笔抹杀,

 

实际上,到了2009年,该公司的先前美元长期借款大部分已经到期,可能不再有大量因为借款存在的汇兑收益,因此,该公司在2008年便大力加大出口产品的套期保值,几乎已经完全为其产品销售价格锁定成本、利润。实际上从数据预测,2009年,美金借款部分的汇兑收益,约有2400万,而套期保值收益,约4200万以上,总体上,仍可能将有超过6600万以上的汇兑收益。并不会少于2008年。这也得益于先前20072008年的决策正确。这只要仔细阅读其年报,分拆数据,便可以看到2009年这一笔收益的可能存在。

 

由于许多公司意识到必须通过远期结汇保值来规避汇率风险,因此,从2005年开始,远期结售汇汇率一路走升,离岸人民币市场,1年期美元兑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合约(NDF)贴水急剧扩大,并从升息时的2400点左右,不断扩展。这说明许多企业已经大量使用远期结汇保值这一工具,贴水升高,降低了使用这一工具的可能收益。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鲁泰公司在2005年便开始决策,并快速付诸实施,在运作层面上的迅速。

 

从近年所报告出来的年报看,在2005年人民币对美金开始快速升值以来,3年来,约升值20%,有许多公司,实际上都大量使用了借外债的方法来保值。比如2005年,G漳电(000767)主营业务利润下降34.89%,却实现净利润2.39亿元,增长14.53%。其原因在于2005年,人民币兑日元汇率由年初100日元兑人民币7.9701元,下降到年末100日元兑人民币6.8716元,有大量日元借款的G漳电实现日元外债汇兑收益2.15亿元。 此外,尚有中国石化(600028)、东方航空(600115)、中国联通(600050)、G宝钢(600019)等上市公司大量使用借外债这一做法。其中航空行业属于典型的外汇负债类行业,尤其是美元负债,包括外币贷款、因购买和租赁飞机等形成的外币债务。航空公司有大量的航空器材融资租赁负债,每年需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费用和本金。人民币升值除了使航空公司能够一次性获得相关的汇兑收益外,还因航油进口价格和租赁成本的降低而受益。

 

如此之多的公司,使用借外债这一工具,然后一转手,便变卖成为人民币,交易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便多了美元,少了人民币,为了保持原来的资产负债表平衡,交易银行又一转手转卖给央行。这一操作的结果,便是加大了央行的因为汇兑而发出的人民币,加大了对抗通胀的压力,同时,外债增大,一旦集中清偿,便可能出现金融流动性问题。对此,央行及当局,吸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在政策上的做法,开始对外债进行管制,包括禁止房地产公司兑换外债。借外债再不容易,而就算借到外债,兑换成为人民币也不再容易。

 

从这一个案例,可以看出企业、个人、政府,由于各自的利益,而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进行博弈。在这一场博弈过程中,先使用适当金融工具的企业,会获得竞争优势,而后知后觉者,不可能如先行者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和收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差异,便在这些细微之处体现出来。

 

2008年,许多企业,特别是纺织企业扛不住经济层面上,政府许多的组合拳的打击,陆续倒闭。在这个过程,能运用各种微弱优势,累积成为集中优势的企业,便可能在下一个周期中胜出,占据更多份额。在一个遍受打击的过程中,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才显出其竞争力上的区别。随着其他企业的倒闭,过度竞争的状态会得到消解,而幸存的企业,会慢慢将其成本压力通过产品售价体现出去,而这个过程,和行业的结构及竞争力量强弱有关。长期上看,中国的纺织品及布匹,仍然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产品售价,将慢慢随着劣势企业的被淘汰而逐步提升。所以,企业竞争的关键,除了看经济环境好的时候,能赚多少钱,也看经济环境恶劣的时候,谁能生存下去,并活得更好。投资如此,实体企业也是如此,在这一轮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鲁泰充分运用了借美金外债和套期保值这一工具,保护了产品的利润,为其下一轮扩张提供了可能。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买卖,很容易进一步衍生成为赌博工具,更在不知不觉中导致投资者的巨大损失,养由基死于箭,而善游者每溺于水。衍生工具,用的不好,便很容易伤害自己。下一节,是一个附录,讨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问题。

http://blog.donews.com/michaelchen/archive/2008/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