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生感悟 |
寒假和春节,外孙到我家小住几日。外孙小名“年糕”,白白净净,聪明伶俐。听着那银铃般带有奶音的话语,看着他那笑得没心没肺的面容,那种童真,无忧无虑、天真烂漫;那种童真,如一块美玉,洁白无瑕。看着他幼稚的、可爱的、活泼的、真心快乐的一举一动,无比羡慕。
童真,指儿童天真的本性。那是人之初未经世事打磨的本来性情,是一种天然的状态,没有恶意的心机、没有刻意的欺骗、没有太多的非份的欲望,有的只是自然的真实。这种天真,如洁白的百合,美丽而典雅;如朵朵白云,承载着希望与快乐。看着满院蹦跳的小年糕,再看看自己在夕阳下拉得长长的微驼的剪影,自问:时过境迁,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小年糕他们那种装满糖果、装满玩具、装满欢笑和快乐的童年,我们已用一段韶光苍老了一段年华,但能否老了学点童真?让自己的晚年少点烦恼,多点快乐?
原本以为离开了职场后,豁达理性的我可以度过一段无忧无虑、颐养天年的美好时光。退休以后的我们,不再受制度的约束,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不再“被开会”;那曾经的事业的平凡或辉煌都已告别,功名利禄也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家庭生活也没迫使我们继续打拼,可以轻松地淡泊名利享受余晖了。想着已过花甲之年,轻浮成为过去,激情不再燃烧,人生的磨砺已让我们荣辱不惊,可以从容地过上儿孙绕膝、重返童真的生活。然而发现并非如此,有许多的烦恼常常隐隐约约地在心头浮现;无忧无虑似乎离我很远……。看着童真的小年糕,比较着祖孙两人的差异发现我仍没学到童真的真谛。
尽管我们已不再为事业名利而劳累,也无经济家庭的菇苦,但常常为耄耋之年的亲人每况越下的健康而担忧,为亲朋好友的许多疾病缠身而伤感,而且是那种十分无奈的忧愁和一筹莫展的烦恼。这种烦恼不是杞人忧天,所有的一切会如我们预期的那样发生。但这种烦恼你如寄予时光,常常会永远挥之不去;这种烦恼你如告诉别人,除了多一份烦恼并不能因有人共担而让你轻松;这种烦恼你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仍会隐隐上心。同样的问题,童真的小年糕则和我们不一样,他也会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女孩之死泪流满面,并追问“死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呀?”,但当他知道一切不可改变,他无能为力时,他会一边说“不懂”,一边转身欢乐去了。原来没有被岁月销蚀的心灵是不会黯淡的,不俱无知的童真是对未来充满期待,不会把无奈和无法改变的烦恼放在心上的。老了,要学童真,就不要把自己沉浸在你无法改变的生老病死的忧愁中,要明白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不容选择的自然过程,无须畏惧与悲观。想多了,必然不单纯了,童真也就无从谈起。
岁月和风雨让我们变得成熟,知识和经验的沉淀成为我们的财富的同时,也成为童真的杀手。晚年生活时,我们常常过于强调逻辑思维,太过于在乎事态的发展是否在自己的控制当中。于是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现象:当社会某种变化、生活有些不顺、尤其亲人和孩子生病时,会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什么都往复杂的去想,其究竟在担心什么也很难说清楚。这种烦恼大多是自寻的,杞人忧天,担忧的事情大多最后没有发生。丘吉尔说过:“当我回顾所有的烦恼时,如一位临终来老人所说,一生烦恼太多,大部分担忧的事情都从来没有发生过”。童真的小年糕却不会那样,因为单纯,无所忌讳,自然不会顾虑重重;他习惯我行我素,凭真性情做事,如此当然快乐!老了,学点童真,不可能像他们那样单纯,但能否学得乐观点,难得糊涂,不要重复同样的没有发生过的烦恼?在跑步、打球、打牌中把烦恼抛在脑后;在音乐和艺术中回味梦幻的舒怡;在群山之巅看黄昏悄悄爬上的那缕霞光;在草原湖畔看一望无际的绿茵碧空……,让自己在童真的意境中豁然开朗。
数十年的职场,给我们留下一个江湖。会有许多人为了许多利益来找你,名喻“请你”。他们大多以恭维你、用许多赞美你的语言来肯定你,似乎没有你还真不行。于是那种虚荣,那种被人肯定的满足感,让你欣然点头允诺。而实际上,你已衰老的生理承受能力已不能像年轻时那样适应连轴转的舟车劳顿;你离开职场后的影响力变化让你社交权威已远不如前……,于是带来新的烦恼。这种烦恼,美国心理学家比尔把其归为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做不可能实现的梦,并滚雪球似地扩大烦恼。而在童真的小年糕的世界中,那没有染上杂质的明眸中没有功利,因为没有利益、没有偏见和虚荣,就不会有顾虑重重,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斩钉截铁的回答“No”。老了,要学童真,就必须把道家心静的术语铭记在心,要能把功利和虚荣彻底放下,才能进入一种幽居独处的自然平和的心态和童真的意境。
童真,是一种意境。不只儿童有童真,不同年龄阶段的成人都有一些人和一些人可以在一些时间保留着最纯洁的童真。老了,学一点童真,可以让很多人心暖,更让自己可以摆脱烦恼,无忧无虑地快乐人生。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讲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这种老人和儿童都同样童真意境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