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叙事医管(四)医联工程的艰难创新

(2022-02-16 17:59:56)
标签:

杂谈

分类: 医管手记

20068月,上海康定路2号,那1923年建造的康定花园中,盛夏的蝉鸣让人感觉有些烦躁。红瓦白墙的三幢老洋房依然那样优雅地矗立,半圆形的外挑露台、白色罗马柱后的三开大门,尽显作为上海优秀保护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人文沉淀。这里,一年前已成为全国率先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开的新生事物──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办公地。

申康花园中楼底层那柚木雕花扶墙板装饰得让人肃目的会议室中,申康班子正在讨论一个“清官难断”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烦心事:医院重复检查的问题饱受社会诟病,但患者反应医院不认其它医院检查结果,为了创收重复检查;医院反应许多病人跑多家医院看同一疾病,就是怀疑医生诊断,有意隐藏前一家医院的检查结果;政府和医保则强调规范医疗行为和抑制医保费用浪费。申康领头人拍板“既然社会、民众、政府反应强烈,就要想办法解决”。曾经在芬兰考察过医疗信息共享的我提出建一个市级医院医疗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的想法。已明确作为上海市级公立医院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和政府办医责任主体的申康中心,正在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谋划之时,以信息共享平台为契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就此列入申康议程。一次以解决“重复检查”为议题的党政会议开启了中国医院卫生信息化的蝶变之路。我作为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分管医疗事业部和绩效考核部的副主任,理所当然地领缨开启了医联工程艰难的创新之路。

如果将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发展分为财政收费、临床信息和跨院共享三个阶段,2006年的上海市级医院以财政收费为特征的医保结算系统已实现全覆盖和日常应用;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为主线的HisLis系统有较强基础,但参差不齐,约85%的医院已有电子病历和实验室检查信息系统,但仍有几个医院完全是传统纸质病历和纸质处方;影像信息的Pacs系统只有数个医院拥有。而“信息孤岛”和“烟囱现象”的弊病是当时全国医院信息系统的通病:每个医院的卫生信息化已基本完成,但只能独立运作,别说省市那级,医院集团和一院多区的医疗信息共享都罕见;传染病、肿瘤、妇幼及各类管理报告,都是由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一根“烟囱”到底,由临床医务人员将所需信息填表直报,医务人员怨声载道……。医疗信息共享和平台数据自动采集是众望所归,也是全国都没有先例的空白。管理创新就是要从现有管理体制和机制中跳出,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管理方式,用新颖管理理念挑战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流程和方法的系统化创新。这种创新是以管理创新者的激情、毅力和能力为基本要素,没有别人走过的轻车熟路,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教训,要求创新者自己去思考、学习和探索,必定是一段艰辛的历程。

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一个建设项目的启动前提是政府立项和财政拨款的落实。尽管在政府横向人脉方面我是菜鸟,但曾任上海卫生局办公室主任和副局长的申康中心主任陈建平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曾任复旦大学医学科研处长的我在项目申请上的表述是驾轻就熟的,依然是项目申请三要素:为什么要做(意义)?怎么做(方法)?只有我们能做(基础优势)!经过梳理,我们把医联工程的目标和意义归纳为:1、解决市民“看病难、看病贵”、重复检查、重复用药的重要举措;2、解决信息“孤岛”、直报“烟囱”、建设共享平台的必须;3、市民自我健康管理的基础数据库;4、医改和医院管理的基础支撑。10年以后,当有人总结医联工程时,说我们建设之初时对医联工程在医院管理上的应用功能始料未及,那是一种误读。一个在做院长时每个月让财务科长拿着软盘进行数据分析来管理医院,北大医院院长班“医院的数字管理”的授课者,怎么可能在医联工程的框架设计和结果预期中没想到市级医院信息共享在医院绩效考核、运营管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只是在医院和医生普遍对信息共享的认识较为局限和积极性不高的状态下,强调信息提示、方便病人、有利信息采集减少医生填写直报烦恼,如此有利项目推进,是一种管理策略。

幸运的是,医联工程项目得到了具有管理慧眼的政府关键职能委办局领导的赏识和支持。时任上海市财政局副局长的赵伟星那时正值党校学习结业前的基层调研,当申康中心将医联工程项目一汇报,他敏感地觉得这将会在市级医院管理效能、市民健康管理、卫生信息化推动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牛鼻子效应”。他积极支持立项,落实了2007年医联工程启动资金7000万。是否因为当初的这个决策和对申康的这份感情,赵伟星后来调任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任党委书记直至退休。医联工程的另两位伯乐式的贵人是时任市科委分管信息的副主任陈鸣波和市科委信息处处长繆文靖。刚上任的陈鸣波副主任和我在上医科研处时已有良好合作的繆处长,深深地被我描述的医联工程的远大前程所吸引,他们积极推荐,让我申报的“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项目2007年获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支撑项目,资助金额达3608万,2009年和2011年又获市科委重大课题两项,资助经费3705万。作为项目负责人,这辈子最高规格的科研项目和最大金额的经费资助,使医联工程项目如鱼得水:已有HisLisPacs系统的医院,投资50-80万就能完成共享;零基础的医院,投资400-600万新建卫生信息系统并完成共享。所有项目经费基本由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和课题经费解决,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几年后,陈鸣波任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医联工程肯定是他最早的信息化管理的精彩妙笔。

创新之路,必然坎坷艰难。创新,往往要与现行的、习惯的、权威的相左;创新者一定要具有勇于尝试的勇气。医联工程的立项和筹资完成后,信息共享的实现途径时考验智慧和勇气的试金石。面对23家医院10多家供应商的信息系统,代码标准五花八门,如何进行共享?当时卫生部信息中心正在推行“卫生信息标准化”,颁布了新的信息代码,认为信息标准化是未来信息共享的基础。且不说那时除了卫生部的红叶信息代码标准还有市场监管局、药监局的信息代码标准,就是要让所有医院按新的统一代码标准“翻烧饼”,其经济压力和政治风险也可想而知。经过与信息技术公司反复商讨,我拍板应用“异构共享”,就是各家医院按原有信息代码数据入库,在医联工程平台上按卫生部信息代码标准翻译汇总入库。至今回首,20多年过去,全国统一的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依然遥遥无期,通过异构共享逐渐达到标准化共享仍是被普遍接受、经济有效的卫生信息共享途径。

医联工程另一个难点是最初共享项目的确定。尽管都知道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策略,但国家投资数亿,全国第一个医院共享项目,项目太少、内容太简单,显不出共享效应;项目太多,如数据收集效果不理想,共享时效就受很大影响。群策群力的同时,也是七嘴八舌的嘈杂,高调空洞狮子大开口的有,畏惧困难束手束脚的也不少。作为决策者的我,分析了市级医院卫生信息化的现状:所有检验设备和放射设备都具备数字化条件,门诊医生工作站完成建设80%以上,住院病史只有出院小结数字化达90%,病史、手术纪录等数字化参差不齐严重。考虑医院共享信息的应用和市民健康管理的需要,尤其考虑数据的可及性和准确性,我决定门诊病人的临床诊断、电子处方、门诊和住院的的所有检验报告、B超和放射报告、住院患者的出院小结以及所有X线图像纳入医联工程的必须共享项目。如此不仅将诊断、用药、检查、出院小结全部覆盖,为健康管理、慢病防治打下良好基础,还有Pacs共享的高难亮点。这种以可及、可行兼顾高度和亮点的决策选择,充分体现了我务实而个性的管理风格。

医联工程自200610月正式启动,先是在9家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医院试点,然后逐渐向23家医院推广。200812月完成医联工程在23家市级医院的全覆盖。其中的建设过程,不敢说呕心沥血,但用含辛茹苦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曾记得,项目之初,为了达到全院信息共享无纸化的目的,我们逐家到医院培训,帮老教授配置年轻助手,编制老医生习惯的联合处方;曾记得,我亲自带队到医院检测信息共享效果、Pacs上传速度、每日观察信息共享报表;怎能忘,我亲自面试引进那个女汉子般的信息科长,组建医联中心,完成了工程中心管理和运营队伍的建设;怎能忘,为了完成一站式付费,我连续谈判半年,构成病人和医院都不付手续费的银联互通平台……

如果说医联工程初建的“春耕”是艰辛的,那么医联工程应用的“夏耘”则是会给人不断的惊喜:我们建立了以危机值设置为基础的智能提醒系统,3天内的血、尿常规、2周内的肝肾功能、生化检查、2周内的重复用药,一旦医生处方或检查申请提交,工作者电脑就会自动弹出智能提醒,并把该患者在其它医院的检查报告和药物处方推送供医生查阅;有肝功能或肾功能损害病史的病人,如医生处方的药物有肝功能或肾功能损害禁忌的,电脑会自动提醒……。我们充分考虑医学是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需要很多个性处理的专业,坚持只提醒不干预的宗旨,给医生充分的自主权。但每个医生无意的疏忽和偏离临床路径的诊疗行为都会在医联工程信息系统前受到监管和智能提醒。同时,每个医院的重复检查和重复用药率、单病种费用、抗生素应用情况都会定期向医院管理者推送。2011年在医联工程覆盖包括部属医院、二军大附属医院的全市34家三甲医院后,马上又推出了全国唯一的全市三级医院的统一医联预约服务平台。2012年,医联工程在管理应用上全面开花:市级医院业务和财务实时数据信息系统、运营监管、医用耗材平台、患者“云健康智慧就医”服务平台、院长绩效考核实时数据库等纷纷应用。

春华秋实,作为全国最早的跨院信息共享和最大医疗信息库的医联工程,必然迎来获奖连连的丰收季节。医联工程2010年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2011年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后,又捧得中国医院协会首个科技创新一等奖;2012年获上海市电子政务创新应用奖,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医院管理成果首次登上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在被WHO总干事誉为“国际上最大样本量的医疗信息库”后,医联云健康项目2015年获联合国人居署“最佳范例奖”。20129月,我亲自去北京申报,并通过擂台PK获批国家科技部的“国家卫生信息共享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卫生信息化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成为这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首任主任。

2014年,在碧玉一树万条绿丝的江南早春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吴启迪的邀请,我走进89期双清论坛的会场。双清论坛是研讨科学前沿或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深层次科学问题、发展和完善重大政策与管理问题、倡导学术民主、汇聚专家智慧的高层次学术论坛。本期论坛的主题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中的挑战性科学问题”。来自同济大学、曾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吴启迪对上海卫生信息共享的医联工程十分熟悉,邀请我与会也是为了讨论全球最大的医疗卫生信息库的大数据应用问题。我在简述了医联工程的建设成果后,更多的是阐述医疗信息库大数据在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前提下的开放、应用所必需的责任主体、组织结构、市场运营、技术处理……卫生信息化的未来仍是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