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即思(一)(二)
(2021-08-02 19:04: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体育杂谈 |
“烟花”台风过后,又是闷热的酷暑;各地的本土疫情频发,让近两年来常常“牵挂”的那份不安重上心头,知趣地暂停所有的讲学和旅游。此时,因疫情延迟一年举行的2020年夏季奥运会在东京拉开序幕,让百无聊赖地在家听着一阵阵蝉鸣的我顿时兴奋。
从晨起到入睡,家中的电视不断地在中央体育频道和上海东方体育频道切换,偶尔外出也不断地在手机的新浪体育看着各种直播。像四年一次的足球世界杯一样,奥运会让我进入废寝忘食的“体育蜜月”。有人说:感性的女人喜欢沉浸在情绪波动中,电视剧情的跌宕起伏,让她们随着欣喜悲伤被深深吸引不能自拔;理性的男人,则喜欢在新闻中试论国际大事和社会热点,更喜欢观看体育比赛让雄性的争强好胜尽情宣泄。而我,也将观看奥运会的即思即悟陆续写下:
(一)
从东京奥运会夺得首金的杨倩,到昨晚的铅球冠军巩立姣,看着一个个身穿红白相间、中式立领的领奖龙服走上领奖台的中国运动员,她们手持金牌,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时,热泪盈眶,激动万分。电视机前的国人,一种骄傲和欣喜油然而生。
网上传来署名“无眠”者的帖子《我希望》,竟然以强调民主、自由、保障为由,对举国体育和专业训练质疑,希望中国不得奥运金牌,希望中国不要参加奥运,建议把奥运体育交给个体爱好,不再与祖国、荣誉相关联……。简直是一派胡言!
奥利匹克运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尽管以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利匹克精神为主旨,但实际上在体育范畴,它是各项竞技体育的最高规格的比赛,各国运动员都以能在奥运会上夺得奖牌、赛出佳绩为光荣;而在国际事务上,奥运会早已成为世界文化舞台,世界各国都在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上展示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和体育实力。世界各国运动员在获得成功或取得佳绩时,纷纷指着自己胸前的国徽和国名,身披国旗尽情欢呼,就是这种价值的体现。
1979年名古屋会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这是中国运动员和中国人民的夙愿,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维护的主要象征。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中国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许海峰的一枪射出了炎黄子孙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那年即以15金、8银、9铜名列金牌榜第四;我们为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雀跃欢呼,我们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第一次登上金牌奖牌榜首而扬眉吐气。
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面对奥运会这样一个世界竞技体育的盛会,和大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一样,众多竞技体育职业运动员必将全力以赴、专业训练,以出色的成绩显示我们的体育科研能力和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以此激励国民热爱体育,为建成体育大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作出贡献。关于奥运价值与爱国情感关注,有学者进行实证统计分析,结论是:奥运会以国家为单位组队,奥运关注对提高民族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的体验感普遍强烈。而奥运精神倡导的正是让运动员通过理解、包容、在公平竞争的氛围中争金夺银、表现自我之中,去释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和自信。
好了,让闲着没事找事的“无眠”者去呻吟吧,我还得调整心态,继续快乐地享受我的奥运节日,为健儿们加油,为每一次五星红旗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奏响喝彩!
(二)
杨倩,那位在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比赛中夺得东京奥运会首金,三天后在步枪混合团体赛中和杨浩然“洋洋得意”组合再夺奥运金牌的00后少女,她在比赛中的那种淡定和荣辱不惊风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杨倩在每一枪前,当广播在介绍运动员或者播放选手成绩时,她会闭目养神,那种几乎没有起伏的匀称呼吸,让人感觉就像她教练描写的那样:“她能在训练和比赛中站着睡着”;射击后无论成绩好坏,她都异常平静,既无雀跃欢呼,也无懊丧郁闷,在她脸上看不出一丝表情的变化;即使在混合团体赛夺得冠军后,她也只是微微一笑,与杨浩然单拳相击,“心”之大,令人瞠目。
实际上这个来自宁波鄞州的清华学子,与其它00后少女一样,爱美、爱吃、爱追星。她比赛中戴着的小黄鸭发夹、手上的樱花美甲,都是现代少女的时尚;赛后采访的心愿居然是想吃妈妈烧的油焖大虾;还让记者给影星白敬亭回复微信、送签名倩照……。而她那在赛场上似乎与她年龄不符的淡定,正是她难能可贵的职业运动员的良好竞赛心理素质。
体育竞赛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比赛,在那种压力和外界因素影响下可能产生诸多心理障碍。在竞赛心理障碍中,相对于过高的动机水平引起机体兴奋点过高、使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比赛成绩不理想的动机障碍,那种因为成绩的社会后果、胜败意义而导致的紧张和焦虑的情绪障碍,乃至因长期高度注意力集中、心理付出得不到及时缓解而导致的心理饱和障碍,会产生逃避和厌倦,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这次乒乓球运动员“小枣”刘诗雯的再次“因伤退赛”,以及过去钱宇平、范蕴若等围棋国手的悲惨结局,都是这种竞赛心理障碍的结果。作为医者,我要告诉众多体育爱好者,像许多运动员的生理创伤一样,竞赛心理障碍是一种疾病。不是所有疾病都可治愈,不是所有的竞赛心理障碍都可通过心理训练克服。他们曾经为祖国和事业作出的奉献和牺牲应当得到尊重,我们要给这些运动员更多的理解、包容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