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辨
(2019-10-11 11:02: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生感悟 |
在十分惊诧的同时,马上上网查询。不知何时,文艺青年在被肯定有文化、有审美、有情怀、有选择标准、喜欢精神世界追求的同时,在现代社会摇滚歌坛、独立音乐民谣、个人博客网站的标识下,文艺青年被演绎为没有生活能力、不切实际梦想、情绪化对待真实生活、超过真实理解力的对艺术偏爱、缺乏稳定而理性的自省和思考能力的群体:他们因为把大量时间用于听音乐、看电影、读书、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成为活在自己构架的精神幻想国度、希望凭借某种来自精神层面的力量超越现实生活的“宅男”和“宅女”;他们往往因为有颗细腻而敏感的心,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太多、冥想太多,真当生活上碰到问题会“纠结”“拧巴”,于是过于的情绪化和优柔寡断而被认为“不阳刚”;他们因为习惯与刻板、规律反其道而行之,于是迟到和散漫成为常态而被认为“不靠谱”……
于是,我感觉有必要对“文艺青年”的定义、内涵、特质作一个以正视听的辨识。
曾听说,1919年的5月,一群身穿学生装、戴着透明有框眼镜、热爱文学和艺术的青年,以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青年社会意识的觉醒和民众国家意识的觉醒,将爱国主义和民主科学精神凝聚为一体,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导力量,创造了具有深刻内涵和时代特征的“五四”精神。
曾记得,在我童年知识荒芜的年代,仍有一批青年执着地热爱阅读、文艺和对知识的渴望。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被反复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等“禁书”偷偷传阅,《第二次握手》等手抄本风靡全国;《知识青年之歌》在插队青年与兵团的茅屋内轻轻哼唱……
各个时代的文艺青年,可有不同的时代标识:上世纪80年代,由琼瑶小说中的白衣翩翩、纯正忧伤、留下多少缠绵悱恻的诗句;90年代的新生白领,优雅女子,穿着白衬衫、卡其裤、平底鞋,喝着香槟,面对高瘦英俊的理工男频频示爱;本世纪初,岩井俊二在北海道的青青麦田、蓝天白云下的白衬衣和白色连衣裙在大柔光下的艺术照是文艺青年的写照;网络时代,黑色长发的文青们,听着帕格尼尼,捧着各式星巴克咖啡杯,和网友隔天倾诉……。但所有的文艺青年具有其共同的内涵和特质标签:
1、对文字的钟情:文艺青年,对“文”字的热爱是最基本的追求。喜欢阅读,无论是过去对纸质文字的阅读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碎片化和显示屏的阅读,只要是文字,都是他们的喜爱。小说、杂志、散文、诗歌,亦或漫画、笑话,这些文字的东西都是他们的爱好。更喜欢用文字记叙他们的生活、抒发他们的感受、寄托他们的情愫。文字对文艺青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必需品。
2、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文艺青年的“艺”,既是事物美好的表现形式。动听的旋律、寓意的歌词、个性的设计、靓丽的服饰、旖旎的风光、优美的诗句……。他们对美的事物和高雅的艺术,会有特别的敏感性和天然的亲和力。他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在美丽的风景和高尚的艺术品前驻足良久。他们许多人都会有摄影、写作、绘画、音乐等爱好或擅长。
3、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文艺青年不喜欢一成不变、单调乏味的生活,他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但未必是奢侈和品牌。他们追求的是自己的文艺精神,碎格裙、徕卡相机、布鞋、海魂衫、小众知性歌手、复古范、老克勒味等等都会成为某个时代某个地域文艺青年的特征。他们将工作之余的生活安排得异常多彩:打球、游泳、舞蹈、瑜伽、桥牌;他们会参加各种交友会、书友会、糕点班、外语群;他们会常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他们有一颗向往远方的心。
4、毕生追求内心的自由:文艺青年会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会聆听长辈和前人的经验,他们追求公平与正义,有最基本的良知和社会责任。但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最终会追随内心的抉择。在婚姻问题上他们会极其耐心和敏感,当他们遇到那个懂你而且爱你的人,会自然而然的共度一生;倘若没有遇到那个他或她,他们会一直寻觅,不会为外界的压力改变自己的初心。他们追求物质财富,但要取之有道。他们一直努力让自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保持足够的清醒,践行自己的原则和价值。
文艺青年,广义上讲是喜欢文化艺术的青年人,但更多的是这一群体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他们珍视当下、仰望未来、憧憬爱情、渴望自由,以自己不妥协、不将就的生活方式,时刻保持着对新知识的渴求。他们善良、正义、传递阳光、笑傲时代。
我理解的文艺青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一个开源的,无关年龄的表达。不希望把“文艺青年”的概念和内涵异化。我仍然为自己曾经是,依然是一个“文艺青年”而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