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解春
高解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152
  • 关注人气:3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事(七)老上海西餐馆的回忆

(2019-10-21 21:14:22)
标签:

杂谈

分类: 旧事回味

国庆前夕,心血来潮地从颛桥乘坐地铁赶到市中心,欣赏了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的国庆花坛后,又走进了南京西路青海路口的德大西餐馆。看着德大西餐馆门口叙述悠久历史的铜牌,踩着咯吱咯吱作响的楼梯来到二楼,瞧见墙上一幅幅旧时上海风情照片营造的老上海氛围,勾起了我对老上海西餐馆的旧事回忆。

自喻崇尚小资、精细、优雅、体面的老克勒文化的我,西餐一直是较为钟爱的美食。尽管从波特曼的帕兰朵意大利餐厅,到外滩罗斯福色戒餐厅、米氏西餐厅、华懋阁等都曾光临,但能激起心中涟漪的依然是德大、红房子、天鹅阁和新利查这四家上海老西餐馆:

1、德大西餐社——老上海的初恋

清朝光绪13年由德国总会举办的德大西餐社,是上海最老的一家德式西餐馆。被称为许多老上海初恋的开始地,许多上海小夫妻在德大西餐社喝过德大咖啡,“轧过朋友”。

我恋爱的时候,德大西餐社位于东海广场楼下,中央商场的隔壁。厚重的旋转门,胡桃木色的吊顶和楼梯,马赛克地砖,处处透着“老早的味道”。那个时候,尽管追求浪漫,囊中羞涩是不用明言的共识。所以经常晚饭后进入德大西餐社底楼,喝杯德大咖啡是当时无奈的常态。

当时偶尔的奢侈和近年重温德大西餐社,罗宋汤配蒜蓉面包、德大沙拉、菲力牛排是标配经典。德大西餐社的罗宋汤,番茄酱比例恰好,色暗红,卷心菜、洋葱、土豆、奶油量多,有几粒牛肉飘在汤面上。蒜香面包脆脆的,咬一口后再蘸着罗宋汤吃,是德大西餐社别有风味的开始。德大沙拉也以土豆、方腿为主,但因为放了洋葱和胡萝卜我不太喜欢,但沙拉酱是用新鲜鸡蛋黄打出来的,口感浓郁。我最喜欢德大西餐社的菲力牛排,习惯3分熟的,刀割下去可见牛肉中带少许血丝,鲜嫩外焦,味香而口感更爽。

2、红房子西餐馆——老克勒的经典

与许多上海人一样,我学会吃西餐是从红房子西餐馆开始的。现在位于淮海中路、国泰电影院斜对面的红房子西餐馆,那时位于陕西南路,原名“喜乐意西餐馆”。因张爱玲等名人名媛的喜欢而闻名。50年代梅兰芳到此进餐,感觉那个不中不洋的馆名不妥,不如把作为店标的大红门楣、大红门楼的标识改名“红房子”,就此红房子西餐馆名扬四海。

我走进红房子西餐馆缘于另一个我膜拜的老克勒男神——恩师,上医儿科医院小儿外科主任金百祥。如果说上海电影译片厂的灵魂是老克勒陈叙一,金百祥就是我们上医小儿外科的陈叙一:一样的执着、精致、威严,一样的睿智、考究、小资。头发永远梳理得纹丝不乱,时髦的格子衬衫外的休闲西服、永远挺直的腰板和令人却步的笑容。与陈叙一一样,看似威严高傲的老克勒,情商极高,每当学科获奖或年底聚餐,他潇洒地挥手:“去红房子西餐馆!”

红房子西餐馆是建于1935年的法式西餐馆。室内装修以法国国旗红蓝白三色为主色调,包房有“紫罗兰”、“红玫瑰”、“丹枫白露”等法式浪漫的命名。那时的红房子西餐馆大堂有一个穿着西装、戴着领结的老年接待员,除了给我们这些第一次进西餐馆的人推荐红房子西餐馆的菜肴,教会我们左手拿叉、右手拿刀;点菜时开胃菜、汤、主菜、甜点等概念;喝汤要把汤勺放入口中别咂嘴,汤勺要向外舀而不是向内,汤将见盆底时用左手食指将汤盆微微前倾再舀最后一口浓汤而不能用舌头舔盆底……

红房子西餐馆以原汁原味、原料新鲜、色调华丽为特色。红烩牛尾、烙蛤蜊、芝士烙鲑鱼是我的最爱。在红房子西餐馆,体会了法式西餐的精美,除了煎、烤之外,烙的厨艺技术让喜欢奶酪味的金百祥主任的满足笑容成了我对红房子西餐馆的定格印象。

3、天鹅阁——难以寻回的淡雅别致

原来位于东湖路淮海路口的天鹅阁,是1950年开张的意式西餐馆。那时周末偶尔带幼小的女儿逛街,答应她中午在外吃饭是诱惑她肯甘心情愿地自己步行一个上午的最大动因。逛完淮海路,玩一会襄阳公园,常会走进湖绿色门面、淡雅简洁的天鹅阁。

天鹅阁中我印象较深的是意大利浓汤和麦西尼鸡面。汤是加了很多奶酪、口味很重的浓汤;而那麦西尼鸡面,是浓浓的芝士缠绕着润滑的意大利面,配以蘑菇的鲜味,奶香味十足。

现在在进贤路上开了个“天鹅申阁”,据说老板是八、九十年代出国的海归,从小在天鹅阁吃大,有天鹅阁情结而开了这家“天鹅申阁”,特别恢复了芝士鸡面。去过一次,尽管深色厚重的家具和暗昏迷离的灯光很符合新古典主义的风格,但菜品似乎更像法式西餐,没有了意大利餐更为朴实、厚重、浓郁的奶香味了。

4、新利查西餐馆——挥之不去的亲情长歌

我家去过最多的西餐馆,是一个名不经传、但许多上海老吃客都知道的新利查西餐馆。我家三人的生日、纪念日等小聚,约50%都在这新利查西餐馆。女儿长大了,也常带她的朋友、闺蜜去新利查,进门不用菜单,一口气就把自己要吃的点上。新利查西餐馆,有我们太多的亲情回忆。

新利查西餐馆的前身是福州路上的利查饭店,解放后与其他餐厅合并,在现在的广元路天平路口开设了“新利查”。新利查西餐馆是一个很亲民、简约风格的国营西餐馆。服务员都是四、五十岁的老阿姨,动作很快但并不规范,口算水平甚高,你把菜点完,她既能报出应付金额,而且一定要先付款后上菜。改革开放很久,新利查依然国营,人家餐馆早已先吃饭后买单,她们依然如旧。喜欢新利查的理由,在西餐相对较为高端和小贵的年代,新利查的平民价格是吸引小资老克勒的主要理由;快餐似的上菜速度很对我这种急性子的食客;真心的好吃和久而久之的情结使然,早已囊中不再羞涩的我们,依然把新利查西餐馆作为我家西餐的首选。

新利查的西餐,应该是改良的海派西餐,口味更迎合上海人清淡偏甜的口味。罗宋汤、什锦沙拉、葡国鸡和利查饭是我们经典的“四大金刚”:新利查的罗宋汤,是后来成为我征服女儿、外孙乃至女婿的招牌菜,微酸微甜的番茄酱,浓浓的,不放牛肉而改红肠丝;什锦沙拉是经典的土豆、青豆、火腿老三样,关键是那自调的沙拉酱,清淡而味浓,百吃不厌;新利查的葡国鸡深受食客喜爱,一个常常有点破旧的圆钵中,厚厚的一层芝士,轻轻一拨,露出好多嫩嫩的鸡块和少量的土豆和洋葱,趁热夹起一块放入口中,那浓浓的奶酪味和鲜嫩的滋味让人爱不释口;利查饭很奇特,一个倒扣的塔状拌有酱油色的米饭,轻轻一拨,中间露出虾仁、干贝、香菇,在西餐中吃到如此美味的米饭,也是在上海其长盛不衰的一绝。除此之外,烟熏鲳鱼,没有很重的烟熏味,鱼肉新鲜、肉质细腻,上面的白色沙拉酱在原始的鱼味上有多了一份浓郁的奶酪味;放在一个不起眼的杯子中的西米红豆布丁,入口即能体会淡淡的西米和甜腻的豆沙同时放在挑剔的上海食客舌蕾上的奇妙了。

新利查后来在离我家不远的斜土路上开了个分店,因为离家近我们也去过几次,而且菜单上又增加了奇妙蟹肉、奶油芦笋等菜品,但不知是情结使然还是加盟店同质差异,总感觉没有了中老年食客高朋满座的烘托,也不如“四大金刚”入味,所以常常仍然喜欢去广元路上的新利查重温旧情。

人说喜欢回忆是老去的表现。但一个城市,一种文化,自己在这个城市和这种文化中的缠绵,是无法抹去的成长和积累的印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