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做这样的好人
(2016-09-07 14:00: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生感悟 |
近日,网上有一篇《请记得,我不是好人》的帖子,被冠以“深度好文”而广泛流传。
《我不是好人》例举的好人例子:煮菜好吃的女人、能干的职工、成功的音乐创作人、成绩第一名的学生、乐于助人者、很好的倾诉对象……。他们由于优秀,所以被需求。但《我不是好人》的结论是引用《我的青春谁做主》中高齐的话:“好人都是被架上去的,一旦架上去就下不来了,所以就只能一直当好人”,于是宣言:我不要做好人,我想要好好保护我自己。
看完《我不是好人》,我发现我已经变得很“浅薄”,居然看不懂现代的“深度好文”。我质疑:这就是当代人的人生价值观?这就是当代人对被需求感的理解?我只想大声呐喊:我愿意做这样的好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五种基本需求,是与生俱来,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人有归属与爱的需求,有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需求。当个体在团体中被肯定自己价值时,会感到高兴;当自己奉献被别人看到时,会更加激励。自尊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自己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力。马斯洛甚至认为被需求是产生活动的动机。
我常常很享受那些做好人的感觉:当自己烹饪的美餐,被家人大口朵颐之时,那种超越美食和烹饪的乐趣可以达到幸福的境界;当领导认为只有我有能力胜任这个工作,那种不可替代性会使我乐此不疲,想方设法把那工作干到极致;为了保持优异成绩,我会把青春和岁月中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苦行僧般的学习;当别人有困难愿意向我求助,当别人有困惑愿意向我倾诉,那常常使我的自我存在感爆棚,一定腾出时间,为能解决别人的需求而不遗余力……。
至于高齐所说的“好人都是被架上去的”,那就意味着《我不是好人》的作者和点赞者,原本就不想做好人,更不会享受被需求感满足后的快乐,他们或许认为做好人不符合他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准则,那确实就不要委屈自己、扭曲自己,为了“好人”的虚荣而去做那些满足别人需求的事。不过,即便如此,似乎也没有必要公开宣言“我不是好人”吧?至于认为“一旦架上去就下不来了“,说好人因为个人原因、个人情绪而偶然不能满足别人需求就会被不理解、被攻击,我的体会也未必如此。如果你真是好人,当你偶然说“不”,应该会有更多的人关心你,安慰你,并且热情地帮助你。因为,中国社会总体上毕竟是熟人社会,我相信,好人往往还是有好报的。
总之,我很享受被人需要的感觉,我愿意做这样的好人。我能理解不想做好人而勉强做好人的痛苦,但认为不必大声宣言“我不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