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女排精神的诠释
(2016-08-20 07:38: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体育杂谈 |
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女排的四分之一决赛,中国女排艰难地、出乎人们意料地以3:2逆转战胜夺冠热门、东道主巴西队。看着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那满含泪水的笑脸,我脑海中闪出的是:女排精神!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看着郎平打球、与她一起慢慢变老的一代人,也是中国女排精神起源、演变、长盛不衰的历程见证的一代人。
曾记得,上世纪60年代,中国引进日本魔鬼教练大松博文,严格要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奠定了女排精神的雏形;曾记得,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奥委会合法地位恢复和改革开放进行,袁伟民执教的中国女排,首夺亚洲锦标赛冠军,成就中国“三大球”中第一个冲出亚洲的项目,女排精神给百废待兴的中国带来无限希望;怎能忘,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女排五连冠,开创了我国大球竞赛的新篇章,那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使中国女排精神成为国人锐意进取、民族崛起的名片。或许,有人会说我把一项体育竞赛项目过于政治化,但至少对我,或许也会对不少我的同龄人来说,女排精神诠释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顽强拼搏”的精神,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让我感动的是中国女排“五连冠”“黄金一代”的核心人物——“铁榔头”郎平,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以她的人生历程,对女排精神的诠释,让女排精神这张时代名片和民族精神在女排姑娘的一次次扣杀和一分分博弈中再次闪现:
带着“五连冠”和1982年世界锦标赛、1984年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三个MVP光环的郎平,退役后原本可以和陈招弟、孙晋芳、张蓉芳那样安排一个体育官员工作,她却选择了一条常人不能理解的人生之路:到北师大学习英语、自费赴美留学。她的动机就是希望不再躺在“冠军”的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那种华丽转身,是那样的义无反顾。那种在荣誉、安逸面前的抉择,是一种许多人很难理解的人生价值观的意境。
多年的海外留学经历,从“一文不名、一无所有”开始,从学校业余排球教练起步,最后成为世界多个排球俱乐部、乃至美国国家队主教练的历程,事业、家庭、感情的起起落落、沉沉浮浮,尤其是面对国人的不理解、辱骂和冷嘲热讽,她以女排精神完成了从世界冠军到普通留学生、从优秀运动员到职业优秀教练的蜕变和浴火涅盘。
1994年,当中国女排已经落到世界第八而一蹶不振时,从不轻易求人的恩师袁伟民的一次深谈,排球协会电报中的“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把性情中人郎平骨子里的一腔热血再次热沸。告别了丈夫、家庭和幼小的女儿,放弃了国外优厚的条件和工作报酬。她重振了中国女排,连获94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和98年世界锦标赛银牌。呕心沥血,再振中国女排雄风。
更难能可贵的是,2013年,已经被恒大高薪聘用,刚刚过上安逸生活的郎平,当中国女排在体制机制折腾、主教练蔡赟、王宝泉、俞觉敏象走马灯似的被换,关于“小快灵”和“高大化”的争论无休无止,甚至到了连泰国队也敢输的境地。在陈招弟的追悼会上,一种老女排精神的呼唤,让郎平再次走上女排主教练的岗位:2014年世界锦标赛银牌,2015年亚洲锦标赛和世界杯双料冠军,一幕幕王者归来再次上演。
看着屏幕上已经不再年轻的郎平,想着她在荣誉、金钱、安逸面前,祖国的一声召唤,即能让她勇敢地走上面对压力、困难的排球场上,还要面对那过于功利的苛刻和无数无聊的唾沫。
我由衷地欣慰,中国体坛上,有一批象郎平、徐根宝的以自己的人生和毕生心血在诠释“爱国”“敬业”的执着者;中华民族,尚有三十年不衰的女排精神,乃是民族之幸、国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