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而被感动的每一天
(2015-05-21 17:32: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道博爱 |
4月27日的那个周一,当我走进市红会的办公室,就知道忙碌的一天即将开始。4月25日中午14时11分,邻国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波及我国西藏日喀则地区,当天既已报道数百人死亡,数万人受灾。作为上海市红会的负责人,深知合适、有效、及时的救灾和救援行动,考验的是我们的责任、智慧和能力。
准确的信息和判断是正确行为的前提。在到达办公室的同时,信息已纷纷汇总:国家民政部目前是Ⅲ级响应,并已向日喀则灾区派出救援工作组;全国红十字总会并没发布募捐呼吁;西藏灾区急需棉帐篷、被子等御寒用品和救灾物资;全国各地红会纷纷来电询问上海红会的救援方案,但又都纠结于决策依据;25日地震当天市红会就开通募捐通道,尽管没有启动募捐动员,市民已自发募捐数千元;统计市区各备灾仓库的储备物资,共有棉被数千条、家庭急救包数千个。上午9:30,召开市红会执委会,大家群策群力,充分考虑灾情、灾区物资需求情况,尤其考虑到受灾的日喀则地区是上海的对口援建地区,我们果断决定:从浦东、嘉定、金山三个区红会备灾仓库各调拨500条棉被,上海市红会共向日喀则地震灾区提供2000条棉被、2000个家庭急救包、另加30万紧急救援款,并要求当日完成紧急救援物资和救援款的发送。
中午12:30,根本无暇顾及午餐,急忙驱车赶往市委党校,由市委宣传部、市红十字会、团市委和金山区共同举办的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先进事迹报告会将在那里举行。报告会前,陪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会见报告团所有人员。作为主办单位的主要领导,在逐一表彰、接见的同时,倾听着那一个又一个用爱心演绎生命赞歌的故事:在父亲弥留人间的最后日子,毅然践行捐献承诺,完成了本市首例跨国干细胞捐献的崔兼明;为了完成干细胞捐献,加紧减肥10公斤的毛俊;克服家人顾虑,一句“绝不让他绝望”而让人敬佩的蒋士军;朴实的“我捐了,她活了”的刘晓薇;在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完成捐献并收获爱情、喜得一对可爱双胞胎的冯琳……,红十字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们,用他们的爱心善举,让我多次拭泪动容,被深深感动。
下午15:50,赈济部部长从铁路北郊站打来电话,救灾物资已通过上海红会与铁路局、东方航空公司构建的绿色通道全部启运。这种效率和速度,显示的是上海红会人的责任、能力、水平和素质,我在欣慰的同时,为自己的团队由衷地感到自豪。
4月28日上午,我放下原本安排的会议和公务,急着赶往位于江宁路玉佛寺的上海市佛教协会。前一天晚上,办公室主任来电,市佛教协会将通过市红十字会向尼泊尔和西藏受灾地区捐赠人道救助基金411万。看着满屋身穿黄色僧衣的佛教人士和居士们,想着远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和中国西藏同胞的灾难,他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信任,在众多慈善机构中,选择由上海市红会承担这个人道救助项目,那一份信赖,令我感动。
刚离开玉佛寺,手机铃声响起,瑞金医院原院长朱教授来电,他的一个研究生,是尼泊尔的名门之后,在上海完成学业后,娶了了个上海姑娘,留沪成家并从医十年,这次听说祖国地震受灾,让老师主动与市红会联系,希望有机会成为一名志愿者,参加中国援助尼泊尔的医疗救助。我得知华山医院作为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冠名医疗机构正在组建国际医疗援救队,指示马上与华山医院联系。
4月29日下午16:00,走进华山医院花园大厅,6名国际医疗队队员己集结完毕,身穿统一的红色救援服,国旗和红十字标识格外夺目,体现中国红十字救援水平的装备包、通信设备、野外生活装备都已整装待发。那个讲着一口流利中文,精通英文、尼泊尔语、印度语的尼泊尔籍新上海人毕任达,因为可以随队为祖国效劳,那份激动和自豪尽现笑脸。当我代表中国红十字会将救援队队旗授予国际医疗救援队队长时,再一次被那些临危受命、无私奉献的热血红会人所感动。
走出华山花园大厅,看着三十五年前我作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班医学生生活、实习、踏上社会的起飞之地,感叹万千:历史和命运,让我的职业生涯将以红十字事业为终点,与那些社会最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红十字人在一起,从事着历史最悠久、国际认同度最高、跨越国界、种族、信仰的人道主义运动,尽管时有阴霾污水、常伴清贫不解,但只要自己恪守“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法则”,每一天在忙碌中收获感动,那是一种很多人向往而未必都能有缘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