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事(二) 吃蚕豆的季节

(2015-04-16 11:10:44)
标签:

杂谈

分类: 自选精品

清明时分,也是吃蚕豆的最好时节。看着几乎每顿晚餐桌上都有的绿翠翠的蚕豆,让我想起许许多多吃蚕豆的季节……

父亲一辈子就喜欢吃豆,毛豆、黄豆、四季豆、赤豆……,蚕豆更是他的最爱。在传统的宁波人家,父亲作为养家糊口的男人,祖母和母亲在家里把他服侍得象皇帝一样。于是,每年从春节后不久的蚕豆时鲜,一直到5月中下旬的本地豆大批上市,蚕豆几乎成为我家每天的必备菜肴。

当江南的春笋出现在菜市场的时候,应早的蚕豆也开始上市了。尽管时鲜的蚕豆有点贵,但家里都会买几斤来作为尝鲜的珍肴。把那翠绿的蚕豆荚剥除后,带皮清炒,撒上一大把切碎的香葱末。因为金贵,只能用筷子一个二个地夹着入嘴,那嫩蚕豆的糯性和香葱的香味,透过那齿呷和舌蕾,那种很难以表述的淡雅和清爽,每次想起仍让我回味无穷。

当大量蚕豆上市时,嫩翠的豆荚慢慢变成墨绿,蚕豆眉毛慢慢变黑,蚕豆也就老了。母亲先是剥去蚕豆眉毛,然后是把蚕豆头部的皮剥去。当小满季节时,蚕豆就不再适宜清炒了。于是,把蚕豆的皮剥去,烧豆瓣吃。不少江南人家把豆瓣佐以火腿末、鸡肉丝焖煮成羹肴,而平时烧黄鱼、烧带鱼、炒豆芽都要放咸菜的宁波人,一定是烧咸菜豆瓣酥。将咸菜末与豆瓣焖煮,装盆上桌,翠绿的豆瓣看似一粒一粒的,实际上已经酥烂如糜,只能用调羹臽着吃,因宁波人家极其喜爱的咸菜着味,鲜美不可言。

由于父亲的喜爱,每年吃蚕豆的季节,我家都会烧上几次蚕豆闷饭。蚕豆刚刚上市时用去壳带皮的嫩蚕豆,蚕豆稍老时就用去壳去皮的豆瓣。一般用咸肉,有时也用香肠,切成肉丁,大米淘洗后浸泡一小时后,热锅入油,童年时祖母常用猪油,现在多用素油,将肉丁、大米、豆瓣拌匀后放入少许盐和味精,然后焖煮成蚕豆闷饭。当蚕豆饭端上餐桌,白色晶透的米饭、翠绿的蚕豆或豆瓣、红色的咸肉或香肠,伴着那诱人的香味,童年的我们,就着简单的紫菜虾皮汤或番茄蛋汤,一口气可以吃上三、四碗。

在本地蚕豆上市后不久,吃蚕豆的季节即将落幕。祖母会在那豆老价贱、一毛钱三斤时,买上二三十斤,慢慢剥出豆瓣,平摊在竹匾上,阴凉处风吹一天后,用温油氽成表面很脆、入口很糯的油氽豆瓣。氽完豆瓣的温油,祖母会把切成粉末状的苔条炒一下,然后与精盐一起拌上。那明黄色的油氽豆瓣,沾着苔条的墨绿和精盐的白点,颇有几分挑逗的香艳。祖母用几个广口玻璃瓶装好。每天晚餐,用小碗装上半碗油氽豆瓣,父亲一杯啤酒在手,嚼着苔条豆瓣,可以把吃蚕豆的无上快乐延续到年夜。我们几个男孩,常常在祖母外出时,四处寻找那几个给祖母藏得很好的广口玻璃瓶,用勺子把豆瓣从瓶里臽出,油氽豆瓣特有的酥松、粉糯的口感,与外表那层苔条和精盐交织在一起,更由于每次都是如此艰辛地偷食,至今想起都有一种特别的欢愉。

转眼我也为夫为父,搬进三家合用厨房的老式里弄公寓。每年吃蚕豆的季节,和邻家的二个阿婆,搬个矮凳坐在过道走廊中,边剥着蚕豆,边听阿婆们教授炒蚕豆的诀窍:苏北阿婆教我要油多、本地阿婆讲糖要多,母亲来电话叮嘱炒蚕豆不能多翻……。那时等清炒蚕豆端上,我已经可以任性地用调羹一瓢一瓢往嘴里送,而且在饭足豆饱之余,站在房门口和邻居分享满足的快乐。如此一幕温馨的市井生活,至今每次吃蚕豆的季节都会有所留恋。

记得19984月,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妻子写来的信中,夹着女儿用稚嫩的文笔夹着拼音的短信:“爸爸,你知道吗?我现在每天要吃一种我小时候从来不吃的菜,那就是can豆”,我一边馋着故乡的蚕豆,一边欣慰:那或许就是基因的作用。

更难忘记,20084月复活节前,远在香港大学就读的女儿在博客上写:“妈妈说上海的春笋上市了,哇卡卡,脆脆的,甜甜的,我最喜欢了!还有我小时候从来不吃,现在爱吃的不得了的蚕豆(去年因为我考完试回家它已经落市了,我可难过了),现在正好是最好吃的时候,尤其是老爸烧的,那叫一个‘赞’啊。”于是我们就动了恻隐之心,让她利用复活节放假回上海一次。到家已是晚上9点多了,就给她炒上了一碗蚕豆,端上早已烧好的油焖笋和腌笃鲜,看着女儿满足地大口垛颐的神态,我写下了博文《乡情》。女儿回去时想着其它在香港的上海同学,让我们准备了一些剥好的春笋和蚕豆,晚上做了腌笃鲜、葱油蚕豆、炒青菜、白灼基围虾,四个上海女孩子就在她们住宿的23楼的pantry边吃边赞:“为有cindy这样体贴周到的朋友感动得一塌糊涂”。

年复一年,每年都期盼着吃蚕豆的季节到来,每年都有许多追思、回味和新的感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