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俄罗斯瑞士访问记(二)

(2011-09-23 00:47: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游记随感

在红场虔诚地膜拜和反思

(2011年9月20日 访问莫斯科 SU857到圣彼得堡 住宿Park Inn Pulkovskaya)

 

     早餐后,我们即急迫地去我们仰慕已久的克里姆林宫、红场和列宁墓。当我走进那克里姆林宫那高耸的红色围墙,看着那我们在照片和影视中无数次看见过的那几座哥德式尖顶上的五角星,想着在这个红墙里的统治者曾经缔造过如此强大的沙俄帝国、强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十月革命后世界强国的崛起,到苏联轰然解体后的社会巨变,那起伏激荡的历史在这里演泽着影响世界的多少故事;当我推开那克里姆林宫教堂广场上安息教堂那沉重的木门,看着那历代沙皇的灵柩棺木,想着他们留下的那么多惊奇传闻和风流韵事,但历史总会给他们留下应有的评价和功过……

    从克里姆林宫出来,沿着红墙走到沿红场的列宁墓,途中正好看见护卫无名烈士火的卫兵换岗,那庄严的正步和严肃的气氛,让我想起那2600万苏联红军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苏联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走入红场上的列宁墓,我虔诚地走进我心目中神圣的革命者偶像的遗体,他安静地躺在水晶棺木中,身着深色西服,带着蓝色领带,那充满智慧的大脑袋,下巴上白色的胡须依然梳理得整整齐齐,那样的栩栩如生,似乎我又看见他前倾着身体,右手用力地挥向前方,那激情的演讲永远那样地激励着人民前赴后继地不断前进.我似乎很久没有为一个职业革命家如此激动了,我突然发现我骨子里那种理想、信念和欣赏激情革命家的本质的烙印依然那么的深。走出列宁墓,我给远方的夫人和女儿发去短信:“到了红场,看见了列宁,栩栩如生,有点激动”,女儿的回信是“别激动,要淡定”,夫人的回信是“老布尔什维克”,二代人对这种情感的理解差异可见一斑。

    走进红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红场类似于天安门广场,坐南朝北的是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东边是彩色圆顶的华西里大教堂,西边是红砖砌成的历史博物馆,北面是莫斯科最大的百货商场“古姆”。在朝阳的折射下,克里姆林宫和历史博物馆的红墙把整个广场染成一片红色。想象着,这里多少次庆祝十月革命胜利的阅兵式;作为二个超级大国之一得苏联的解体,到底该如何评定它的功过是非?想着在莫斯科二天看见拥挤的交通、到处任意停放在路边的汽车,看来并不繁华的都市建设,似乎经济状况比上海要差很多。但从导游介绍和司机的谈话,他们认为尽管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削弱很多,但俄罗斯从解体后的困难时期已经复苏很多,比解体前夕的经济萧条要进步很多,尤其言论自由、多元所有制经济发展,还是深得老百姓的肯定。可见,前苏联的体制落后、政府腐败、经济困难是其解体和被颠覆的主要根源。我们代表团的成员就此对“改良”“改革”“革命”的涵义和对社会动荡的作用进行认真的探讨:当生产关系已经对生产力发展产生制约作用时,执政党不涉及到体制机制的改良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象苏联那样自下而上的颠覆性的革命,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因社会重塑而产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萧条;只有那种按照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规律,自上而下的改革,才能达到社会进步,生活稳定的理想境地。无论政治体制还是医疗体制改革,都应该遵循如此原则,以民生、民意为本,按科学规律,通过有序、有效的改革,同心协力,为国家昌盛、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

    下午在访问了充满了粗犷、雄伟的苏联斯大林风格的莫斯科大学,走马观花般地看了下象征着二战胜利的胜利公园和凯旋门,我们就匆匆赶赴机场,飞往圣彼得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