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知天命,喜欢怀旧,开始盘点过去的事情,尤其热衷于同学相聚。近日大学同学在网上搞了个“77-4”的群发邮箱,甚是热闹,海内外的同学们积极筹备毕业三十周年的同学会。有好事者将一则《校庆聚会守则》贴上,其内容无非是同学会为了和谐,禁止攀比职位、攀比家产、同甘共苦、一视同仁、过去恩怨一笔勾销、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竟然转贴率甚高。可见在同学会筹备和期待的同时,仍有忐忑心态,需要合理调整。
我本是一个重情怀旧的人,对同学会的参与和组织也一贯地异常热衷:中学70周年校庆,我作为校友代表上台发言;闵中74届毕业30周年同学会,我是组织核心之一,并作为主持人前后奔走;大学毕业20周年活动,我们策划的班级在校园统一活动、小组在同学家中欢聚畅聊,令人留恋忘返;党校同学会,作为“永远的班长”,一年二次活动,十年雷打不动,党校老师都赞罕见……。我的体会:不同群体、性别、年龄参加同学会的心态各异,注意梳理和调整,是同学会成功和取得理想结果的重要因素。
不同群体的人参加同学会的心态有很大差异。人们互相比较、有心理落差是正常的,因为同学会本身是社会的缩影。如何让同学聚会后多点温暖慰籍、少点伤心失落;多点期望再聚的凝聚力,少点因无话可说而不再参加?这种心理落差的梳理和引导事关紧要:中学同学会,相当一部分人明确不会参加,直言自己下岗在家、效益不好、“混得较差”,这种因毕业后较大变数、各自在不同道路上打拼后的心理落差十分自然,不必强求,但要注意引导。所以我们中学同学会的组织,十年一次,由非官非款、热心联谊者出面张罗,全年级16个班级一起活动,一个班级多则30多人,少则几人,我那天的主持和演讲多温旧情,诉说同学情的永恒,淡化个人奋斗的差异,也搞得热闹非凡、回味无穷;大学同学会,差距较小、专业贴近,即使毕业后出国或转行,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落差较小,同窗4年也有许多共同语言,所以能一呼即来。只是天南海北,组织较为困难,现有网络联系,应该会更多聚会;党校同学,都在上海,除了个别较早退休者,职位和处境、同学间的志趣、成就、家庭、爱好差别不大,心理落差更小,既无相关利益忌讳,又有信息交流需求和共同语言,一年二次聚会,心态随意平和、气氛和谐轻松。
不同性别、群体在同学会的谈资也有很大差异。男同学比较喜欢谈论国际时事、体坛新闻、炒股心得和未来期望,大多就是一个“理想自我”的展示,总有一种让人分享他们成功的错觉;女同学普遍更关心同学的近况、身体健康、容颜保养和家庭孩子。老同学在一起未免怀旧,女同学喜欢谈论同学时比较甜蜜和回味的感受;男同学则往往将同学时的事做调侃,并对曾经受过委屈的事愤愤不平。如果男女同学过去有过一段感情交往的,那关注格外,结果也常常令人失望:女同学多了皱纹白发,男同学的体型真不敢恭维,如果事业还不如现在的伴侣成功,那种“酸葡萄心理”常常令人满足;聪明的男同学往往会在同学会上以“我曾经暗恋过你”来恭维他欣赏的女同学,令对方心中顿时泛起一股暖意,尽管激情已没有可能,但会使同学会多了一份期望。
不同年龄的人在同学会的心态也有一个演变规律:20多岁刚毕业的同学会,多沉浸在同窗友谊中,相互间差距较小,也不很在意,聚会时多为娱乐运动和对未来的憧憬筹志;而立之年的同学会最难凑齐,婚姻未着落、工作不理想、生育哺乳,客观和主观都令人常常无暇顾及那同学会;不惑之年,正年富力强,事业有成,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也渴望友情,有些人开始热衷组织同学会,但同学间的落差也导致一些人刻意回避;到了我们这种知天命的年龄,生活和感情都已稳定,心态也趋平和,曾经很在意的名利、虚荣开始淡化,而老同学之间的倾诉还能得到久违的理解和慰籍,于是,同学会又开始热闹起来……
实际上,同学是人生经历中有一段共同经历的人,往往伴随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同学会不是炫耀、攀比的场合,而是彼此倾诉、回忆、抒怀的机会、浮躁的社会、烦杂的人生,会让我们很多人不断的变化社会角色、工作环境、房子、车子、甚至妻子;惟有那同学仍然是那个知根知底、心领神会、感觉上有一种难以表述的亲近感的知己,而且永远不变。珍惜每一次同学会相聚的时光,给我们人生更多的甜蜜、愉快和真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