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自选精品 |
前日,上午踏着冬霜走进科学会堂,参加了上海市教育卫生系统纪念改革开放30年座谈会;中午披着冬日的阳光,走进上海展览馆,参观了上海市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晚上,夜不能寐,30年的一幕幕均在眼前浮现:
改革开放的30年,正是我在文革后恢复高考跨进大学校门,由一个只有中学文凭的地段医院中医医士,蜕变成一个小儿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一个文革中家庭受到冲击的黑五类子女,变成一个自己认为还算成功的社会精英;从一个初涉社会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小儿肿瘤专家和医院管理者的历程。我一直把自己归属于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如果说事业上的成功还有个人奋斗和历史机遇的影响,那么我从30年我家的住、行、用的演变过程,来印证改革开放给中国千家万户带来的巨变。
1984年,婚后的我们,在一房难求的上海,幸运地分到了新华路一间13.6平方米的朝北小间。随着女儿哇哇落地,使那小蜗居更加拥挤,放下一个床和一个餐桌,房间内已经很难转身。女儿三岁时,再放进一个钢琴,每天只能从沙发上跨过才能上床。记得女儿有一次从床上翻下,却被夹在床与缝纫机之间的缝隙中而未能落地,可见居住空间的窄小。那时,三家合用一套厨房和卫生间,刚成家的我们,共用厨房倒也得益不少,苏北阿婆和本地阿姨的传授和熏陶,使初为人夫人父的我,厨艺长进不少;而女儿自从会爬行和蹒跚学步就一直会串门,也得到邻家阿婆和大哥们的照顾不少。最大的问题是合用卫生间,从小住工人新村的我们幸好没有遭受刷马桶的苦役,但三家13口人共用一个卫生间,早上洗漱如厕、晚上洗澡、平时洗涤,都要“礼让争先”。记得那时,知趣的我们,早上5点起床,赶在人家没起床前先洗好尿布、衣服;每次用卫生间前先要礼问别人,并用最快的速度做完原本急不得的很多事情……。直到1991年,我家搬进了虹桥路中山西路口的69平方米的二室一厅房子,在当时的上海,那几乎是达到奢侈标准的公寓房:每房明亮、煤卫独用,除了我在“道口遐想”中描述的上班途中的火车栏杆之苦恼,住房条件已让我们十分满足。1998年我又搬进了儿科高层,84平方米的三室一厅中,那只有4平方米多一点的书房是我最称心满意的杰作,那个我人生第一个书房也成就了我论文著作的高产巅峰时期。2000年和2003年,我又分别进行了二次商品房置换,目前身居市中心157平方米的三室二厅,前后双厅双阳台、卫生男女分明、盆浴淋浴齐全。每次装修和搬家,在欣赏自己的设计效果和享受居室满足之时,回眸30年五迁新居,感慨万分。
自从工作后,自行车一直是我主要的交通工具,只要是在市区范围、自行车程半小时之内,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还是上下班、外出购物,甚至学术会议,几乎全骑车。那时上海电话普及很差,副局级以上的家庭才可配备。担任外科总住院和主治医生的我,晚上那弄堂口公共电话亭宁波阿婆一声酷似“雪糕“(小高)的叫唤,我就骑车奔向医院。在那个温饱初级阶段,骑车还没有绿色和健身的概念,无非就是省钱,还有就是我不能忍受公交车的排队和拥挤。女儿出生1个月到2岁,只有她妈妈工作的幼儿园有托婴所,每天从新华路到外滩乘48路公交车,当时上海交通十分拥挤,好不容易挤上车,根本不要奢望有座位,怀抱婴儿,站着颠簸40分钟,好不容易到站,已经筋疲力尽,还往往挤不下车。我每天早早烧好饭,准时地到车站等待,帮着把母女俩拽下车,二人相视,苦恼一笑。记得那时每二周到闵行探望四老,先要在车站上排上半小时的队,然后挤上前心贴后背的长途公交车,站上一个多小时,女儿反复地问“怎么还没到?”。90年代后,市内交通迅速发展,地铁、轻轨、高架……,当我们今天自驾飞驶在高速公路时,感叹地说:那是我们20年前连做梦都没想到的!
结婚的时候,家里除了一套当时还算可以的8件套家具、一个蝴蝶牌缝纫机和凯歌牌收音机,加上每人手上一块上海牌手表,真可谓一贫如洗。婚后第二年,儿科医院一个护士长的女儿,出国比赛网球,获得一个免税大件指标,给她家买了个16英寸进口彩电,把当时市场上十分紧俏、她家已经使用了半年多的一台14英寸金星彩电以原价(998元)转让给我,我们欣喜万分,夫妻二人,推着自行车,小心翼翼地从高安路捧着那电视机,步行到新华路,还兴高采烈地招呼邻居一起来看当时十分稀罕的彩色电视机;次年从朋友那里开后门搞到一张航天双门冰箱的购物票。那时的我们,跨过黑白电视机和单门冰箱,直接添置彩电和双门无霜冰箱,已经是十分超前和奢侈的消费了。女儿三岁那年,为了给她添置一架国产钢琴,先是举双方父母弟妹之力,凑齐了3000多元人民币,美国的老同学慷慨地以1:10的国家牌价(当时黑市1:12)换给我美金,美金寄到中国银行,我拿到手的是3000多元侨汇券,才能买到我们国产的聂耳牌钢琴,可见当时物资供应的紧俏。今天回顾我们电脑从286,386、奔四的一路更新、照相机从海鸥120、尼康数码、佳能1Ds的豪华装备,忆昔怃今,真是巨变啊!
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所有的过来之人,一定会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的高度来珍惜那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笑看那些不时隐现、以今天存在的某些问题试图否定改革开放的小人,相信历史一定会给那30年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更相信不懈改革,才是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